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配合法(七)
2021-11-27许晓俊
许晓俊
为获得字形完美之艺术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历代书家论述甚多,其见解亦大同小异。清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书论中论述结构的经典之一,以偏旁部首为中心,讲解另外部件与之的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笔画的形态巩固、笔顺关系、偏旁部首中每个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教学重点)、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教学难点)。
九、力字旁
(一)《分部配合法》曰:“力在右者,宜长而狭,以抱左,左须正而右斜,高低参差。”力在右边的字,力部形态要长,但不能太宽,整体形态狭长。由于撇画向左下斜,形成抱左的态势,右斜则左须正,左右两部分有高低变化,上下参差不齐。
1.构成关系
“力”由横折钩和撇组成,横短而略平,折笔向左下斜,略呈弧势,钩向左上与撇呼应,撇高起低收,形态最长,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弧度有变化,撇与横的相交点在中间偏左的位置,撇的上段短而下段长。
2.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
左部形态的大小、高矮、宽窄会对右部“力”的构成关系产生影响。
(1)左部短小的,左收右放,如“功、幼”等字,“力”部形态较大,钩长撇伸,撇画有弧度,伸向左下方,有抱左之势。
(2)左部狭长而小的,如“助”字,左正右斜,左收而右稍放,由于左部有长竖,撇不能太长与其相触,要钩放撇收,上下部均呈左高右低之势。
(3)左部笔画较多而形态较长,左放右收,如“勃、励、勋”等字,下部基本齐平,上部左高右低,撇画上昂下收,不与左相犯,右部宜小,横短钩长。
(4)左部最下面一笔是横画的,角度略向上斜,如“勤、动”等字,左部横竖构建成平衡态势,右部稍斜一点,左正右斜,整字左高右低,撇向左部下方伸而就之。
(5)左部有长竖或竖钩的字,如“敕、勅、勒、劝”等字,左部形态很长,右部不宜形成抱左的势态,否则字形更长,应处理成下部基本齐平,上部左高右低,参差幅度较大。右部钩低与左下齐平,撇的收笔则比钩高,力部狭而斜长,横画要短,使撇、折之间的空间不太大,与左部相应,左右穿插而字形紧密。
(6)在魏碑和行草书中,构成有一定的变化。如“劝”字把“力”字变得更狭长,突出长撇,上昂下伸,极其舒展。行书中加强左高右低的对比,力部更斜,伸向左下方,如“劲、勤、勅”等字。
(二)《分部配合法》曰:“力在下者,宜短而阔,以载上,上正下斜,力偏右而斜中求正。”力在字的下部时,形态不能太长,要稍短而宽一点,以便承载得住上部,上半部要正,力部本来就有向左下方的斜势,整体位置要偏右一点,以保持重心平衡。横折钩的横向与纵向线条的长度相当,形态则趋方正,如楷书中的“劳”字。行书中则伸撇缩钩,下部偏右,如“劳、男”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