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头沟古村落的历史变革和特征研究

2021-11-27杨永麒范欢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门头沟古村落村落

杨永麒 范欢

(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一、概述

门头沟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晋宁,东瞰燕蓟,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文化源远流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地区具有重要的交通、军事、经济和战略地位。头沟门全区疆域呈扇面形,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从万山丛中曲曲弯弯穿行100余公里,形成著名的山峡地形,这里崇山峻岭,茂林曲水,冬暖夏凉适合人类居住,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在斋堂镇桑峪村发现了11 万年前“前桑峪人”活动遗迹,在斋堂东侧的东胡林地区,一万年前就有东胡林人在此繁行生息,已出土了东胡林人制作的石器、陶器、骨器等人类早期文明的遗物和依山筑穴等聚居形式的遗址。夏商以来历代王朝均将此地并州归县施於管辖。

二、古村落始建年代、村落的始建年代:

从西周到唐代,北京称为蓟,自燕国算起有3000 年的历史,现存古村落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据历史记载王平镇的河北村保存有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 年)筑城留下的碣石石刻,龙雾泉村的古瓷窑遗址有1 千多年的历史。潭柘寺建于西晋年元(公元307 年),清水镇的双林寺建于辽代,碣石村圣泉寺建于金代,灵岳寺、柏山寺、清水镇的灵严寺建于唐代,雁翅镇白淤村的白瀑寺也有千年历史。有历史记载千军台村建于唐代,沿河城村建于金代,雁翅中的珠窝村发现元墓,村民称鞑子坟,还有鞑子洞,也应建于金辽时代。

我们在门头沟行走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村落附近有早期建筑夯土遗迹,很可能是建筑物的地基。有些村落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消失或迁移。最近在清水镇燕家台出土的商代贝币、军庄镇军庄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戈、青铜剑;在永定镇上岸村出土的东魏佛像及位于山岩上的洞穴、野外石刻,石碑等;东胡林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更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在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先民们已在建造房屋,重事生产和养殖活动,可为村落之雏形。在沿河城地区的西大台村、雁翅镇的青白口村,出土了属于新石器中早期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而这些文物和古迹的发现,说明门头沟古村落在隋唐以前聚居的形式已经存在,有的村落甚至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所以研究门头沟古村落文化渊源,探讨头沟古村落的兴衰历史,对研究永定河流域的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门头沟古村落的特征

在特有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门头沟古村落,在村落选址、环境特征、规划布局、信仰崇拜及村落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一)建筑布局随形而变,紧凑合理

门头沟山区属太行山东麓与燕山山脉交汇处,是太行山余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0余座,西北部灵山海拔2300余米、妙峰山、髽鬏山、百花山也在境内,东部处于西山边缘地带,山势渐渐趋缓,局部属丘陵地带。永定河雨水季节水大,发生自然灾害频率高。适合人类居住的平缓地段很少,除了永定河水在宽阔地带形成冲积河床较为平坦外,大部分为山坡台地和沟壑二侧的缓坡地带,可供古人选择的宜居的地段很少,且地段相对狭窄。先民在定居选地过程中,既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安全,如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生产生活水源等问题,还要把平坦肥沃的土地留下来耕种。居住用地都选在坡地或不适合耕种的河谷台地,由于家族的繁衍生息或外来人口的迁徙,村落建筑从中心向外延伸,村落的道路和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有限的空间和不断衍生的院落必须让村民合理利用土地,把每个院落浓缩在窄小但舒适的空间中。在门头沟的古村落中,侠窄的胡同,无定式的合院建筑,深藏的入口的门楼随处可见。不同院落共用外墙,跨标高合院也是匠人常用的手法。规划布局自由灵活,紧凑合理。

(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把村落融入大自然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人类的启蒙阶段,对建筑空间需求观念是简单的、单物质的或者是被动的,但随着聚落群体的扩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信仰的传播,他们体会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尤其自然灾害和天地阴阳变化的感受深刻。取得了选择和利用环境,观察山水并顺应自然的经验。在门头沟古村落中不乏经典之作。

我们在门头沟古村落所处地域的研究中,发现数百年不衰,保存完好的村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融洽、环境优美、顺应自然的村寨。象灵水村、爨底下村、灵岳寺的徐刘村、向阳口村、东西胡林村,黄岭西村等。他们共同的选址特点是选址在背风、向阳、山峻林茂、藏风聚气的阳坡上。地上林木葱郁,地下泉水长流,这些村落周边环境好,冬暖夏凉,多数处在西山古道上,交通方便。如杨家峪把村落选在四面环山林木葱郁的台地之中,在村落的后面还有适合耕种面向水源的梯田。环境幽静,水源充沛,地势险峻。具有易守难攻的安防功能。

