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鸿业经济学教育思想述评

2021-11-27吴汉洪

教学与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科书经济学教材

吴汉洪

高鸿业先生(1921—2007)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学界杰出的教育家,西方经济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高先生1956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7年5月在北京去世。

几十年来,高鸿业先生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这块园地上勤奋耕耘,硕果累累。他不仅研究西方经济学,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对我国许多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发表过独到的见解。

笔者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有幸先后成为高先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与高先生成为同事和朋友,一直得到高先生的谆谆教诲,受益无穷。本文旨在述评改革开放以来高鸿业先生在我国经济学教育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的主要观点

高鸿业先生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高鸿业先生在其编写和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要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优越性和永恒性。西方经济学断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基础上的,私有财产制度是唯一符合人的利己本性的制度,因而不仅是合理的,也是永恒的。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为这一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例如,当失业、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垄断、劳资对立、贫富悬殊等问题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西方经济学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建议以及论证这些政策建议的种种理论。这里面包含了不少对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

第二,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正确态度。(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13页。基于对上述西方经济学双重性质的认识,高鸿业先生提出,我们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可表述为:首先,西方经济学既然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我们就应当在总体倾向上对它加以鉴别批评,识别西方经济学家各种理论和说法的阶级利益意图。其次,对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及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先进经营管理的方法,应当加以借鉴和吸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西方国家经济制度尽管有所区别,但都实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都需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都需要政府的政策调节,因此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经验的总结和国家调控经济的一些政策建议都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第三,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需要注意的问题。高鸿业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了在我国编写和应用西方经济学需要注意的问题(2)参见《高鸿业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505-508页。,包括(1)假设条件;(2)理论的争议;(3)数学的精确性;(4)学科的演变性质;(5)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6)意识形态;(7)中国特殊的国情;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只说明高先生在上面第(7)问题上的观点。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和蓝图,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基于上述背景,1996年,高鸿业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的最后一章(第24章)中指出,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决不能使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而必须注意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否则,借鉴不但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有时反而会造成有害的影响。高先生强调了我国的三个特殊国情:首先,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目前(1996年)尚不具备足够的市场机制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其次,由于我国在过去的长时期中实施计划经济,所以我国目前(1996年)也不具备足够的市场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软件;最后,作为我国独特情况的人口压力也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发生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受到限制。在笔者看来,时隔25年再审视高先生的上述观点,仍然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并经得起推敲的。

下面陈述一下高先生关于我国春运事例的论述。高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指出,我国的人口居世界各国首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的贫乏,个人经济行为的轻微变动加在一起便会对市场构成巨大的冲击,而市场机制只能通过供求的调节来解决比较轻微的经济波动,对巨大的冲击它是无能为力的。以我国每年的春运为例,春节期间客流量的猛增给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只有在事先作出计划安排,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各方疏导,才能缓解这一问题。然而,在西方国家相当于我国春节的圣诞节期间,交通运输虽然相对紧张,但其程度全然不能与我国相提并论,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加以解决。应当说,高先生的以上论述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水平的。

总之,高鸿业先生从对西方经济学具有两重性质的基本认识出发,认为只有以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去介绍和分析西方经济学,才能对它加以全面和清晰的了解;只有在全面和清晰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恰如其分地对它做出评价,辨别它值得借鉴和有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使我们能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部分的同时,又能避免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二、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的重要贡献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高鸿业先生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革开放初期翻译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让众多中国读者认识和了解了西方经济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全党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9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高鸿业先生独立翻译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内地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完整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的出版不仅引起了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争相购买,也引起了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中国一般读者的关注。

众所周知,保罗·萨缪尔森(P.Samuelson,1915—2009)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0年)的经济学家,曾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是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著的《经济学》教科书自1948年出版以来,一直流行于西方国家。该书第10版出版于1976年,高鸿业先生翻译该书第10版并分为上、中、下三册,共计近100万字,先后于1979年、1981年和1982年问世,在我国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所以如此,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该书说明了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西方)经济学怎样研究这些问题,这是初次接触西方经济学的中国读者所关注的;二是该书介绍了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美国主要存在哪些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又怎样被分析和解决?这也是我国读者非常感兴趣的;三是该书具有大量西方国家的经济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和曲线等,通过阅读该书,可以使我国读者较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某些主要方面的经济情况,特别是美国的情况。毫无疑问,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鸿业先生的这一翻译著作,迅速开阔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阀门,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先生认为,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翻译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而且有责任为中国读者正确导读。为此,除了给译著写译者序,他从1984年下半年起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上连续发表10篇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的系列文章,对该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后来,这些文章汇集成册,以《评萨缪尔森〈经济学〉》为书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高鸿业先生在该书作者序中指出,萨缪尔森《经济学》是一本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它代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思想。因此,对该书进行评论就等于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全部正统思想进行评论。在《评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中,高先生不仅论述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思想、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和理性预期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判等内容,而且还阐述了评论萨缪尔森《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等问题。这一专著在当时代表了国内系统研究和评论西方经济学的最高水平(3)吴易风:《经济学大师高鸿业教授的学术贡献》,《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6期。,对青年学子正确研读西方经济学产生了导向性的正面影响。该书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其二,主持编写了我国目前最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使众多读者受益。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在上述背景下,1986-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在调查研究并参考中外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议后,决定把西方经济学列为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2门核心课程之一。12门核心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将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和一味地批判西方经济学的时代结束了。之后,国家教委组织国内学者编写、出版上述12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高鸿业先生凭借其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评介西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成功入选《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并负责组织编写国家教委组织统编的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该教科书编写组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五名教师组成,高鸿业先生任主编。

