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机制探析
2021-11-27白娟利
白娟利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引言: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变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发展创新期间,提出“加强实训,建设实训基地”的发展策略,在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同时,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开展这项工作,为了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生性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结合具体的管理状况,制定符合生产性实训教育的方案,丰富师资力量,从而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难题。通过对“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可知其主要就是以校企合作模式为主,由学校提供相应的场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力量支持,甚至也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本文从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和特征入手,结合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内容展开阐述,针对如何构建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全面探讨。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和特征
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期间,将“工学结合”作为核心依据,在将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将实践性教学要求进行结合之后,形成生产性实训教学形式。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为了能够紧跟现代化教育趋势,充分应用生产性实训教学方式,严格按照教育部门提出的标准要求,积极探索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机制构建有效性,这样既能为后续高效落实教学工作提供校企组合新模式,也能显著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率。全面推进校外顶岗实习模式,在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知主要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家优势,独立或是积极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在校园内部建设具有较强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之后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多个生产性过程,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管理模式[1]。通过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普通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可知其注重强调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在将教学性与生产性进行结合之后,将“校企合作共建”这项工作落实到,帮助高职院校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教育工作之前,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政府、学校、校企共建、企业为主导,保证投资和建设模式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是无论是哪种投资主体和建设模式,教学管理与生产组织,都是保证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管理和生产组织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工作时,通常都是由学校负责,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作内容项目化
在生产性实训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是指让高职院校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如要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工作任务的形式来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内容。在实际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紧跟高职院校真实的生产过程,对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分析,提炼工作项目。在此之后,将工作项目作为核心依据,高效的开发教学项目,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内容和标准要求,确定高职院校教学项目的性质、目标、要求,以此来更好地将技能培养这项工作与承担生产任务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合理性的教学单元[2]。通过对工作内容项目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教育活动中,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生产出质量达标的产品。
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动态化
在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中,这项内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作为“工人”的学生处于流动状态。基于此,在对这项教学工作进行管控期间,就要改变原本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结合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批次的轮换实习,并且也要结合产品特点、分析学生学习要求,安排出不同的产品和教学方案。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某一种产品分为多个不同难度,在将具备不同生产能力的学生,组合为“动态教学班”之后,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应用分层教学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符合标准要求。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企业化
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管理工作时,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保证制度。在此期间,全面依据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等,构建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操作要求;同时也要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状况,不断完善工作日记制度,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这样能够形成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四是学生考核多维化
主要是将“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作为核心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进行对方面的考核。在企业管理标准、产品指标标准、项目训练标准的作用下,保证最终制定的学生生产性实训成果符合要求[3]。在实际开展这项管理工作期间,不仅要严格考核学生的工时量、产量、产品合格率,也要依据学生的实习日记、总结、操作熟悉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如此,在实际落实教学管理这项工作时,也要对学生在整个班组生产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安全文明生产状况进行考核,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产品质量,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状况,从而及时反馈于教学、调控教学,为后续提升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生产组织体系
在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时,不能将其看作学生参与的生产劳动,主要就是因为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产状况进行管控。比如:需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能力提升等多个不同角度组织生产。在实际开展生产组织这项工作期间,企业需要积极承担责任,具体分为多个不同方面的内容。
一是实训环境职业化
此方面的生产性实训工作,需要将企业的真实情境、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引入其中,严格按照生产工序流程,合理布置生产性实训场所,这样能够使高职学校的校内实训环境向职业化和岗位化方向转变。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安排学生结合教学项目,有计划和有步骤的轮岗,严格执行企业的作息时间,在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企业工作氛围的同时,深入理解现场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灵活性。在完成实训工作之后,实际生产出的合格产品,能够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积极性[4]。不仅如此,也要充分利用生产出的残次品,让学生明确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规范生产性实训基地应用要求,在仿真企业文化建造软环境的同时,使这些因素对学生高效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生产过程真实化
依据企业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例如: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到生产性实训基地之前,教师向学生公布生产任务、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成果等内容。在实际开展实训工作时,着重强调生产的真实性,这就要为学生建立个人账户,使学生在领料、产品测试等多个生产任务全过程树立成本意识;在完成实训工作之后,精准核算每名学生所消耗的成本、取得的效益,并要将其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运行管理机制
(一)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
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教学实训和生产服务是两条非常重要的运行线路,如果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时以双重主体、双线管理模式为主,极易产生相互矛盾的问题,这就要加强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这两项工作的联系,构建出两项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的机制。
一是做好组织机构建立工作。例如:将一个功能的系或是专业群作为一个单位,从而构建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具体的组成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政校企组织模式来确定,主要就是保证实训基地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二是确定职责和权益。保证学校和企业以及其他方的利益,在积极开展协商工作之后,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这样能够明确指出校企双方合作期间职责、权利、利益,甚至也要通过构建相应规章制度的方式,对各个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管控。三是将双重目标和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双重目标”具体是指企业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就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设备、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企业工作流程、创新学校实训教学模式,以此来制定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流程。
(二)质量监控和绩效考核协同机制
一是构建生产性实训指导管理师与考核制度:主要就是对实训师进行考核,也就是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将学生评教、企业评教等作为考核依据。学校主要考核其对学生指导的质量,企业考核其对生产工艺、设备的使用状况。二是构建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主要以学生为考核对象,将企业评学、教学评学作为依据,保证最终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三是积极构建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如吸纳学生与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反馈意见,为后续改进高职学校生产性实训教学问题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传统形式下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充分应用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创造条件。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教学管理问题,校企积极合作,细致划分工作职责,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案,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创造更多效益。通过合理衔接工学的方式,将教学管理与组织管理进行结合,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之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