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作为染料在古代印染中的应用

2021-11-27全瑞国武丽霞郑浩江

北方药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茜素茜草五色

全瑞国,武丽霞,郑浩江

(包头医学院中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颜色的产生是因为物质所含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对光源的吸收和互补而产生的,再通过人体的神经视觉系统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了色彩,以视觉美感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万紫千红。色彩形成的三要素为光源、物质和人体的视觉功能,染料是对产生颜色的物体进行着色,有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天然染料是指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或者矿物质中提取出有效的色素成分,并未经过化学的加工处理而得到的染料[1],对环境污染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染料被广泛的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其化学成分多数为偶氮化合物,含有多种致癌物和重金属,严重的污染着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影响全民身心体健康。

在古代部分植物中药既是药物又是染料,有时用鲜品,有时用干品,它们作为天然的植物染料,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些中草药常常被人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对这些植物染料有了充分的认识,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药用的植物也给了我们无数种颜色,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中草药可以充分作为天然植物染料的原材料,它们源于中草药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部位,其实质上就是草木染部分的具体应用,这种染料的使用对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染料的中药,其防病和治病在我国应用非常久远,从传说中的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均具有不同的颜色,以普通高校国家规划教材《中药学》为主,与颜色有关命名的中药就有100种左右,占18.6%[2],依据性状表观特征,有的以颜色命名如白芍、红花、丹参等,按中医基础理论,五色归五脏,通过颜色按归经又可了解其功效,如朱砂红色,归心经,重镇安神,从植物中药中提取含有色素的汁液,使丝、绢、绸、布、棉、麻等纺织品染出不同的颜色, 逐渐形成古代的五色体系,即赤、青、黄、黑、白[3]。

中药所具有的这些颜色与其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关,主要成分有蒽醌化合物、黄酮类、萜类、生物碱、香豆素、鞣酸(单宁水解产生没食子酸)、氨基酸、苯并吡喃类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有苯环或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存在,吸收光源中的光谱,都是中药颜色存在的机理所在,不同颜色的中草药被用作染料时,常用的方法有直染法、媒染法、还原法、套染法等,如用作蓝色染料的靛蓝,用作红色染料的红花、茜草、苏木,紫色染料的紫草,用作黄色染料的如槐米、姜黄、栀子、黄柏,虎杖,雄黄、雌黄,用作黑色色染料的五贝子、皂角豆 、栎树皮等。这些染料都是常用中药材。这些含有颜色的中药化学成分与真丝、纤维、棉、麻内的氨基、羟基、酰胺基等形成氢键、范德华力而着色[4]。

1 以颜色命名的中药和方剂

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五色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记载五色为青、赤、黄、白、黑,分别与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和东、南、中、西、北方位相对应,中药以青色命名的,有青黛、青果、青皮、青蒿等,蓝色归于青如靛蓝。以红色命名的有赤芍、赤铁矿、朱砂、红花、藏红花等,以黄色命名的有黄连、黄柏、黄芩,以白色命名白果、人中白,以黑色命名玄参、何首乌等。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有用五色和五方位记载的方剂,青属于东方,有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寒而化热证。赤属于南方,有朱雀(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组成;白属于西方,有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用于肺胃气分热症。黑属于北方,有玄武(真武汤)等,由白茯苓、白术、生姜、炙附子、炒白芍组成,具有温阳利水作用。单独以五色成方的五色兑金丸源于《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由青黛、大黄、石膏、黑丑等组成,治疗小孩疳积。这些组方的中药均与颜色有关,即可防病治病,也可作为染料应用。

2 五行色彩

阴阳五行学说中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对应,而作为中药染料的青、赤、黄、黑四种颜色在古代印染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2.1 青色

青色染料靛蓝即青黛,战国时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诗经》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靛蓝来源于爵床科植物马兰、廖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叶子的色素加工品,夏、秋二季节采摘,将含有靛苷化学成分的叶片,放置于缸中进行苷水解,用水泡到叶腐烂时,过滤后,滤液中加入碱性石灰盐搅拌,碱性条件下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靛蓝沉淀[5],过滤后,将沉淀物蒸发晒干后为青黛,即染料靛蓝。性咸味寒,按中医五行理论因青色属于肝,故走肝经,清肝凉血、解毒,用于热毒发斑,吐血咯血,现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外用治疗腮腺炎及疮疹痒痛。而同源于青黛提取物的植物和马鞭草科路边青植物的叶子,就是常用的中药大青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作用。而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爵床科植物马兰的根,就是常用的中药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病毒。而作为蓝色染料,在古代广泛的应用在蓝色棉布印染中,用蓝靛染棉布的过程中,还要在染液中加入酒、碱、甘蔗叶等着色剂,从而得到棉布印染溶液,染后不易褪色。