作为由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第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第1版于1996年2月出版,至今已出版至第8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不负众望,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而广受国内众多读者的欢迎,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流行、发行量最大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作为上述《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之一,笔者认为,该教科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与时俱进。正如高鸿业先生在本教材第1版的序言所指出的:“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经济学会出现新的内容以及不同的着重方面,反映这些情况的教科书必然也应如此。”正是按照高鸿业先生的上述考虑,本教材自第1版开始,大致以每3年的时间进行新版的编撰,本教材第1版至第8版顺次于1996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4年、2018年和2021年出版。本教材的这一特色比较好地满足了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是集思广益。本教材自开始编写,就十分注意听取和收集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本教材第1版初稿完成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过一次为期两天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研讨会,邀请几十所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本教材的初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教材第2版和第3版修订前,高先生建议出版社在北京召开《西方经济学》教材修订会,并带领教材编写组成员参加会议,听取部分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本教材编写组达成以下共识:为了对本教材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表示感谢,本教材在每一版的序言中都加上这些人的名字和向本教材提交意见时的工作单位。据笔者对本教材最新版本序言的统计,对本教材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员多达数百人。毫无疑问,国内同行对本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是本教材质量得以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本教材是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协作的结果。

三是教学体系完备。《西方经济学》第1版出版后,高鸿业先生根据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建议和自己的考虑,提议从教材的第2版起,要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当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背景材料和与教材相关的习题集。《手册》既可以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使用,也可供学习本教材的学生使用。应当说,高先生的这一动议较好地体现了他在教材建设上的重要理念:一切为了教材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时至今日,本教科书除供学习者用的主教材外,还包括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材料。包括:《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西方经济学典型题题解》《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名师导读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师导读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教学课件(PPT)和《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学课件(PPT)等等。因此,本教材形成了较好的产品生态,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教材中是首屈一指的。

四是内容体系完整。按照高鸿业先生最初确定的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编写大纲,本教材较好地兼顾了客观介绍西方经济学和对其进行简要评介的要求。本教科书与国外同类教科书相比有以下差异:(1)教材第1章“引论”主要是给中国读者写的,主要包括: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由来与演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和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几点建议等。(2)教材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也主要是给中国读者写的,主要包括: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政府与市场的明确定位、西方微观经济学与经济改革、西方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等。该章的内容也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会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情况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3)教材第2章至第21章是对西方经济学具体介绍的部分。这部分每章最后一节均有结束语。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该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指出在学习该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国内目前出版的同类教材,大多没有本教材第2章和第22章所表达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高先生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认识、评价和编写教材的基本宗旨,即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加以简要的评论,以便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而与此同时,又能避免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作为国内出版的我国西方经济学最流行的教科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获得了诸多荣誉。本教材被评为“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2年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5年,本教材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07年,本教材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一般来说,一个教师上好一个班级的课,或许只能使几十位或上百位学生受益,而若写出一本好的教材,则可以使几千、几万乃至几百万读者受益。可见,对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来说,能够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既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国家教育、教学事业的重要贡献。笔者确信,高鸿业先生主持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其三,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推动了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理解。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通论》被经济学界公认为20世纪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成为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经典”和必读文献。它的出版被认为是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形成了“凯恩斯主义” 这一新的名词,并使得这一名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另一方面,《通论》还被公认为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英国经济学说史的权威人士布劳教授曾写道:“在整个经济学说的历史中,该书仍然是最难懂的著作之一……难于理解的文句、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以及一次又一次脱离正题的论述。”(4)[英]布劳:《对经济学的回想》,第5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51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说道:“根据我个人记忆犹新的回想,而我并不算泄露什么秘密,我敢断言,在该书出版后约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在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没有任何其他人真正知道该书的内容是什么。”(5)[美]萨缪尔森:《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载[美]哈里斯主编:《新经济学》,诺夫出版社,1948年,第148页。对中国经济学界来说,凯恩斯的《通论》早已由徐毓枬先生翻译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该译著使用的是半文言、半白话的笔调,这种笔调对现代读者来说存在着阅读的不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商务印书馆约请高鸿业先生重译此书,重译本于1999年出版。高鸿业先生在重译《通论》时,为了解决原书难以看懂的问题,在译文中增添了一些译者注,并且写了一篇分量较大的“译者导读”。前者对该书的文句不清之处加以解释,并且推导出书中的一部分公式;后者旨在使读者能理解全书的整体内容。但限于《通论》重译本的篇幅,上述二者仍未解决《通论》难以看懂的问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高鸿业先生于2002年5月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以下简称《导读》)。(6)该书最初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书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导读》。《导读》共16章,约14万字。除了作为引言的第1章和作为总结的最后两章外,《导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到第4章,说明凯恩斯生活的时代、学术和个人背景。了解这些背景一方面使读者具备理解《通论》的必备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它的历史任务和局限性。第二部分包括第5章到第12章,它们依次对《通论》的内容逐章加以解释,论述其中的难点并把重要的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第三部分为第13章和第14章,它们分别从思想、政策和学术方面叙述《通论》的作用和影响。

