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世匠心 时代见证
——国宝“马踏飞燕”

2021-11-27王芳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天马青铜器文化

王芳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青铜器的历史绵延五千年,特别是在铁器和陶器出现之前,青铜器作为祭祀重器和日常用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已出土的青铜器中,马踏飞燕无疑是传世匠心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作为陪葬品与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一起守护了丝路重镇千年之久,1969 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现在被安放在甘肃博物馆,一起陈列的还有铜马车仪仗队,这些出土物虽然都不大,但它们却代表了东汉末年的雷台历史,也是东汉历史的见证者。1971 年,郭沫若先生将领头的铜奔马取名“马踏飞燕”,既形象又好听。再后来,“马踏飞燕”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逐渐被世界关注。本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踏飞燕”进行解析:

一、艺术造型特征

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马超龙雀,作品高34.5 厘米,长45 厘米,宽13 厘米,由一匹飞奔骏马和一只形似燕子的飞禽组成。骏马马头狭长清瘪,眼大、耳薄、裂深,鼻翼翕张,脖颈粗壮,微向右歪,马头相应地向左反转,昂首张口作嘶鸣状;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动作轻捷,弯尾上扬,做奔驰状;三蹄腾空,其中前左腿向内弯折,前右腿尽力前伸,后左腿尽力后蹬,后右腿前伸至马腹正下方,踏在一只鸟形底座上飞驰向前。而那只鸟似乎被奔马的风驰电掣惊吓到,它展翅疾飞,并回头观望,飞鸟双翅如燕,尾羽齐头收束。

在马与鸟的定义上,专家学者各有异解。对于马的解释相对一致:认为此奔马身形细长,动作矫健,应是汉代引自西域的汗血马,并且铜奔马的步态与其他凡马的完全不同,它是天马独有的“对侧步”,即同侧的前后马腿方向一致,这样的步态可以保证骑行者千里奔波却不受颠簸之苦。《相马经》中将良马速度的品级分为“野无禽”和“逮乌鸦”两类,前者速度超越一切走兽,后者速度超越飞鸟。以此来看,铜奔马的速度体现是与这种说法直接相关的,且不论鸟的本体为何物,单以形制而论,铜雕所体现出马的速度品级应为超越一切飞鸟的后者。对于那只飞禽的解释则有更多不同,有说是龙雀,龙雀是秦汉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但它的真正形象却无从查找。有说是鹰的,也有说是乌鸦,根据帛书《相马经》所描述的关于马的速度的描述,有“袭乌”与“逮乌鸦”之说,由此推断,铜奔马右后蹄下的飞鸟本体应为乌鸦,但不排除“乌”或“乌鸦”可以是任何飞禽的代称,且此飞鸟的本体目前尚存争论。个人认为从其欲束欲展的飞行姿态和头圆、颈粗、眼大而嘴短的外在形态上确像是飞燕。

从设计构思上看,“马踏飞燕”大胆的创意,浪漫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创作者巧妙地用风驰电掣般的瞬间将一只凌空飞腾、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豪迈进取、勤奋拼搏的时代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精湛;在注重造型逼真的同时,更注重传神写照。秦汉时代的雕塑在艺术手法上走向了写实的高峰,不仅体量巨大浑厚,而且刻画深入细微,如秦始皇兵马俑以及铜车马就是这样的。汉代雕塑虽然不如秦代的高大与细致,但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写实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静穆,更多了些运动感。“马踏飞燕”也是如此,比例匀称,造型精准,虽然没有过多细节的刻画,却概括性地传达出其基本形体与动势。汉代雕塑在雕刻的基础上还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充分运用以线造型的特点,采用中国写意画造型中不求外形肖似而在于内在精神和本体的追求,“马踏飞燕”中鸟的“不似之似”的创作形式也体现了铸造者独特的创作意念与审美情趣。

从力学角度来看,“马踏飞燕”的创造及其巧妙地解决了支撑点、重心、平衡、抗阻力等技术问题。用一只展开双翅,有着长宽尾巴的飞鸟作为马蹄的支撑点,使马的着地面积扩大,站立不倒。同时,飞鸟又位于马腹下前部,马蹄在鸟背上,恰是奔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稳定程度。马的前右腿和后左腿向前后伸直,另外两腿则同时向腹底收缩,以保持躯体平衡。另外,马的躯体溜圆,可减轻风的阻力,给人以飞速奔跑的感觉。在制作工艺上,模铸与焊接相结合,技术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迹,体现了我国汉代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时代铸造匠心

李长之先生在其经典著作《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里写道:“大凡一个时代的文化,往往有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时代精神。”汉代是我国的大一统时代,炎汉开国、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等盛世让汉王朝持续统治中国四百余年,开疆拓土、抵御外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同时,西域各国均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

