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质番茄材料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特性研究
2021-11-27魏小红朱晓林王宝强
王 贤,刘 放,魏小红,朱晓林,王宝强
(甘肃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
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其营养丰富、适应性广、食用方式多样,是全球总产量最高的30种农作物之一,在世界农业经济和农业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但长期以来,番茄的生产受到许多病害的影响,尤其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disease,TYLCVD)。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传播媒介为烟粉虱,因此也被称为烟粉虱传双生病毒(whitefly-transmitted geminiviruses,WTG),可侵染茄科、豆科等20多种植物[2]。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传播效率高等特点[3]。番茄感染TYLCV后,叶片变形黄化,无法正常开花结果,对果实颜色、口感及营养成分影响极大,使其综合品质降低,减产甚至绝产。1940年TYLCV在以色列首次被发现,随后开始大规模暴发,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各国相继发现该病毒病,1991年我国首次在广西南宁发现该病毒,2006 年起该病毒传播到北京、山西、江苏、上海、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有关部门统计,该病毒对我国番茄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十多亿元,严重威胁我国番茄产业的发展[4-5]。该病毒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育种手段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因此筛选抗病性较强的材料迫在眉睫。
番茄抗性品种的选择中,表型、抗氧化酶活性、总酚与类黄酮含量以及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作为主要的抗性指标被用来鉴定不同材料的抗病能力[6]。植物体感染病原菌后,体内活性氧过量积累,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保护酶,可以清除体内过剩的活性氧[7],另外多种抗氧化酶相互协调作用,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8-11]。邹芳斌等[7]研究显示,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与黄瓜抗病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Ji等[12]的研究显示,SPA(sodium pheophorbide a)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控制樱桃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因此,抗氧化酶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植物抗病性机制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许多生长代谢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酚类,酚类中最主要的是类黄酮。研究发现,酚类物质与植物的抗病过程密切相关[13],邱永祥等[14]认为,感病后期抗病品种中的次生代谢物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植物感病后体内的莽草酸或乙酸途径会积累大量的酚类物质,抑制病原菌进而达到抗病的目的。类黄酮在植物抗病毒与抗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清除植物在非正常状态下产生的自由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物的损伤[15]。早期的栽培番茄品种中没有抗TYLCV的基因,而在野生番茄中蕴含着丰富的抗病基因,如最初发现的醋栗番茄(Solanumpimpinellifolium)和秘鲁番茄(Solanumperuvianum)等,目前已被报道的抗病基因主要有Ty-1、Ty-2、Ty-3、Ty-3a、Ty-4和Ty-5,带有抗病基因的抗性植株被病毒侵染后,体内病毒含量很低,不表现明显的感病症状[16-17]。因此,了解植物抗病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程度对于研究植物抗病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由于番茄黄化曲叶病对番茄产业的影响巨大,抗病性的鉴定与检测大多集中在表型或某一单一的抗性指标,目前综合多种抗性指标研究番茄抗黄化曲叶病的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选取自育的15份番茄种质材料。利用苗期农杆菌接种法接种TYLCV,从表型、带毒率、抗氧化酶活性、次生代谢物含量、抗性基因表达多个方面综合研究不同种质的抗病性,旨在全面鉴定不同种质的抗病能力并筛选出几个抗病性较强的材料,为抗病育种材料的选择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材料
编号分别为801、802、803、805、806、817、818、819、820、822、841、842、853、857、867,以及感病品种桃太郎Money Maker(MM)与抗病品种齐达利两个对照品种,番茄种子由甘肃张掖益新泉蔬菜育种公司提供(齐达利由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提供,MM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鲜食番茄课题组提供),所携带抗性基因见下表1。用于苗期接种的 TY-DNA 侵染性克隆 pBin-PLUS-1.7A+2β(农杆菌)引自浙江大学。
表1 不同番茄材料的基因型
1.1.2 主要试剂
总RNA提取试剂盒,FastKing 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于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番茄苗的培养
将17份番茄种子用1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 min后播种于50孔的育苗穴盘中,置于育苗基地培养,长出1~2片真叶后定植于花盆中继续培养,每份种质各定植10株。
1.2.2 pBin-PLUS-1.7A+2β的培养
事先分别配置固体与液体的LB培养基,配置过程中加入抗生素Kan(50 mg·L-1)和 Rif(50 mg·L-1),先将含 pBin-PLUS-1.7A+2β的农杆菌菌液涂布于固体LB培养基上,于28 ℃培养箱倒置暗培养至长出单菌落,后挑选合适的单菌落转接于LB液体培养基中,放于200 r·min-128 ℃的摇床过夜,于600 nm处测量吸光值且处于0.6~0.8时,方可达到接种要求。
1.2.3 接种病毒
参考张少丽等[18]的方法,采用农杆菌接种法接种TYLCV。选取长势最佳的植株过量浇水,以便病毒侵入,采用1 mL注射器吸取菌液从叶背注射于植株体内,注射时以可观察到菌液渗入为准,每株约0.2 mL。接种完成后分别于20、30、40 d调查发病情况并采样,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总酚与类黄酮含量以及抗性基因表达测定,试验设3次重复。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带毒率的检测
在接种20 d后对各材料进行 PCR 检测,以此判断该品种对 TYLCV的易感程度。参考李佳蔚[19]的研究合成 TYLCV特异引物V2(F: 5′-GGGCCACGATTTAATTAGGGATCTTAT-3′; R: 5′-TACATTCTGTATATTCTGGGCTTCCG-3′),其扩增长度为229 bp。PCR体系为20 μL,其中模板DNA 1 μL;Master Mix 10 μL、上游引物1 μL、下游引物1 μL、ddH2O 7 μL。95 ℃变性5 min后开始循环,95 ℃变性30 s,61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30个循环结束后,72 ℃继续延伸7 min,4 ℃保存。PCR产物于1.0%琼脂糖凝胶电泳25 min(150 V),最后用Goldview染色,凝胶成像系统拍照。
