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老庄饮食之道对幼儿教师指导幼儿进餐环节教育的启示

2021-11-27李庆鑫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孔孟老庄孔子

李庆鑫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国文化积厚流光,在历史悠久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宇宙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伦理观。这些抽象的思想和观念更多的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想要了解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必然离不开中国人的饮食起居。

一方面,孔孟老庄是哲学家的同时又是美食家,用哲学思想来阐述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和,讲究饮食卫生,节制饮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用饮食现象来说明了哲学深奥的道理;另一方面,孔孟老庄认为饮食不单是一种由感官快适而引起的美,在饮食过程中除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就饮食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饮食的社会伦理道德与美食自身的色香味形的统一。对于现今幼儿饮食教育来说,我们提倡幼儿科学合理地饮食、运用美食萌发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与追求、通过美食渗透的哲学思想给予幼儿心灵最初的启迪。

一、孔孟老庄饮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孔子饮食思想

孔子提出了饮食卫生与礼仪的内容,为形成中国烹调概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孔子强调“民以食为天”的强国富民之道。子贡向孔子求教统治国家的方法。孔子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若三者取其一,该如何做?孔子道:“去兵”。可见国家要建立在人民信任的基础之上,食粮与军事力量都是人民稳定的基本要素,但二者相比较而言,食粮更重要。另一方面,孔子提倡科学饮食。教导人们科学地加工食品、合理地饮食。孔子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所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追求一种简朴的饮食生活;饮食要讲究卫生,“不时不食”“失饪,不食”;烹制调味也要讲究养生之道。

(二)孟子饮食思想

孟子承袭孔子的饮食信念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实践,深化为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不碌碌无为吃白饭”的“食志”原则,既适用于体力劳动者,又适用于脑力劳动者。“食功”是用足够的劳动成果去换来食物的过程。“食德”是食用来路清白的食物,进餐时要符合进餐礼仪。如同孟子所赞赏的齐国仲子的行为准则:“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1]仲子是齐国的世家。他的哥哥在盖邑享受禄米一万钟;仲子认为哥哥的禄米是不该得来的,所以不吃,认为房子也是不该得来的,所以不住。仲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提倡的“食德”。

(三)老子饮食思想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其饮食思想包括:五味令人口爽。五味就是甘、咸、辛、酸、苦的味道,除了表示五种味道,还表示调味出来的美味食品。故五味又指美食,口爽意为口味败坏。五味令人爽口就是贪吃太多美食,人的味觉就好像失去了作用,反倒不知美食的味道了。《道德经》中提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描绘了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景象。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四)庄子饮食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他借饮食寓意人生,要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中国人善于在平淡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意为人吃饱了可以无忧无虑地游逛,享受人生乐趣。

二、孔孟老庄饮食思想共通之处

孔孟老庄饮食思想及言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揭开孔孟老庄的哲学面纱,发现其饮食思想对幼儿园开展传统饮食文化教育有所启示,为开展饮食文化活动提供观念指引。孔子的饮食言论表面上零散不成体系,但其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影响作用。孟子以孔子的行为为规范,承袭孔子饮食生活的信念和准则。庄子传承老子的思想,后与儒家、佛家思想一起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思想文化的核心。孔孟老庄饮食思想有其自身独特之处,又有其共通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饮食有度

饮食讲究有度,不暴饮暴食。老子道:“为腹不为目”,腹是表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物质状况,其容量是固定的,但眼睛看到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为腹是一种填饱肚子的简单生活,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为目是一种欲望无限放大的生活,一种不断追求身外之物的状态。庄子道:“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3]在饮食上不能节制,也不能引以为戒,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二)饮食有志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先秦时期,人们为食而劳累奋斗,达官贵族却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孔子深恶痛绝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人生的意义不能只是为了求得几餐美味,更重要的是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有良好的进取心。孟子道:“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4]。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食物是正大光明的,这就是食志。

(三)饮食有礼

食礼就是“礼”去规范人们的饮食行为,也就是现代社会的饮食文明。《论语·乡党篇》:“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与他人交谈,睡觉时不与他人讲话。《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人得到了一碗饭,一碗汤,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但如果是没有礼貌地给人家,即使是受饿的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要不屈不挠;如果要帮助别人,也不要居高临下。