笔者认为,高鸿业先生的这本《导读》除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外,还具有以下的教学价值。

首先,凯恩斯的《通论》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更好地理解这样一本重要的著作,对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通论》又是很难懂的著作。而《导读》一书可以很好地满足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通论》的教和学方面的需要。其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和评价《通论》。在作为《导读》的评价和总结的最后两章中,第15章根据西方经济的现实,指出《通论》在理论上的正确和错误之处。第16章的标题为“《通论》与中国”,其目的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出发点来对《通论》做出评价,指出它对我国有用的地方和值得注意的方面。这样,读者就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量体裁衣来借鉴《通论》;同时,又不会削足适履,从而避免它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显然,这和高鸿业先生在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思想、理念是一致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凯恩斯的《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和掌握《通论》就成为理解西方国家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点上说,高鸿业先生《导读》的出版,推进了我国读者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理解。

三、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

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决定设立西方经济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教育部也正式把西方经济学增设为(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在这一背景下,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高校都加入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高鸿业先生在这方面至少具有以下贡献。

其一,主持编写了研究生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高鸿业先生和同教研室的吴易风教授根据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西方经济学在我国教学的情况,动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和该教研室部分毕业的博士生,编写一部供经济类各专业研究生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 ,该教科书共2本,书名分别为《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 和《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该教科书定位为基本反映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研究生水平经济学教材的内容。按照分工,吴易风教授担任该教科书的总体设计以及组织协调工作,高鸿业和吴易风担任教科书的修改和定稿工作。在高先生和吴易风教授的高效组织和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上述两本教材于1996年和2006年相继出版。这一研究生水平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不仅较好地满足了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相关水平课程的教学需要,也填补了我国当时还没有国内学者编写的研究生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空白。其中,《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一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学科评议组审议,已列入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至此,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已具备了本科生层次和研究生层次。

笔者作为上述研究生水平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之一,不仅亲历了该教科书从策划到出版的整个过程,而且在写作本文时能够深刻感受到高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的深谋远虑。首先,西方经济学教学具备了本科生层次和研究生层次,意味着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学科具有了纵向发展的空间。其次,高先生和吴易风教授坚持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和该教研室部分毕业的博士生编写该教材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可以向学界展示中国人民大学在西方经济学领域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和督促教研室的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师资水平。从上述意义上说,高鸿业先生和吴易风教授动议和组织的上述工作有力推进了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西方经济学学科建设。在高鸿业先生和吴易风教授的率领下,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获国家教委批准。

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850,判定系数R2为0.9703,经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9699,F=2344.78,F0.05(5,364)=2.23878,F﹥F0.05,显著水平为0.05,预测精度可达98.34%。

其二,领衔创办了《西方经济学教学通讯》(季刊)。1992年,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办、高鸿业任主编的刊物《西方经济学教学通讯》(季刊)问世了。该刊的第1期有一份篇幅不长的发刊词,说明了创办该刊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通过接触其他高校一些相关教师了解到,很多教师感觉到承担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意义重大,同时西方经济学固有的特点也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一是良好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之上,而进行详尽的研究又必须具备充足的资料。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经常处于演变之中,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的老化过程非常快,因此,进行研究不但要有充足的资料,而且往往还要求是最新的资料。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国外,所以在当时,除了我国少数几个大城市外,普遍缺乏这一方面的文献。这样,缺乏资料而导致的研究的粗略使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二是在具备资料以后,还必须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考察,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具备足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高的高等数学、外语阅读水平,以及其他涉外经济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对经常以高等数学和外语表达的西方经济学的文献资料加以考察和分析,而上述知识要积累到足够的程度又不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三是虽然西方经济学的实质性内容是简单的,但是它的表达形式往往却非常复杂。要想通过复杂的表面形式来抓住它的内容实质,有时不能仅仅依靠单个人的能力和见解,而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从范围广泛的讨论中得出应有的结论。

