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对路径
2021-11-27魏建军
魏建军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对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伟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中着重重申了体育在智育与德育中占据的主要地位。他明确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然而德智都寄于体育中,没有体育就不会有德育与智育[1]。”所以,需要重新查看体育的本质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内涵,体育身体动作语言只是一种介质,教育著名学家卢梭、美纽斯等注重体育在推动人类全面发展中的必要性。当前,各种课程均在主动摸索“课程思政”道路,体育同样需要掌握住机会,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出思政元素,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进而可以将体育课程育人与育德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国务院于2019 年颁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主要对象是青少年,所以,在高校中有机整合课程思政和体育课程,发掘体育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才可以全面实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的重视体育核心素养在学生体育认识中具有的重大价值。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将学校体育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同样需要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观念,转变以往重视技术教学、忽略文化传承的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综合发展。全面贯彻中国战略,同样还可以为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良好条件,体育需要加快和各个学科的整合,从而为国家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为健康服务和管理、运动医学等专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奠定基础,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期间依然存在很多弊端,通过分析与理解这些弊端,能够全面贯彻与实施协同育人理念。
(一)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较低
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目标与难点是把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体育专业知识中,把体育专业知识教学的笃行务实和思政奇偶碍于的真、善、美进行有机整合。体育课程是大部分高效的公共课,和公共计算机课、思政公共课、实用文体写作课等公共课同样处于学生只是修学分的尴尬状态,学生将自己大多数精力用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与考试应用型专业证书中,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逐步缺少了体育技能自身蕴藏的价值追求与体育精神,更别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2]。
(二)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缺乏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中,需要将学生的主导作用与教师的主体作用进行全面发挥。从体育专业的教师方面来看,日常关心时事热点非常容易,但是熟练掌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非常困难,怎样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与思政课程进行整合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教育过程需要保持教书与育人的一致性,但是伴随着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书逐渐发展为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培育专业能力是专业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育人是思政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强化体育技能是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原来体育课拥有的价值性与知识性不断被割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批判不良言论、抵制错误思想的认知,同时需要提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平等沟通及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缺乏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三)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缺乏健全的质量评估机制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时进行,构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体系不仅需要按照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而且还需要充分考虑思政教育的一般要求,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有机整合。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自身具有的专业教学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但是依然没有全面发掘不同课程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不能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全面发挥,原油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填补体育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不能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得到有效保障[3]。
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国家教育部党组于2017 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高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将“课程育人”作为第一的十大育人体系,着重重申了推进将“课程思政”作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变革。高校需要将实施纲要作为重要引导文件,根据本校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健全的协同育人长效制度体系,根据体育课程思政制定相应的建设意见、规章制度及建设方案,同时还需要根据多层面内容保证协同育人长效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体育课程思政实际上要求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确保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基于协同育人观念引导下的育人要求与育人导向。与此同时,基于健全协同育人长效制度体系期间,还需要关注思政教育元素和内容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常规特征。不论高校中的体育课程是公共课还是体育学院中当作专业课,其都具有超强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经过锻炼体育运动技能,实现强健身体的目标,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独立自主及乐观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体育技能培育期间,感受到放松、紧张、合作、胜利、冲突及和谐等多方面的不同感受,最终有机整合运动素养和道德素质。
(二)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变革的师资队伍
其一,需要强化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
体育课程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身专业知识的状况下,需要全面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学校在校党委书记的引导下,经过开展“课程思政”会议、教学专题报告等,组织体育课程教师学习国家“课程思政”最新的会议文件与政策,注意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进而让体育课程类教师可以全面认识课程思政,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面贯彻“课程思政”,培育与增强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责任认知。
其二,高度重视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提高
体育教师需要学习与创新自身专业知识,加快体育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掌握前沿理论知识与最新动态,这样可以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经过开展课程思政的培训,体育教师需要有机整合知识讲授和价值引导,在上课过程中既需要为学生讲授知识,同时又需要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知识背后蕴藏的内涵,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体育教师需要用心学习国务院颁发的一些文件,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等,经过学习与沟通,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进而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灵活应用课程思政,基于大健康视域下,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感,全面培育大学生,体育教师需要在体育课程理论教学中融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纲领性文件,使学生全面了解健康中国的内涵,感受中国女排精神,用体育加快健康的基础上,还可以培育与增强学生团结合作与爱国情怀的认知[4]。通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学生可以感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正含义,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拥有指定的民族文化符号,经过学习,可以树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了解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教师需要经过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人的交流与沟通,需要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正含义,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课程具有的价值引导作用,需要体育教师全面了解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掌握课程思政知识,最终发展为立德树人的实施者与引导者。
(三)建立健全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的引导方向需要借助体育课程的学习特征,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期间,通过灵活使用思政教育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紧张公平又充满竞争性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还可以锻炼与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强化自己的技能,丰富自身的经验。大学体育课程需要按照体育项目各自具有的专业教学特点,全面发掘不同课程教学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不同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全面发挥,基于原有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尽可能填补体育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教学差距,从而使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得到有效保障。基于拟定评价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将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开展状况作为前提条件,有机整合具体状况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管理现状,把体育课程思政的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线上线下整合的协同方法等需要融入评价标准与考核范围中。在评价期间,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需要关注教师是否把思政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传统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在培育体育学生核心素养期间,提倡“在运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使学生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协同育人观念下,有助于顺利构建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5]。
结论
基于协同教育观念下,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跟随高校教育发展的脚步,学校需要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构建健全的课程思政监管与评价制度体系。体育教师还需要培养与强化课程思政认识,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全面融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与思想,发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讲解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培育人才,将高校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进行全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