汉武帝的《求贤诏》只有短短几十字:“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腾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不羁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民吏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种时代精神的自信是前所未有的,也许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张骞便可率领百人出使西域,建交列国,贯通丝绸之路。司马迁以一己之力,壮游天下,奋笔疾书,即使身遭凌辱,依然不改其志,写成横跨三千年历史的《史记》。

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汉代艺术绽放璀璨光芒,汉代社会开拓、进取的精神决定了艺术品深沉雄强、粗犷豪放的艺术特点,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作为当时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骏马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绘画和艺术品中,其中霍去病目前的《马踏匈奴》和青铜器中的《马踏飞燕》最令人赞叹。“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经济社会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所以经济文化实力应该相对不错,这也为青铜器的铸造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多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也一定为马踏飞燕的奇思妙想注入了创作源泉。

三、艺术精神内涵

骏马在汉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承载着人们的追求与情思。从皇室到平民都对马有着同样的尊崇,《史记》里记载:“(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史记•大宛列传》)来自遥远的西域大宛汗血宝马,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日行千里。它们到达长安之后,受到朝野尊崇,被称为“天马”。汉武帝还亲自写了一首《天马歌》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认为只有神圣的龙才配和天马成为遨游云端的朋友。所以在那个时代对“马”文化的崇拜也为马踏飞燕一类的青铜器铸造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点甘肃武威正是马龙崇拜的原生地之一。《山海经·中山经》就有“凡岷山之首……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之说。这是西南的马龙。在西北,即今青海、甘肃一带,龙文化与马文化碰撞,一样生出马龙崇拜,这就是《文选·海赋》中所提到的“马衔”。陆绥在《海赋图》中解释说:“马衔,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遁甲开山图》也记载:“陕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发源于甘肃天水的漾水,古人称之为“龙渊水”,《水经注》说是因为“神马出水,故因名焉。”可见,龙和马在这个地方是被视为相通的神物。《周礼·夏官·庾人》就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说法。而这种八尺高头大马在 《礼记·月令》中就成了“苍龙”。天子出巡,往往是“乘鸾路,驾苍龙”。现实中的马成了想象中的龙,这就是马龙崇拜的文化特征。在有这种文化背景的地方产生的“马踏飞燕”,其反应的自然是龙崇拜现象。它原本是一种地方变体龙的崇拜,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龙崇拜心理。所以有学者认为“马踏飞燕”并不是一件普通的陪葬品,而是墓主人将其作为马神安放在墓内,成为灵魂升天的指引者。

四、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马踏飞燕”自它出土成名后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多影响,它是东汉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河西走廊繁荣昌盛的见证者。

文化传承方面:它的出土让更多世人了解到华夏祖先超凡的设计智慧和精湛的铸造技艺,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历史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不能出国展出的国宝,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甘肃地区的旅游事业。这不仅仅是一件青铜器的影响,更多的是它所包含和承载的文化内涵。

文创产品设计方面:马踏飞燕相关的雕塑设计不仅作为很多城市的地标,还为工艺品设计提供了很多设计源泉。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南一地,就有商丘、长葛、鹤壁等城市将“马踏飞燕”作为城市雕塑,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也被各地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创产品,从平面到立体,无不彰显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物保护方面:《紫禁城》曾刊载:马踏飞燕在出土时是残缺不全的,经由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过一次。当时,马的颈部存在数个约1 平方厘米大小的洞孔,头及尾巴的几绍鬃毛已经脱落。面对古人的大胆设计和精湛技艺,赵先生赞叹不已,经过缜密的查看和思考后想出了修复方法。修补处均采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铜锈,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痕迹,并且根据展览需要,用土及些许章丹红用胶调和后填入空蹄心,使腾空的三个蹄心看起来更雅观。

中国的很多文物在出土时有些小故事,特别是在战乱年代,誓死保护国宝的故事很多很多,这是中华文明可以纵横五千年的重要基因,是一代代国人对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宝不仅仅是一个物件、一个工艺品,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内涵。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传承的国家,这其中少不了国宝文物的传承和国人的保护和担当。

“马踏飞燕”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令人赞叹,但其所蕴含的更深更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思。保护中国传统文物遗产,不仅仅在于文物的有形价值保护,如文物本身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更在于文化传承的无形价值,文物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教育、借鉴及经济社会发展等价值。文物作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见证者”,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及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生态环境状态的外在表现,对正确认识国家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保护和传承先辈们留下的这些“珍宝”对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大国,彰显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天马青铜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探秘海天马的海马养殖经——访济州海天马代表卢暹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天马寨两咏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谁远谁近?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