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11-27辛燕
辛燕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关健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016 年12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2020 年6 月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在此“课程思政”背景下,各高校先后开设课程思政的研讨班,对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建设进行研讨,一些高校也先后发布了多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高校全员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逐渐形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重要的意义
(一)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78 年4 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作用和意义,1994 年,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 年,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有效途径等作了具体的指导。高校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很多创新性的成果。2016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所有课程的学习中,都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思政”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积极回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专业课和思政课尽管功能各有不同,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为目标。强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立德树人。无论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都要担负起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塑造的职责,课程思政的作用发挥,要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利于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实现价值的引领。
(三)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往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要提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如今这个思政课堂教学,也成为了其他各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同向同行,创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要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系统的理论,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给大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固定化和程序化,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则没有明确的思政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思政理论,只能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感染、暗示等方式使学生受到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道德素质,让学生领悟到专业素质与个人品德提升的密切关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四)有利于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获得感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联系不大,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敏感,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丧失,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要转变这种现象,光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而在高校中,专业课的师资力量、课时和思政课相比都占比较优势,专业课老师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学生们也容易接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出,也对思政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课老师必须熟悉各专业课程的建设及培养方向,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等,思政课教学才能做到形象生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思政教师团队开发的一些思政教育辅助课程,也深受大学生欢迎,
二、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思想认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基础
有人认为,课程思政是所有课程都应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老师会失去学术自由,学生会失去个性。这是对课程思政的误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要区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是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传授和深化拓展。课程思政主要是在专业的教学当中,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爱国情怀、法治理念等价值观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当中既要坚持学术自由,也要讲究学术规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体现良好的师德师风。健全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具有价值观意义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领导和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予以实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
(二)政策激励: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
按照管理学来说,激励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其潜在的能力通过激励充分发挥出来。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激励和引导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自我领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实践。首先学校层面要重视与鼓励,有政策落实。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比如包括课题申报,立项方面增加课程思政相关课题,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予以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开展院校之间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比赛,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鼓励教师编写课程思政案例教材,强化教师育人意识。营造“重思政,重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在二级学院或系部,同样也要制订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注重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明确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整体方向,对表现突出的团队成员,在评优和绩效考核中予以政策倾斜。
(三)团队合作: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关键
一门优质课程的后面,必然有一个优质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思政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专业课的占比占全部课程的2/3 以上,学生也普遍喜欢和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因为这是他们日后工作的立身之本。专业课的老师大多数将精力投入教学科研,精通本专业知识,缺乏对课程思政这一领域的研究,忽视了所承担的“育人”这一职能,对于在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有哪些切入点,如何实现潜移默化,避免生搬硬套等,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确是无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需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念,团队的建设过程就是践行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可以把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纳入其中,打破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这样既有专业理论,又贴合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协同育人的合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高校的专业课程,各有特点,在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过程中,就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比如理工类的专业,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国家的现代科技和工业领域担当重任。对人文科学类专业,侧重帮助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成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弘扬者;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性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课堂授课过程尽量避免生搬硬套的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当前很多高校也都采用了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教学。在“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上,注意不能用线上课堂取代传统第一课堂,在把课程所授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展现的同时,也要在互联网上传播与展现思想价值的引领。要求教师在网络上不能只重传道,还要主动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师生的在线互动中,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思想共鸣,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重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开展“服务性实践学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入到社区或工地开展服务性的实践活动,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今后一段时期,各高校都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明确课程思政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群体需求,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立足教材内容精心选择素材,并及时总结经验,使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一种长效运行机制,更好的实现各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真正构建“大思政”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