基于上述考虑,以高鸿业教授为首的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认为,有必要在我国讲授西方经济学的人员中经常保持联系,以便能交换资料、沟通学术信息并解决教学上所面临的问题。在当时的领导的支持下,该刊物顺利获得批准,高鸿业任刊物主编。

尽管该刊物只是一个非正式的内部刊物,加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刊物没有能坚持办下去,但是,回过头来看,笔者对此事有如下评价:(1)该刊物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办的第一份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的刊物,具有先驱者的地位。(2)该刊物在中国改革开放较早时期推出,对当时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以从该刊物设置的栏目看出。该刊物主要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学习与研讨”“书评”“(教学)问题与解答”和“学术动态”。在《西方经济学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中,“学习与研讨”栏目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的“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另一篇是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的“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的简要说明”。该期“书评”栏目刊登了四篇书评文章,其中三篇是国内学者写的书评,一篇是翻译的国外学者写的书评。该期“问题与解答”栏目刊登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经常遇到的三个问题解答参考。该期“学术动态”栏目刊登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及其经济思想介绍、学术简讯和书讯等。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教学通讯》所刊登的内容,对当时我国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人员,尤其是从事该工作的新人来说,是很有益处和帮助的。(3)该刊物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办、高鸿业任主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鸿业先生及其团队在我国西方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实力和学术地位。

其三,博士生副导师制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国内许多高校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就课程学习环节而言,当时的情况大致是,除外语课和一些公共基础课是集中授课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由导师自己给博士生“开小灶”,这客观上对博士生导师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1990年考上高鸿业先生的博士生后,高先生为了更好地培养我,专门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一位熟悉经济数学的老师作为我的博士生副导师,以便让我更好地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回想起那一段的学习经历,笔者还是很有收获的。在笔者毕业后成为高先生的同事后,高先生还让我当过他的几届博士生的副导师,负责指导博士生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讨。

据笔者所知,博士生副导师制这种做法那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并不多见,更谈不上是硬性规定。从这点上说,高鸿业先生当时的这一做法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意义上具有创新性。笔者注意到,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一些专业正在推行博士生副导师制(或导师组),这是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笔者看来,博士生副导师制至少有如下好处:一是能充分利用学术机构现有的教师资源,促成主导师和副导师知识结构上的互补;二是配备副导师,在论文开题及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增加指导,可以进一步加强博士生科研水平。无疑,高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所尝试的博士生副导师制反映了他超前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四、关于中国经济学建设的论述

20世纪的1997年和1998年,高鸿业先生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相继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途径(上、下)”的两篇文章,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陈述如下。

关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重要性,高先生明确指出,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学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前途,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命运。关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必要性,高先生指出,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必须为其经济基础服务。高先生进一步指出,(在当时)我国的经济学却未能很好地完成它应有的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任务,有时经济理论还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甚至相矛盾。高先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他在文章中还比较细致地对此进行了说明。在该文中高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其原因有二: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国不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便会走上覆灭的道路,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剧变都能提供深刻的教训。高鸿业先生还提出,对于发展中国经济学这样一项跨世纪的宏伟任务,个人的力量从智力和财力方面都不可能满足完成该任务的要求。因此,国家有必要发挥作用。国家除了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以外,还应发挥其组织、督导、协调、宣扬和激励的作用。高先生指出:“要动用国家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经济学的建设,以便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以便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由于前者的建设有助于后者的成功,所以中国经济学建设是一个在精神文明层面值得为之而奋斗的跨世纪的宏伟任务。”

笔者认为,高鸿业先生关于中国经济学建设问题的论述至少具有如下意义:首先,高鸿业先生是我国经济学界较早提出建设中国经济学动议的学者,毫不夸张地说,高先生的这一思想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其次,高先生关于发展中国经济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论述既高屋建瓴,又富有哲理;再次,高先生所提出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道路既体现了先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折射出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后,高先生所提出的发展中国经济学需要国家发挥作用的观点,对于我国当前创建中国经济学这一重大工作和任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五、结 语

本文上面说明的高鸿业先生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的主要观点、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对我国西方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和关于中国经济学建设的论述,不仅给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领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丰厚的特定形式的物质财富(文字材料)。

今年恰逢高鸿业先生百岁诞辰,笔者作为高鸿业先生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以此文认识、梳理高先生在我国经济学教育方面思想,除了向高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外,还有另外一个考虑。

当前,在党中央的推动下,创建中国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这里值得指出的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其中一方面的资源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毫无疑问,总书记的上述讲话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在创建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如何从西方经济学这种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分离并提炼出积极成果,以便洋为中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鸿业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教科书经济学教材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打麦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藏起来的教科书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