1.3.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参照Hu等[20]的方法,采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参照裴斌等[21]的过氧化氢还原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
1.3.3 次级代谢物的测定
总酚和类黄酮的测定分别参照唐巧玉等[22]和Pastrana-Bonilla等[23]。分别以没食子酸与芦丁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含量。
1.3.4 抗性基因的表达分析
采用天根生物公司RNA试剂盒分别于接种20、30、40 d提取番茄叶片中的总RNA,并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浓度和纯度,然后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根据FastKing cDN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参考天根公司的SYBR System操作说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反应程序为95 ℃预变性15 min,95 ℃变性10 s,60 ℃退火20 s,72 ℃延伸20 s,40个循环。每种材料设3个重复。根据已知序列设计Ty-1、Ty-2、Ty-3基因的引物,以actin基因为内参,见表2。合成由陕西杨凌天润奥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表2 抗病基因及引物序列
1.4 数据处理
采用 Microsoft Excel整理与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字母法标记)与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质番茄材料的表型及带毒率分析
2.1.1 表型特征分析
如图1所示,所有苗龄为30 d的试验植株接种TYLCV病毒后,选取各抗性水平下具有代表性的材料802、803、820、842、853、齐达利。与未感病植株相对比,802、803在感病20 d出现叶片卷曲、黄化、变形、变小并随时间推移加重,至40 d时变形皱缩严重,表现为易感病;820在感病20 d与30 d症状并不明显,而在40 d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皱缩,842在感病20 d和30 d时症状不明显,在40 d出现叶片轻微黄化,表现为不易感病;853与齐达利感病后在各时期无任何感病症状,表现为免疫。
A,对照;B,感病后表型。A, The control; B, The phenotype after infection.图1 部分品种感病后的表型Fig.1 The phenotypes of some varieties after virus infection
2.1.2 带毒率分析
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17份番茄材料全部扩增出约229 bp的条带,说明在接种后20 d各番茄材料中均含黄化曲叶病毒的DNA序列,病毒成功侵入植株体内,带毒率为100%,说明各试验材料成功接种TYLCV,可以进行后续的实验与分析。该结果也表明了农杆菌接种法接种该病毒的可行性。
图2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20 d后的PCR扩增结果Fig.2 PCR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for 20 days
2.2 不同种质番茄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的分析
2.2.1 SOD活性分析
如图3所示,感病后,805、817、819、820、841、842、853、857、867的SOD活性在各时期下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MM(P<0.05);853、867材料的SOD活性在各时期下甚至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其中86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01的SOD活性在各时期下均低于阴性对照MM;在20 d时,867的SOD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1.80倍,801的SOD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55倍,在30 d时,853的SOD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1.50倍,806的SOD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70倍,在40 d时,867的SOD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1.56倍,801的SOD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69倍。
柱上没有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The bars without the same lowercase letter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same as below.图3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情况Fig.3 Chang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2.2 CAT活性分析
如图4所示,感病后,817、842、853、857、867的CAT活性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阴性对照MM,其中817、853、867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853材料的CAT活性在各时期下甚至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在20 d时,857的CAT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2.46倍,819的CAT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44倍,在30 d时,867的CAT活性的是阴性对照MM的2倍,820的CAT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62倍,在40 d时,867的CAT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2.12倍,822的CAT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53倍。
图4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情况Fig.4 Changes of catalase (CAT) activity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2.3 APX活性分析
如图5所示,感病后,801、805、817、818、819、820、822、841、842、853、857、867的APX活性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阴性对照MM,其中817、819、820、841、842、853、857、867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842、853、857、867材料的APX活性在各时期下甚至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其中853、86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 d时,853的APX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3.12倍,803的APX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29倍,在30 d时,867的APX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2.81倍,803的APX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36倍,在40 d时,857的APX活性是阴性对照MM的2.1倍,803的APX活性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4倍。
