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失眠干预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2021-11-27肖爱香张巧卿
肖爱香 张巧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 厦门361022)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机体内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同时可伴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性损伤等[1]。高血压患者普遍睡眠质量较差,而睡眠障碍是诱发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为终身疾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稳定血压,恢复健康[2]。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系统化失眠干预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效果显著,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标准收集为2020年2月年至2021年2月我院接诊的高血压患者136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4];(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认识障碍、沟通障碍者;(2)依从性较差,且病例缺失者;(3)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4)重要脏器或躯体性器质性损害者;(5)存在精神类药物依赖史、酗酒史者。依据入院时间先后分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8例。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基础性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注意事项叮嘱等。
1.2.2 系统化失眠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失眠护理,具体如下:
(1)睡眠环境。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为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医护人员资质、医院配置、住院事项、主治医生成功方案等,便于患者熟悉环境,融入环境。专科护士集中为患者安排相对安静的病房环境,且所有治疗操作均于白天进行,控制噪音,同时调节室内光线,定期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为患者营造舒适、整洁、温馨的入睡环境,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2)用药指导及时间安排。针对高血压药物需尽量选择在患者入睡前1h服用,主动告知患者睡眠是人类正常生理需求,无需利用睡眠药物进行助眠,过度依赖药物会身体有害无利,通过物理助眠方式是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睡眠习惯的科学方式。
(3)情绪干预。入睡前与患者沟通,调节患者情绪,使其放下心中思虑尽快入睡,并且指导患者禁止服用咖啡、浓茶等对睡眠产生影响的饮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入睡习惯。
(4)穴位按摩。入睡前对患者内关穴、百会穴、睛明穴、神门穴、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按摩,时间为5min,帮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
(5)诱导睡眠。根据患者个人习惯与爱好选择适当的诱导手段,例如:音乐疗法:聆听平缓、催眠的音带,建立睡眠意识;闭目入静法:平缓肌肉、松弛神经建立睡眠状态;意象睡眠引导法:深呼吸,进行自由的想象,在自由的想象中建立睡眠状态。
1.3 观察指标
(1)一般资料对比:性别、年龄、病程。(2)睡眠质量:分别于入院时、护理4周后采用SPIEGEL睡眠量表从6个维度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做梦情况、醒后感觉、入睡时间,分数与睡眠质量呈反比。(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4)满意度:患者出院时在护士指导监督下,填写我院自拟满意度评分表,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68 68男36(52.94)35(51.47)女32(47.06)33(48.53)年龄(岁)59.39±6.66 59.27±6.63 0.105 0.916病程(年)8.26±1.43 8.41±1.22 0.658 0.512性别0.080 0.444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4周后,观察组患者SPIEGE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s,分)
注: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睡眠时间=58.924,P<0.001,t夜醒次数=56.887,P<0.001,t睡眠深度=57.779,P<0.001,t做梦情况=63.827,P<0.001,t醒后感觉=32.154,P<0.001,t入睡时间=64.575,P<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睡眠时间=28.638,P<0.001,t夜醒次数=18.127,P<0.001,t睡眠深度=19.912,P<0.001,t做梦情况=36.036,P<0.001,t醒后感觉=13.563,P<0.001,t入睡时间=20.466,P<0.001。
护理前6.47±0.77 6.48±0.75 0.077 0.939护理4周后0.89±0.13 3.25±0.55 34.435<0.001护理前6.07±0.72 6.05±0.74 0.160 0.873护理4周后1.01±0.14 4.01±0.56 42.857<0.001护理前6.35±0.77 6.51±0.75 1.227 0.222护理4周后0.90±0.11 4.32±0.51 54.055<0.001护理前6.88±0.77 6.89±0.69 0.080 0.937护理4周后0.87±0.10 3.36±0.42 47.559<0.001护理前6.08±0.81 6.11±0.85 0.211 0.833护理4周后0.94±1.04 4.35±0.65 22.928<0.001护理前38.31±4.13 38.33±4.31 0.028 0.978护理4周后5.52±0.69 25.11±3.13 50.401<0.001睡眠时间 夜醒次数 睡眠深度 做梦情况 醒后感觉 入睡时间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68 68
2.3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会随外界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波动,整体人群中,人体的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高血压为终身疾病,患者往往出现失眠、抑郁等负面影响,严重者可并发心血脑疾病。失眠是高血压常见现象,可加重高血压症状,影响患者恢复,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恢复[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系统化失眠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传统护理方式随对患者失眠有促进作用,但护理措施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失眠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将用药时间指导、情绪指导、环境指导、穴位按摩、诱导睡眠等方式进行统筹安排,结合患者个人爱好、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逐步恢复自助睡眠,进而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化失眠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失眠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失眠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并提高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失眠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1.5-3.9倍,与吸烟、糖尿病和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当[7-8]。由此可见,系统化失眠护理干预,可通过改善睡眠质量达到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对症治疗期间给予系统化失眠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