APP下载

大禹治水与中华文化精神

2021-11-27杨静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诺亚大禹先民

杨静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大禹治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尚书》《山海经》《论语》《淮南子》《墨子》《史记》等文献中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在四五千年前,中原大地洪水泛滥,部落联盟首领舜派鲧去治理水患,鲧试图用围堵的方法去驯服洪水,但最终以失败高职。于是舜处死了鲧,众人又推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洪水被驯服,禹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人们也因此尊称他为——大禹。

一、与西方洪水传说的比较

洪水传话在世界各地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几乎每一个有足够历史的民族都有着大洪水的记忆,也有着与洪水相关的传说。西方文化中也同样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洪水的故事——诺亚方舟。

《圣经》是这样描述的:上帝看到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心地善良,笃信上帝,于是上帝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告诉诺亚用建造方舟,此后,诺亚花了整整 120 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人及地球上所有动物各一对带进方舟。7 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 40 个昼夜,所有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只有方舟上的人和动物得以生存,这就是“诺亚方舟”故事的由来。

众所周知,“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的开始,“诺亚方舟”则是西方文明的曙光。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类都曾经面临过大洪水的考验,但对大洪水认知,中西方的先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洪水的起因来看,“大禹治水”中的洪水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里面没有神的身影;而“诺亚方舟”中的洪水则是上帝缘于对人类罪恶的惩罚。正是因为中西方先民对洪水归因的不同,面对洪水时采取的求生方法也不同。华夏先民在大禹的带领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成功治服了洪水,人民生命得以保存,而诺亚则是在上帝的指点下,制造了躲避洪水的方舟,除诺亚一家八口,地球上的其他人全部被洪水吞噬。中西方对史前大洪水不同的解读,演绎出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

二、大禹治水与民族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称之为大禹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一)人定胜天的精神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面对洪水,上至君主,下到黎民,一致的看法就是如何去治理洪水,只有驯服洪水这个猛兽,才能获得生命的安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过重大失误,例如鲧试图用围堵的方法去治理洪水最后导致失败,但只有治理洪水才能获得生存空间这个共识,华夏先民们从来没有怀疑和动摇,最终也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智慧证明了这个共识的正确性。相较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大禹治水全过程中,不存在主宰一切的神,只有去奋斗求生存的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曾经遇到过无数的灾难困苦,但先民们总是选择直面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它:遇到疾病,有神农氏遍尝百草;需要火种,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这种精神特质让中华民族敢于奋斗,勇于改造自然,相信人定胜天,灵渠、郑国渠、都江堰……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水利工程最多国家。而水利工程正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认识水、驯服水、治理水、利用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这些则直接决定了中华文化的走向。所以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神在中国社会从未占据统治地位,这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对人世间的热情关注和积极进取。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定胜天精神,并不意味着将“天”和“人”对立起来,相反,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踪迹。所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就是要人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尊重大自然,不尊重科学,必然导致失败。

在面对滔天洪水和父亲鲧治水失败的局面,大禹认真总结治水规律和方法,发明了测量工具,提高了治水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吸取了其父鲧用堵截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疏浚、排洪、治水的总体策略。最终成功地消除了水患,自大禹治水以后,有较长一段时间,史籍里很少见到洪水的记载。这说明大禹治水是很成功的。大禹这种因势利导、给洪水出路的科学治水方法,以及其父鲧的失败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民惟邦本的思想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他曾经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地貌、风俗物产都了如指掌,并将治水和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结合起来。他根据水域不同部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政策,尊重各部落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并向他们传授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秀的文化艺术,鼓励农耕,告以农时,播种五谷。看到有人缺少粮食,禹就让随从将仅有的粮食分给他们;看到哪个地区食物缺乏,就从食物多的地区调拨,看到穷人把孩子卖了,就帮忙把孩子赎回来;于是,“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史记·夏本纪》),大禹也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墨子就曾经说过:“为天下厚禹,为禹也。为天下厚爱禹,乃为禹之人爱也。”大禹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大一统的精神追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禹认为人民群众为国家的根基,根固则国宁。在他留给子孙的组训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即对百姓要亲近,不能疏远。因为百姓才是邦国的根本,作为邦国之根本的百姓安居乐业了,时世才能雍和太平。大禹的这种“民惟邦本”的思想对后世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例如孟子的“民贵君轻”以及荀子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都是大禹“民惟邦本”思想的体现。

(四)集体至上的文化

中华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具有鲜明的集体至上的特点。根据古籍《尚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禹是在其父治水失败被问罪的情况下,被人推荐去治水的,但禹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遭遇而对部落联盟产生怨恨,而是以天下百姓利益为先,全身心投入治水事业,为消除水患而殚精竭虑。相传在大禹治水时“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事迹更是充分说明了大禹以牺牲小家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天下百姓平安的使命感。在大禹带领中华先民与洪水作斗争,变水患为水利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勇气,公而忘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奉献精神以及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漫长的岁月,铸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了集体至上、重义轻利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三、大禹精神的现实意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面对自各种艰难困苦,几乎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不同版本的“治水”的故事。无论故事的面貌如何变化,但其内核却是稳定不变的,那就是大禹精神,即在治水活动中,大禹和中华先民们所体现出来的尊重科学、万众一心、无私奉献的治水精神,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内涵,这种民族精神,让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疫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时间,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疫情。面对疫情,党和政府科学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广大逆行者们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的荣辱安危抛之脑后,奋不顾身,治病救人;14 亿中华儿女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团结互助,构筑起固若金汤的疫情防控线。中国今天的抗疫就是远古大禹治水故事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首次对抗疫精神作了阐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的抗疫精神正是几千年来大禹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与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习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梦想,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展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古老的大禹精神必将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谱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猜你喜欢

诺亚大禹先民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天下为家
守望“蔚蓝”的海洋卫星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生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