图5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情况Fig.5 Changes of ascorbate peroxidase (APX) activity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3 不同种质番茄幼苗叶片总酚及类黄酮分析
2.3.1 总酚含量分析
如图6所示,感病后,802、805、806、817、818、819、820、841、842、853、857、867的总酚含量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阴性对照MM,其中805、806、817、819、820、841、842、853、857、867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853材料的总酚含量在各时期下甚至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在20 d时,853的总酚含量是阴性对照MM的1.68倍,803的总酚含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56倍,在30 d时,853的总酚含量是阴性对照MM的1.72倍,801的总酚含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57倍,在40 d时,857的总酚含量是阴性对照MM的1.82倍,801的总酚含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62倍。
图6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总酚含量的变化情况Fig.6 Changes of total phenol content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3.2 类黄酮含量分析
如图7所示,感病后,817、818、820、841、842、853、857、867的类黄酮含量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阴性对照MM,其中817、853、857、867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857、867材料的类黄酮含量在各时期下甚至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其中85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 d时,857的类黄酮含量是阴性对照MM的4.02倍,803的类黄酮含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32倍,在30 d时,857的类黄酮含量是阴性对照MM的4.06倍,806的类黄酮含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36倍,在40 d时,857的类黄酮含量是阴性对照MM的4.28倍,802的类黄酮含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211倍。
图7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Fig.7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4 不同种质番茄幼苗叶片抗病基因表达分析
2.4.1Ty-1基因表达分析
如图8所示,857、867材料感病后Ty-1基因表达量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其中867材料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01、802、803、805、806、817、818、819、820、841、842材料感病后Ty-1基因表达量在各时期下均低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其中除802、817、842外其他材料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 d时,867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 2.2倍,802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53倍,在30 d时,867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 1.4倍,801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41倍,在40 d时,822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1.4倍,818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42倍,另外,总体来看,番茄植株接种病毒后Ty-1基因表达量在30 d、40 d时有明显升高。
图8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Ty-1基因的表达情况Fig.8 Expression of Ty-1 gene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4.2Ty-2基因表达分析
如图9所示,除853材料外,其他供试材料感病后Ty-2基因表达量在各时期下均低于阳性对照齐达利,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 d时,853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93倍,820的Ty-2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31倍,在30 d时,853的Ty-2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1.03倍,803的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42倍,在40 d时,853的Ty-2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1.03倍,801的Ty-2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48倍。
图9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Ty-2基因的表达情况Fig.9 Expression of Ty-2 gene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4.3Ty-3基因表达分析
如图10所示,842、857、867材料感病后Ty-3基因表达量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其中857、867材料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801、802、803、805、806、817、818、819、820、841材料感病后Ty-3基因表达量在各时期下均低于阳性对照齐达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 d时,857的Ty-3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1.38倍,820的Ty-3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31倍,在30 d时,867的Ty-3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1.17倍,820的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26倍,在40 d时,857的Ty-3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1.53倍,820的Ty-3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齐达利的0.38倍。另外,842、853、857、867的Ty-3基因表达量高于其他材料,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图10 不同番茄材料接种病毒后Ty-3基因的表达情况Fig.10 Expression of Ty-3 gene in different tomato material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