三、对幼儿教师指导幼儿进餐环节的启示

(一)珍视进餐环节的教育价值,创设愉快的就餐时光

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被誉为现代学前教育鼻祖的福禄贝尔对儿童的饮食教育这样论述过:“儿童早年的饮食是最重要的,不但在于他们的呆板与活动、迟缓与敏捷、聪明与愚笨、软弱与强壮是有关系的,并且他们的一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5]时隔百年,福禄贝尔所言依然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集体活动占绝大多数时间,包括早午晚餐、盥洗、喝水、加餐,此外还有晨间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其中集体教学活动是固定的时间,也是幼儿的工作时间,此外的生活活动属于幼儿自己的生活自由、闲暇时间。老子的“饮食寓意人生,要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无忧无虑的阶段,应该体会自己生活中的快乐。只要一个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和生命活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任何成年人的教导。[6]即使大多数幼儿园都是在活动室进餐,作为老师还是要在即将用餐时创设“餐厅”的氛围,可以在每张桌子中间放置插满手工花的花瓶,或者其他装饰物。

(二)改变教师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方式

首先,感食物“美”。幼儿的进餐活动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自身性质不同,故有其独特价值。在进餐活动中可以真切地接触到大量真实的食物。当幼儿面对这些食物时,会产生很多好奇,并由此引发对话和问题。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美”是衡量这五个方面的共同标准,故饮食不只具有饱腹作用,还应给予人以美的享受,达到食用和审美的统一。在进餐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幼儿感受食物自身的美,培养幼儿对食物的喜爱和珍惜之情,培养更能专注进餐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的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进餐活动中蕴含的独特教育价值,创设自由、轻松的环境有意识地去引导幼儿感受。

其次,行饮食“礼”。饮食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用来进行交流、沟通和表达思想观念的媒介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饭桌上人们联络感情、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友谊的一种主要途径。[7]老师会秉承“食不言,寝不语。”的观念屡次劝诫不安静吃饭的小朋友,让小朋友遵守用餐规则。但真正的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在自由基础上,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基础上形成的纪律,只有当幼儿真正理解在进餐时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原因[8],他才能自觉地去遵守进餐中的规则,才能真正达到自主。作为老师不是要仅成为“管孩子”的先生,而是要成为欣赏孩子、配合孩子的好伙伴。

最后,适饮食“度”。不论是孔子的“食无求饱”与传统医学中的“过食损寿、节食益寿”的养生之道[9],还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指出幼儿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10]。幼儿挑食一直是幼儿教师工作中比较困扰的问题,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营养全面并不是要求幼儿必须什么食物都吃。比如不喜欢吃一种青菜,不代表不喜欢吃其他青菜,只要不是所有青菜不吃,就不会影响到营养的全面摄入。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不需要变着法儿地强迫幼儿接受,而是与幼儿共同将“愿意尝试各种健康食物”作为目标。帮助幼儿尝试吃一点,并逐渐接受这类营养成分的食物。孔子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1]对于爱吃肉的孩子来说,即使饭桌上的肉再多,也不要超过米饭的分量。此外,老师不宜追求统一的打餐标准,对于饭量小的幼儿,要减少饭菜数量,以减轻幼儿就餐压力,在幼儿适宜饭量基础上做到光盘。

(三)观察幼儿对食物的表现,启蒙中华饮食文化教育

杜威认为儿童的世界是情感世界,惊讶、惊奇等情绪是儿童情感世界的重要因素。哲学起源是源于成人和幼儿的惊讶和惊奇,虽然儿童相对于成人来说这种惊讶和惊奇是短暂的,但这种惊讶情绪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转换为对知识的追求。在进餐环节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对某种食物的惊奇表现后,需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孩子在吃藕的时候,发现上面有很多小洞,有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这些小洞洞呢?通过这样的观察,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小美食家,她们有善于发现和创造的能力。随后老师可以围绕孩子们比较好奇、感兴趣的食物生成本课程,共同做进一步了解,探索发现食物的生长奥秘;还可以讲解古代圣贤和文人志士一些与食物有关的故事、习俗,启蒙对幼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

饮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园一日生活更离不开饮食。从孩子学前时期进行营养学、价值观甚至人生观的教育,可以了解本国、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具备饮食营养知识,重视饮食卫生安全,具有懂得珍惜食物,尊重自然等意义,帮助留存好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孔孟老庄孔子
更 正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谎言
论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联大家改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迷棋
老赵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