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和解决路径探索
2021-11-27陈铭帅林竞文
陈铭帅,林竞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育人的重要渠道。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全方位成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和中小学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意见》明确要求:根据不同的学段特点,在高校以及中小学建立相关的教育劳动课程[1]。《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
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自古以来,劳动教育就占据重要地位
事实上劳动教育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农耕文化说起,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有一个相似的共性:“四体不勤”让人不耻,勤劳诚恳让人歌颂。共性的劳动观成就了千百年来朴实的劳动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察,如今正值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更应该将劳动素养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带给广大青年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飞速的当下,更应去思考如何把劳动观、劳动习惯、劳动文化和劳动技术有效结合,快速有效的传递劳动价值观,树立起当代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死亡。”事实上强调了劳动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意见》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以及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就大学生群体来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劳动能够把骨子里流传下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出来,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不同层面的升华,社会责任感可以随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强大。可见,进行劳动教育是不可忽略的,更是刻不容缓的,这是大学生在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是在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要求
以劳增智:有这么一句话:“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推动人类的进化,劳动开化了人的大脑,使人更为聪明和有智慧[2]。大学生在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是各项技能培养的重要时期,劳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亲身参与创造价值,从而激发毕业后参与社会建设的激情,也是大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手段。
以劳树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的进步性和道德进步,取决于组成这个社会的人们如何对待劳动,把劳动看作什么——仅仅是获取物质福利的手段,还是有充分价值和丰富内容而又有趣的精神生活的条件。”劳动使社会发展,也让人增加了技能,健全了品格。新时代的大学生本应该践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传承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劳强体:劳动在让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让人类的身体变得强壮。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强大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在一定层面上也能得到提升,强壮自己的身体,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进而有更多的精力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以劳育美:在各大高校中可以采取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的育人模式,促进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在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过程,最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劳动教育机制不完善,得不到有效重视
当前,各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高校有专门设立相应的制度和学分体系,有些高校并未有十分明确的制度,导致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此外,在固有的观念中,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不是那么重要,因而未能重视劳动教育。同时,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是重视理论上的教育,通过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宣讲,但缺乏具体的实践过程,不能很好的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也不能激发大学生真正的劳动热情,更不能从内心重视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活动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方式上都先后成立后勤服务公司来负责校园的后勤保障,如教室的卫生、宿舍楼道的卫生等均有专人负责清理。这就减少了学生可参加的劳动的载体。虽然大部分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来开展劳动教育,由于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有些高校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导致可以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有限。
(三)劳动教育的意识不强,教育程度存在差异
据调查,相比较城镇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自我参加劳动的频率上,62.16%的农村孩子能够维持每周2次以上的频率参加劳动,而这个比例在城镇孩子上只有58.96%。因为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3],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对于劳动的意识各不相同,普遍存在劳动过程中的想法不同,导致最终的效果存在差异。
三、造成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在《意见》发布之前,我们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并未有针对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性文件,如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及考评办法等,也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导致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不一,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也暂未将高校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的内容清单之中,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专项检查,没有建立相关的问责机制,造成高校的劳动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4]。
(二)受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们就比较重视脑力劳动而轻视体力劳动,因为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和地位优于体力劳动者,这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不重视劳动教育。现如今老百姓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家条件越来越好,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都放在学习上,导致一些本该孩子承担的家务被家长接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三)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差造成的
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受到的教育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部分的学生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轻视乃至漠视劳动教育,同时又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劳动教育,就会造成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变差,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
四、高校劳动教育的解决路径探究
(一)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
各高校应以《意见》为指导,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专业的特色,构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一定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并赋予相应单独的学分。同时可以编制具有学校特点的劳动教育教材。通过这些办法,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劳动,领会劳动精神。同时要挖掘第二课堂的丰富资源,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科学合理运用评价体系,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促进劳动教育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开展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同时要加强校园范围内的文化布置,主要突出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的相关宣传,营造尊重劳动、敬重劳动的氛围。同时各相关社团,定期举办相关宣传,举办讲座等,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三)融合各方资源,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才能有利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联动的机制,利用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家校共育。同时,有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记录片以及其他的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的氛围。
五、结语
综上,高校在我国人才培养和建设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承担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创新者和建设者的重要任务,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其特殊的使命。在新时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的作用,为中国创造贡献重要的人才储备。劳动教育事关国家教育的大事,要将国家、社会以及学校三方的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劳动热情和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继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高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