2.5 抗氧化酶、总酚、类黄酮以及抗病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番茄植株感染黄化曲叶病毒后,其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强弱、总酚与类黄酮的含量高低以及抗病基因表达量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关系,SOD活性、CAT活性、APX活性、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Ty-1、Ty-2和Ty-3基因的表达量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除总酚含量与Ty-1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各指标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另外APX活性与SOD活性之间相关性最大,总酚含量与Ty-1基因的表达量之间相关性最小。
表3 各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目前影响番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解决这一病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育种手段培育新的抗病品种,但存在对抗性水平研究较少,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为了解带有抗性基因的番茄材料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对15份番茄以及两份对照材料进行带毒率 、抗氧化酶活性、总酚与类黄酮含量的检测,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植物受到病毒侵害后,体内活性氧会大量积累,而抗氧化酶则可以清除多余的活性氧,从而减轻植物在病害下的损伤。因此,抗氧化酶活性的高低可反映出植物对病毒抗性的强弱[8,10],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与植物的抗病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酚类物质的积累可以抑制多数病原菌,植物受到侵害时酚类物质会快速积累,而感病品种则积累较慢,类黄酮物质可以提供质子供体而清除自由基,达到抗逆抗病的效果。因此,次级代谢物的含量高低也可反映出植物对病毒抗性的强弱[24-27]。
目前有关植物抗病性的研究中,多将抗氧化酶活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王玲平[28]对黄瓜不同抗性品种的研究显示,随时间推移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抗病品种中的SOD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丁九敏等[29]研究显示,黄瓜接种霜霉病后,CAT、SOD活性均升高。但对APX的研究较少。贾双双等[30]研究显示,高抗材料的总酚与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高感材料。本课题组之前的病情分析表明,供试材料中齐达利、853、857、867对TYLCV表现为免疫,805、817、819、820、841、842对TYLCV表现为高抗,MM、802、806、818、822对TYLCV表现为轻微抗病,801和803的抗病能力最弱。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成功感染TYLCV,从表型看,853没有任何感病特征,802与803感病最为严重;867、853、857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其中853、867的SOD活性、853的CAT活性和842、853、857、867的APX活性在各时期下甚至高于阳性对照,另外在20d时853的APX活性是阴性对照的3.12倍;857、853、867 的次生代谢物含量最高,其中853的总酚含量和857、867的类黄酮含量在各时期甚至高于阳性对照,另外在40 d时,857的类黄酮含量是阴性对照的4.28倍;感病植株体内的各抗性指标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酚与Ty-1之间为显著正相关)。这与赵秀娟等[31]、齐绍武等[32]、贾双双等及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结论相符合。在15种供试材料中,857、853、867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最高,初步推测抗氧化酶与次生代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同的供试品种对病毒的抵抗力表现不同,分析原因是不同的品种其基因型、遗传物质以及体内防御系统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体内的抗氧化酶合成水平以及次生代谢物积累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基因有Ty-1、Ty-2、Ty-3、Ty-3a、Ty-4和Ty-5等[33-34],这些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抑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扩增、表达以及移动,从而从根本上达到抗病毒的目的[19],但不同抗性基因在番茄 TYLCV 病害防御中的机理报道较少。不同抗性基因对 TYLCV 病原的抗性水平不同,相关抗性基因在 TYLCV 病原侵染下的表达水平及差异鲜有报道[35]。 田兆丰等[36]用TYLCV感染不同基因型的番茄品种,采用qRT-PCR法分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随发病时间的延长,抗病基因Ty-1、Ty-3的基因表达量均升高,在不同品种中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867、857、853、842的抗病基因的表达量最高,857、867的Ty-1基因表达量、842、857、867的Ty-3基因表达量在各时期下均高于阳性对照,另外在20 d时867的Ty-1基因表达量是阳性对照的2.2倍。总体来看,植物接种病毒后Ty-1基因表达量在30、40 d时有明显升高。这暗示出番茄感染病毒后,其抗病基因Ty-1大量表达的时间较其他抗病基因较迟,说明Ty-1基因表达具有延迟性,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抗病基因表达量越高的品种,抗氧化酶含量与次生代谢物含量也越高,其抗病能力也越强,表现出正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是抗性基因的表达,促进了抗氧化酶的合成,也促进了次生代谢物的积累,也可能是抗性基因的表达与植株的抗病信号通路存在联系,抗病基因的产物调控了信号分子,通过信号传递在生理水平上产生防御反应。另外发现802与803携带的抗性基因多于822,但抗病性却弱于822,分析原因822可能存在其他的抗病途径, 802与803在病毒引起的一系列逆境中的抵抗力较弱。综合分析,植物的抗病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物质与因素的调节,众所周知,基因的表达可以调节植物对逆境的应答,而植物抗病的应答又离不开酶这个 “员工”,植物的许多抗逆过程都是通过酶的介导完成的。本实验中抗病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升高与酶活性的升高、总酚与类黄酮含量的升高相互联系,共同参与番茄植物的抗病过程,但具体如何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对不同番茄材料进行病毒检测和抗性评价发现,所有研究材料均成功携带TYLCV,带毒率为100%;不同材料的抗病能力表现如下, 853无任何的感病特征,802与803感病最为严重; 867、853、857的抗氧化酶活性较高,842与819次之,801与803较低; 857、853、867的总酚与类黄酮含量较高,817与842次之,822与803较低; 867、857、853、842的抗性基因表达水平较高,817与822次之,805与820较低。对各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番茄材料中的抗病能力较高的为867、857、853三个材料,817与842次之, 803最低,可将867、857、853用作高抗性的育种材料或生产应用中,817与842作为替代材料。植株感病后体内的SOD、CAT、APX活性、总酚、类黄酮含量、Ty-1、Ty-2和Ty-3基因的表达量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酚与Ty-1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另外番茄植株感病后体内Ty-1基因的表达具有延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