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管理作用的发挥
2021-11-27刘烜宁李函霄
刘烜宁 李函霄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委要根据时代发展背景、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学生身心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管理的大体系中,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的引导。构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工作体系,同时有计划、有步骤、有保障的实施。
一、当前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现状
(一)理念不清晰,定位不准确
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中指出: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首先,当前有些高职院校一味地将招生人数、就业率、项目建设等“硬指标”作为发展目标,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软要求”。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真正沉下来对学校育人机制的着力点、构架、实施以及评价进行探讨谋划。同时作为育人对象的学生,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运用网络表达意愿,价值观、学习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仍然固化僵硬、因循守旧,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施教者与受教者的“鸿沟”,造成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老师滔滔不绝、学生通通低头”的课堂实景。再有,高职院校管理者有很多没有直接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对自身育人理念不清晰、主责意识不强,关注不高、研究不深、投入不够,极易造成管理与育人“两张皮”现象。
(二)制度有漏洞,管理有短板
好的制度是助力更是保障。制度建设是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健全、科学的制度是高效管理的前提,而只有高效的管理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首先,制度本身问题,管理部门在制定制度时从本部门角度考虑多,对一些涉及面广、流程复杂的规定缺乏通盘规划、细节考虑不周,极易造成执行力差,降低制度权威;其次制度理解不同,学校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对制度的解读各有不同,高层管理者的校领导注重制度的战略定位和实施效果;作为中层管理者的职能部门,注重制度执行过程;普通教职工更多得注重制度对个人教科研、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方面的影响。由于关注角度不同以及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独立性,学校管理层与普通教师的沟通不能实时实现,造成制度执行中的脱节。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督是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护身符。高职院校由于专业不同、行业发展不同造成某些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味、走形。同时高职院校自主性越来越强,无论从招聘、职称到福利待遇都有较高的自主权,但高职院校圈子较小,与外界接触较少,人情社会氛围较浓。两种情况的交织,凸显监督的重要性。
(三)形式较单一,效果较甚微
当前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给高职院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蓬勃的科技活力为各行业提出了挑战;海量的信息、新媒体涌入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首先,教育教学的相通与专业的特点、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与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要求高职院校管理具有多样、弹性、应变的能力。但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处于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无论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还是实训内容落后陈旧,没有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在管理中一成不变的“规矩意识”禁锢了教师的思想、学校的发展更是影响了一代学生的成才培养。今后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个性化、创新型的技能人才,因此要形成与之匹配的机制和运行环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可行性
(一)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它反映了人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支配和约束着人的行为。那么在个体之上,不同的组织、社会都有一个被广大民众所认可的价值观,这就是共同价值观。同时这个价值观也有不同的层次,居于本质的价值观我们称为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出的全体人民共同的、内核的价值观。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才是对人才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
(二)逻辑关系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特别是近几年就业结构性压力的激增、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不高的现状,使越来越多的群体、个人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今后长远的发展前景。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需求,以及怎样培养,成为摆在诸多职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一切问题的前提就是要明确“为谁培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确回答了这一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目标和方法。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高职院校管理层肩负着顶层设计、具体实施、行动反馈的职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育人的路径。
(一)厘清管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开思想的结,才能迈出发展的脚步。
1.要确立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核心都要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目的
应当在日常管理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作为具体抓手,具象化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管理、教学、服务的全方位,操作、监督、评价的全过程,领导、教师、学生的全人员的“三维”人才培养大格局。
2.要明确自身的岗位定位,既是“管理者”更是“育人者”
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突出育人角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指出:学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授知识的教师同样重要。[1]管理人员与教师工作侧重点不同,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是一致的。管理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日常事务性工作,设定学校正常运转的较低目标。应当明确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3.要注重管理的“软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符合学校办学特色、教师学生易于接收的文化宣传模式,营造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同时注重人文关怀,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角度出发,注重与教师交流沟通、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育人效果的呈现。
(二)完善管理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2020 年1 月在全国“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他再次指出:建章立制,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体现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2]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能够促使管理效能的提高,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覆盖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体现;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
2.做好顶层设计是前提
落实人才培养责任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纳入学校发展全构架。用管理助成才,用育人促管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各部门根据职能各司其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中,通过目标的分解、细化,明确任务、标准,逐层落实,责任到人。
3.加强检查监督是保障
首先要对制度的执行持续开展过程性检查,发现执行过程中是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观内涵、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需求、是否形成了育人机制的合力。同时监督是撬动制度有效执行,防止制度变形走样的重要支点。[4]2021年9月习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共产党人来说,‘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只能导致一团糟,坏了风气、毁了事业。要认真对待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违反制度的行为,坚持问责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管理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决定着管理水平的高低、制度执行的水平,也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的呈现。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十分重要。
1.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升道德水平
习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管理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体现,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去引导学生、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成为教师的楷模、学生的榜样。
2.加大业务学习,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提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将工作内外、校里校外、家里家外都拓展成学习的领域,打破空间、时间学习的局限。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自身业务能力提升方面得到体现。
(四)营造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
习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要坚持立德树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
1.挖掘资源,注重传承
教育部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强调:要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对标这一要求,挖掘和梳理符合本校特色的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广泛收集校史资料,分门别类,将实物、文字、录像、照片等资料作为传播媒介,归纳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实现精神的传承、价值观的引导。
2.学生为主,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包含众多,学生为核心成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启发主人翁意识,畅通参与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时增加学生对学校、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同时要营造教师营造干事创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理念,在思政政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3.关注需求,丰富形式
校园文化为人才培养服务,应符合学生的需要,摸准学生的实际、把准关注点、找准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采用学生喜欢、传播速度快的载体,运用网络技术,让优秀文化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摆脱生硬的灌输说教,从内容到形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以实践。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全方位、多维度、长时间的运作实施,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高职院校管理作为中枢,要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