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探讨
2021-11-27周瑜
周瑜
(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职业院校是我国高技能人才输出的主力军。职业院校培养出一批掌握相关工作知识与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精湛能力,在我国的基础建设的道路上添砖加瓦。这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情景
(一)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适应本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其目的是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实训教学是现代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院校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也是职业高校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必须经历的阶段。对职业院校的教育而言,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内容需要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更直观地了解专业课程内容。
(二)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学生来到职业院校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并且有能力胜任相关的工作。那么实训教育基地可以更好地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将来的岗位环境和岗位内容,可以有效地节约职业院校毕业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时间,更快地融入工作中。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抽象的专业课程内容是比较枯燥的。那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实践训练很好地调动出来,更加主观地去了解抽象地实验步骤及实验内容,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同时也加深了相关知识的记忆。在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快速地上手,大量缩减其步入岗位后学习机械操作和实验步骤的时间。
(三)实训基地提高老师的执教水平
实训教师将会是实训教学的基础,学生的实践技术大部分都来源于实训老师。那么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也间接地体现了老师的职业技能和执教水准。同时教师的自身才华将会在实训基地得到展示、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加强,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开辟出另外一条新的道路。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能推动“1+X”证书制度的进行。双师型教师能更为熟悉当下社会的工作需求和现代教育的弊端,他们在执教过程中可以尽力避免当代毕业生初入职场的零动手能力的现象,能更好地扮演好职业院校与社会衔接的角色,为即将步入岗位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更高的职业技术能力。
(四)实训基地对校企合作的作用
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已经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在实训基地的推动下这样的模式将更好推广下去。在职业高校和社会企业的紧密联系下,职业院校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当下企业岗位人才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长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运行,职业院校可以引进一批一线工作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为职业高校培育人才的方案带来建设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建议,把专业人才培养带入社会的背景下进行,能有效地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下,使得自身的执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同时职业院校教育水准和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输出效率和质量将会达到新的高度。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
1.提供知识转变为技能的场所
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知识转化为技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训基地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能够更高效地为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加速专业知识转变成职业技术能力的效率。实训基地既是学生消化知识转变为职业技术能力的场所,也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场所。在这其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避免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现象。
2.丰富专业知识面
动手实践永远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只有在实训练习中才能更有效地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复杂的实践环境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学生不同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熟悉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其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训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其可能不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范畴之内,那么就需要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用来解决职业院校教育范畴以外的问题。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以后步入岗位后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打下奠定基础。
3.创造岗位实践环境
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是学生拓展专业知识最简单的方法,那么就需要这样一个环境和场所让学生去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为即将步入工作岗位地学生积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经验。这样的环境和场所需要无限的贴近于工程现场,尽最大力量与还原现场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在实训基地的模拟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与研究,了解并掌握本行业中所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工具,掌握本行业生产工艺、专业技能、行业标准等,缩短就业与上岗之间的时间,做到就业及顶岗。
4.学习高新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现代行业的需求,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掌握高新技术,以至于不会被市场淘汰。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实训基地应该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同时又要包含高新技术,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当下的高新技术,避免职业院校的实训教育培训与社会相脱节。我国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设备和工艺远远落后于行业水准,造成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中重新学习新技术,体现了在实训基地内学习高新技术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现有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存的职业院校的教育设施远远落后于社会行业中的工程设备,特别是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落后于丰富多彩、快速发展地现代工程设备的步伐。部分高校出现实训设备老旧、工程技术工艺落后等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弊端和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注重学历的培养、轻视技能培养、忽视市场发展需求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职业技能培训设施不全且老旧,实训内容中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多。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性不高、维护和管理成本较大、教育资源有限、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训基地的推广和应用被这些因素所限制,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弊端和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一定程度上改善并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的部分问题,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组织和管理学生难度大,学生安全得不到充分地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利用企业设备培育学生,但是学生上手率较低,大部分都处于观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限制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悖于建设实训基地的初衷。
三、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实施规划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先进地实训基地和尖端的生产工艺。但职业院校的教育资金有限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隶属于公益性活动,必须由政府机关领导,院校与企业加入,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让参与各方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建设、共同利用以及共同进步的局面。
(一)统筹布局,科学规划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需要在前期阶段投入大量资金,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高效利用,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的资源浪费,故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阶段做到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加强学生的时间动手能力。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属于高投资项目因此需要慎重考虑。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建设规模。若公共实训基地分散修建,建设规模较小,则与我国职业院校的现状一般无二,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将毫无意义。反之,将会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地理位置较远,使得学生在来往公共实训基地的途中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负担。倘若在公共实训基地内为实训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住宿和餐食设施,将会迎来新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等问题。
(二)政府牵头,多方合作
公共实训基地属于公益性的基础教育设施,必须以政府机构的注资为主,多方融资或者金融贷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政府机构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活动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避免后期运营违背建设的初衷。
(三)实训基地要贴近现场
实践永远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无限地接近于现场的实践环境,可以激发职业学生的潜能。因此,公共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需要贴近当下的现场环境。实训的基础设备和生产工艺需要同实际的生产水准一般无二,最好能领先一步当下社会的实际生产水准。同时实训基地的设备和工艺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四)教师培养制度要完善
我国提倡同工同酬的政策,故而实训教师的职称评选、薪资待遇、岗位津贴和教学工作量核算应与理论教师同等对待。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下生产工艺和基础设备,职业院校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邀请科学研究院或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中职业技能精湛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工程人员参与职业院校地教学内容的制定,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同时也壮大了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职业院校原有地教师应该多参考兼职教师的建议,合理安排教育课程规划。
(五)运营模式要高效创新
面对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作为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和管理单位之一的职业院校,在公共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初级阶段需要提出新型且高效地管理和运行方案,加强管理、开源节流、节能降耗。在职业院校地学生实训教学内容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有偿向他校学生开放,合理收取费用,用于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同时也可以接受部分企业的产品加工等简单的工作,使得教学与生产有效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接触现代社会的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使得实训向技术开发等方面发展。
四、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济、技术、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现代市场的中流砥柱。那么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的人才能否适应当下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树立自己应该有的形象,完全取决于其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效率。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剧本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政策中随着现代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的发展和进步,公共实训基地迫切被广大职业院校的学生所需要。
综上所述,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任务,随着技术书评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为国家建设培育出大量的、专业的技术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