窜底下选择了龙头山下西山古道北侧的一块风水宝地,村落北靠龙头山,南望笔架山,呈扇面形平面展于中线两侧,上下陡坡用一条长200 米,最高差20 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 米的弓形墙围绕,数条曲折幽径惯通上下,村内有多条畅通的逃生通道。有些台阶坡度极陡,或地形凸变或建筑外墙原因,或窄或宽,收放自如。有的小巷最窄的不足半米,只能一个人侧身而过。建筑门楼位置面向街巷。沿街合院做商铺或客栈。村落规划内外有别,动静适宜。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数十栋明清四合院精心布局,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源于龙头山余脉数处甘甜泉水终年不断,口口古井嵌入路口、宅院,村内防洪、防匪之功能齐全,其建筑形态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三)古村落的建筑布局

与北京四合院街巷不同,北京四合院规划严谨,门楼、房屋面宽、进深、用材尺寸按建制和营造法则设计,院落道路成方格式组合,,合院尺度较大。其门楼、房屋开间、高度、装修标准、豪华程度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门头沟古村落因特殊的山形地势所限,四合院的规模较小,院落布置紧凑,其平面不过分追求对称、严谨,建筑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布局以形取势。平面构图不求方正气派。房屋则路直则正,路偏则斜。其围合的空间自由灵活、尺度宜人、亲切感强。建筑以四合院为主、三合院为辅,特殊合院镶嵌其间。

以灵水村规划为例,灵水村聚落面积6.4 万平方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长方形。村落三面环山,西侧为莲花山,南侧为西桃山,北侧为北桃山。村落南北两侧各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小山梁,南边叫南岭,北边叫北山梁。东侧沿灵水沟向外延伸,地势低洼。灵水村位于众山形成的马蹄形的环境之中。中轴线两侧排列有许多规矩严整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形似一个个的小方块,组合得颇似龟背上的龟版图形。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灵之一,一说灵水之“灵”字即得于此。

灵水村的整体为一只头朝南,尾向北的乌龟形象。村南的山坡处有一座凸出于整体的独立院落,因所处地势较高,村里人称其为南楼;在村北的山梁上有一座小庙,同样凸出于村外,俗称北庙。聚落主体部分原来近似于圆形,村中有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分别名为前街、中街、和后街,与其相交还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形成环形路网,街道与胡同将村子分隔成了几个大块。村中南北向有一条主轴线,原为从南向北前后贯通的五座四合院,高低错落线条清晰。西北角是灵水八景的集中地,戏台、宗祠和灵泉寺遗址坐落在这里,也是祭祀、宗教活动和村民的活动中心。建筑布置紧凑严谨,民居院落型式多变,街景空间丰富。

碣石村沿永定河支流东西向布置,主街长200 米,与爨底下、灵水村组团集中式布置不同,村落呈线性形态,六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与主街次第交错,道路宽窄随形生变,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面向胡同布置,竖向设计按自然地形变化,为防止洪水入宅,主街低于建筑,台阶设在巷道上,穿村的主道较宽,村内主道在2-4 米左右,巷道1.2 米-2 米.皆为山地用地紧张而至。

(四)人文景观

门头沟古村落历史悠久,除了宗祠,庙宇、古民居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的村落建于山沟之中,为防山洪入宅,山沟二侧建有石墙,人在桥上通行,象黄岭西村有三座石砌古桥。苇子水村有十三座古桥连接二侧院落。马兰村有72 盘碾子八处过街桥、36 口古井之说。碣石村有72 眼古井交错分布于村落各处。村村有碾盘,处处有古树。自然景观中的灵水的百抱桑榆、灵泉银杏,已有千年历史。柏峪村有黄帝大战蚩尤之路,金辽大战留下的南暗口古战场,爨底下的东西古井、麻花儿沟和爨宝沟的甘泉、黄草梁的河水三水汇聚。在门头沟的古村落中,古井、古碾、石臼、古桥、古树大量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庙会,戏曲、秧歌、花会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保护、研究古村落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门头沟古村落的形成源于生活,建筑形态特征是自然的,原生态的,内容极其丰富。人类活动的改变、生产方式的进步、建造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着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门头沟地区是相对开放的偏远地区,从晋魏时期开始已在此兴香火、建寺庙,佛教文化已经盛行。元代定都北京后,采矿业、烧制业的发展和西山古道沿线的商业往来,不仅带来了京都地区高度发展的建筑技术和文化信息,也带来了大量的移民,对门头沟原生环境和文化的改变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原有住民的居住意识、精神信仰和生存习惯使原生建筑的基因特征在古村落文化中还比较明显,古村落特有的聚落形式和物质的、非物质的村落文化还顽强地存留下来,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经济意义,我们研究古村落的居住形式和特征就是希望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能留住这些先人的智慧,让后人能体会和传承他们历经数千年创造的文明。

猜你喜欢

门头沟古村落村落
门头沟区委:着力系统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
油画《村落》
报社春季公益演出 门头沟开锣了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门头沟红叶银杏节
门头沟冬季温暖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