2.2 赤色

赤色就是红色,红色染料的药材主要有茜草、红花。自商周起,茜草一直是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茜草,别名血见愁、五爪龙等,出至《神农本草经》,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根红黄色,性寒味苦,根中含茜素,“茜素”色泽娇艳而略带黄光,染色牢度良好。茜素为蒽醌化合物,在古代通过发酵水解的方式斩断茜素与配糖体之间的糖苷键得到染料[6]。茜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适宜种植,春秋两季皆可以采收。晒干收藏,染色时切碎,水煮溶色。茜草根中所含茜素是媒染性植物燃料,如果不加媒染剂,在丝、毛、麻纤维上只能得到浅黄色,因此,我国古代人民在煮根时加入明矾做媒染“根茎入矾煮染”。而加入不同的媒染剂则可以染出不同的色泽,其中以铝媒染剂所得色泽最鲜艳,因此茜素也被称为多色性染料。

红花,花中含红色素,是我国古代用以染织物的红色素原料。红花中含有红色素与黄色素两种色素,黄色素溶于水,而红色素溶于碱性水液中。《图经本草》已记载:“红花,……叶若小蓟,嫩时可茹,五月开红花,知大蓟花,花下作,多刺,亦有少刺者,内结实,白果如小豆大。”可见我国古代对红花的性状认识很清楚。红花的栽培技术则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很全面的总结,表明红花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较普遍的栽培作物,其碱性溶液,可以直接上染丝、棉、毛、麻等各种印染物。

2.3 黄色

在隋唐以后,黄色才作为御用色,清代以前以拓黄应用为主,源于我国名贵树种桑科植物柘树,《本草纲目》记载又名柘桑、文章树等,药用部位为其心材,其味甘性温,入脾经,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所含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现代主要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清代以后以明黄应用为主,源于中药栀子的果实,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性寒味苦,色红归心经,有泻火除烦的作用,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栀子素,在自然界中含有黄酮类成分的植物常可作为黄色染料,在丝绸、毛织物及棉织物的染色上都有应用。

2.4 黑色

古代黑色即皂色,黑色在夏商时期,是神圣的象征,女子以黑为美,也称皂色, 五倍子出于《开宝本草》,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扬叶上寄生的虫瘿。产于我国部分地区, 四川为主产地,10月前后摘下虫瘿,煮死寄生虫后干燥备用,性温味酸、黑属肾,归肾经。有敛肺降火,湿肠止泻,敛汗,止血,有固和止的作用,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为鞣酸,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通过媒染剂铁、铜、铝的不同会产生深浅不一的黑色,随着色剂和固色剂的不同,可应用在不同的纺织物上。

综上所述,古代印染随着当今草木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药染色作为草木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地黄、郁金、槟榔子、旱莲草、石榴皮、老鹤草、桑葚子、胡桃仁、木瓜片、汉防己、乌梅、诃子、五倍子、何首乌、升麻、凤仙花等中药,除在印染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逐渐占领化妆品市场,有的作口红染料,有的作染发染料,如五倍子染发液,中药材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所含特有的化学成分既有药用价值,又可作植物染料,应用中药作为染料,环境污染小,开发前景广阔。中药除作为防病治病的药品以外,在印染工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作为纺织印染原料,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各类婴幼纺织品、高档真丝制品、内衣、家纺产品等都已经用到天然植物染色[7],药用植物作为草木染,对推动中草药的种植面积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茜素茜草五色
五色之光
茜草炭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茜素红“开关式”荧光探针测定水中微量铜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醌茜素抑制PI3K通路的磷酸化对宫颈癌CaSki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茜草与入骨丹(东南茜草)质量比较研究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芬顿法氧化降解水中茜素红的研究*
3种茜草科植物的抗寒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