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模式构建

2021-11-27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家国情怀

薛 静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五四运动精神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两者均以爱国精神因子为内核,具有共同特质。在新时代条件下,五四运动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从政治引领、内容启迪、实践借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此以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理念的融合践行为内容,在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4 624份,收回问卷4 624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 624份,有效率100%。本论文观点全部来源于调研问卷的数据和分析,真实有效。

一、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模式概念

(一)基本定义

五四运动精神是从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中升华出来的爱国革命精神。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3.97%的大学生认为五四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爱国精神;有33.11%的大学生认为,家国情怀是小家到大家的爱国精神,有58.52%的大学生认为,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1]。当代大学生对家国情怀和五四运动的融合特质是较为认可的,两者在主导内容中都具有爱国精神因子,在主题上都提倡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热爱。正是这种融合的特质让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得以构建一种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基本特征

1.融合性特征

五四运动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模式是由五四运动精神为先导,由家国情怀思想为目的,融合两文化思想的积极元素,针对性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将五四运动的活动性、青年性、实践性等特点巧妙地融合在家国情怀思想培育之中,达到寓教于实践,润物于无声的育人效果。

2.教育性特征

毛主席在延安干部座谈会上说过:五四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反封建主义的运动[2]。家国情怀自春秋时期萌芽,孕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一”思想,也具有其先进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3]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3.创新性特征

当前,国内研究五四运动的学术研究颇多,研究的范围虽广,但是研究的数量不多,尤其对五四精神的价值、实践都未置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中,略显不足。国内对于家国情怀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刚刚起步,成果较少。比较集中的是以陈怡帆《论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哲学意蕴》为代表的关于家国情怀培育意义方面的研究,以及以董志遥《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为代表的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因此,将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思想两者相结合构建新时代学生融合培育模式研究,在此之前为理论空白。该模式的提出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性,对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传承家国情怀文化,都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可行性

(一)价值导向层面可行

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体系,在价值层面上是弘扬正能量,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据调查显示,91.86%的大学生认为五四运动的核心内涵是爱国精神,有81.06%的大学生认为,家国情怀是小家到大家的爱国精神。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体现是较为认可的。这种价值理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二)实践应用层面可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理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需要应用到实践中,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首先,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理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均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对五四运动精神的了解认可程度达到83.90%,对家国情怀的了解认可程度达到90.92%。其次,在青年大学生的群体中,对于学习和践行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思想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可见,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理念的融合培育机制拥有较好的实践基础,接受程度高,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操作方法层面可行

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采取的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联合协同培育模式,在培育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灵活度和创新度。一方面采取学校+家庭的双渠道模式,两者构成了青年学生教育环境的完整闭环;另一方面,该培育机制采用的是课堂+活动+媒体的灵活方式。其中课堂教育方法是主流,有其专业性和导向性,活动方法是实践应用,有其丰富性和灵活性,媒体宣传是创新手段,有其新颖性和及时性。两个渠道和三种方式,均是当前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且成效突出的好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模式构建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首要原则是政治性原则。当前的时代风云变幻,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危险”、香港暴力事件、席卷全国乃至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等等,给青年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年的思想正处在成型时期,需要正确的指引,需要有力的保障。所以,建立五四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要谨遵政治导向的原则,要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主要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二)时代性原则

当前的时代遭遇百年未有的大变革,建立大学生培育机制需遵循时代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论断。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就要求青年大学生的培养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担负起强国富民的使命。

(三)实践性原则

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重在实践应用,因此实践性原则是该模式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则。该机制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因此该模式的构建必须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现实需求,对接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和便于接收的渠道和途径。如通过微博、微信、抖音、QQ空间等网络平台等,如利用爱国教育基地、纪念馆参观、革命遗址现场教学、英雄人物专题访问方式等,在实践中全面培育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模式建构路径

(一)把握思政主课堂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是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模式建构的主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识课程,由思政专业教师运用自身理论知识,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五四运动精神、家国情怀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等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考试考核等系列形式,帮助青年大学生剖析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感悟社会,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达到育人树人的目的。

(二)打造实践大课堂

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模式建构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打造“第二课堂”实践平台。重点利用寒暑假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开展五四运动精神、家国情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利用“5.4”、“10.1”、“7.1”等各种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团日、主题党日实践活动;重点联合社区、基层、中小学、农村开展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基层群众的志愿服务、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重点结合创新创业、学生科研开展国情社情、改革成就等主题的社会调查、走访座谈、问卷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增长知识,锤炼本领,激励青年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三)培育文化软课堂

文化软课堂是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戏剧、音乐等,引导青年大学生传唱经典歌曲,背诵经典诗词,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如岳阳楼文化、屈原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背诵岳阳楼记、了解屈原生平故事,学习“忧其君、忧其民”的爱国情怀;利用地方革命英雄文化,如平江起义革命文化、秋收起义、遵义会议,组织青年大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聆听革命故事,传颂革命精神。

(四)开创媒体新课堂

媒体平台是五四运动精神与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建构的一个创新课堂。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空间、抖音等媒体账号,制作正能量主题视频、图片、海报,开设各类主流思想引导性话题和栏目,引领青年积极参与讨论,让青年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感受成长。通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青年大学生成为弘扬时代正旋律的主体力量。

(五)启动朋辈微课堂

朋辈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模式,是指朋友与同辈之间的教育,比如交流互动、对话沟通、互相学习指导,彼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等等[4]。大学生朋辈教育是指大学生群体之间,朋友与同辈之间的各种带有教育意义的形式[5]。对于五四运动精神和家国情怀教育融合培育机制的模式构建,采取朋辈微课堂形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模式。可以利用朋辈教育模式的亲近性和同质性,开设青年大学生“微宣讲课”,通过事迹宣讲、新闻报道等形式,让青年大学生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感染身边的同学朋友,达到朋辈辅导、思政引领的突出成效。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家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诗人的家国情怀
少女情怀总是诗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