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2021-11-27艾明旭
艾明旭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民族民间舞蹈不但是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国家拥有独具艺术美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体系时,其内部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得到增强。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但当前我国处在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多种艺术文化体系的持续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民众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长此以往,民族民间舞蹈将进入传承受阻、保护缺失的境地。
一、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一)可保存历史记忆
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于各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之中,大多是从日常劳作或节庆的一些动作演变而来,是各个民族文化意识和行为模式的艺术化缩影。例如傣族舞蹈就包含祭祀舞蹈、武术舞蹈、娱乐舞蹈等多个类别。这些舞蹈均源于傣族日常祭祀、武术和娱乐等活动。而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也是如此,其艺术特征在于高度凝练了民族习性。因此,对于各个民族的成员来说,自己民族的舞蹈就等同于历史文化缩影,一招一式中都代表了民族发展的过去,承载着祖先们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在此基础上,承载了“历史记忆”的民族民间舞蹈便成为了各民族成员们了解历史和回忆历史的重要媒介。故而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在完善保存各民族的珍贵历史记忆。
(二)可提升国人文化自信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对外发展起步较晚,导致在文化宣传方面也始终不占上风。而外国的艺术文化则凭借良好的宣传手段持续输送到我国,导致我国年轻人将外国的舞蹈文化看作艺术价值较高的“领导者”,反而对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并不重视。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受到外国文化传播的挤压外,还包括国内民族舞蹈艺术价值释放不明显的原因。例如我国在宣传民族舞蹈文化时,总是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并不会突出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而如果能够妥善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就可以将民族舞蹈中独具艺术价值的部分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提升传统舞蹈的文化价值和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可有效传播地方性文化知识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体系中,除了包含舞蹈相关的动作、音乐等基础性内容,实际上也包含许多历史人文文化。一些舞蹈是以历史事件为参考而编排的,这类舞蹈的传承谱系中,自然会包含许多真实的历史故事。但一般来讲,如果直接对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传播,很难吸引到游客。但如果将与之对应的舞蹈作为传播的媒介,便可以充分结合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提升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对外吸引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民族民间舞蹈被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1]。因此,在非遗视角下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还可以起到有效传播地方性文化知识的特殊作用。
二、当前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保护意识薄弱,文化传递不够全面
保护意识薄弱是民族民间舞蹈保护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素。意识是决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但我国部分地区内对民族民间舞蹈并未起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保护工作都是由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全权负责,偶尔会有志愿者帮忙宣传。但保护工作者在保护的专业性上存在一定欠缺,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妥善保管相关文化资源。对舞蹈技巧等非物质型的资源进行保护,也大多是以录制视频等形式为主。且并不重视录制质量,部分视频的参考价值极低。由此可见,保护意识的薄弱,会直接导致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递不够全面,保护的有效性极低。
(二)传承渠道较少,文化传播持续受阻
目前,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渠道以表演为主。例如在地方的民族节日庆典上进行表演,在一些地方性的晚会中参与演出等等。近年来,也有一些传承者会在电视节目上进行表演,借助电视媒体令更多人们看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但整体来看,传承渠道还是相对较少,且传承的质量也并不高[2]。很多所谓传承只是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吸引到人们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这导致人们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会肯定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但只是将其当做必然存在的一种舞蹈类别,并未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这种思路令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受阻,难以构建有效的传承机制。
(三)传承者持续减少,文化遗产难以继承
当前部分地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是由各个民族内舞蹈的传承者们负责。这说明传承者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许多民族的民间舞蹈传承者的数量正在持续减少,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更加困难。实地调查发现,传承者数量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少的演出和低廉的出场费用令他们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为了能够提升经济水平,他们只能选择暂时放下舞蹈的工作另谋出路。而民族舞蹈传承则极少有人愿意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继而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继承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3]。
三、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归因
(一)地方政府保护与传承观念不强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由政府负责,因此政府的观念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最终效果。但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非遗保护的问题上,以“更熟悉的人更适合”为思路,要求传承者们全权负责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从理论上讲这一思路并无错误,传承者们的确更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本质。但传承者们的能力有限也是事实,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导致了文化传递的断层与缺位。
(二)“传统”思维禁锢了形式创新
当前,许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者们大多年事已高,他们对民族舞蹈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如何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方面却已无法发力。部分传承者们还存在受传统思维禁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除了参与节庆和晚会表演外,他们不愿意使用其他的方式传承与传播舞蹈文化,甚至部分地区内传承者们还会拒绝政府所提出的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改良意见。这便导致了传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形式上的创新,压制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质量、效率。
(三)过于严格的传承机制降低了传承效率
少部分地区内,舞蹈“手艺”的传承具有严格的筛选制度。例如非本族人不能传授、非男或女不能传授,必须沉淀一定的年份后才能传授等等。在古代,这些严格的条件要求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舞蹈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原生价值,但在传承本就受阻的现代,如果坚持落实这些过于严苛的制度,就必将持续减少传承者的数量,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质量。如果持续对传承者的条件进行控制,只会进一步降低传承的效率。
四、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策略
1.实地走访,完善还原民族民间舞蹈历史面貌
做好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宏观引领作用,组建一支专门的非遗保护团队负责相关工作。而第一步工作,就是要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妥善完成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历史资源的有效搜集。目的有二:第一是要完善还原民族民间舞蹈本来的历史面貌,将细散的文化拼凑成完整的历史轨迹。第二是要有效承担起政府职责,运用成熟的手段和方法保护好非遗资源。
2.应用现代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素材的妥善“保管”
除了要保护好实体资料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者们,录制清晰的全视角视频。即采用现代科技,用数字化的形式将非实体化的舞蹈技巧进行有效保存。在完成录制和编辑后,将相关视频上传到云存储层面中,进行妥善保护。可见,在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务必要建立良好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承担起相关责任。
(二)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策略
1.实现现代化改造,强化社会宣传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应仅以传统模式为主,还要结合现代化进行改造。具体可以在民族舞蹈形式中加入现代舞蹈的观赏性元素。这是因为当代年轻人在舞蹈艺术审美层面上更加倾向于对现代舞种认可。当传统舞蹈结合现代舞蹈中的元素时,就可以令民众对传统民族舞蹈产生一定程度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可以转化成认同感,促进民众对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喜爱情绪[4]。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升在社会宣传方面的力度,当民族舞蹈开办演出时,应该尽可能的在地方电视媒体、官微媒体等媒体平台中进行宣传,做好辅助性工作,帮助促进文化传承。
2.开设民间舞蹈培训基地,改良传承机制
考虑到传承者数量逐渐减少,而分散式培养新传承者的效率较低。建议通过系统性的教育途径,来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规模化传承,即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校园教育指的是将学校作为媒介,具体可以将小学、中学、高校同步划分为施用对象。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聘请各个民族内专门的舞蹈者作为教师。积极作用在于,学校环境内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教育的最终效果,令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感受到民族舞蹈文化的艺术精髓,继而自发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5]。社会教育则是以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社会中想要学习民族舞蹈的人士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教学的专业度,另一方面可以为传承者们提供资源实现的渠道,令他们可以更加专注的继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事业。
3.结合旅游产业,创设地区舞蹈文化品牌
当前,经济驱动是保障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建议将民族民间舞蹈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结合,开创以民族舞蹈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品牌,可为游客们设计集衣食住行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服务项目。从而有效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到民族地区内,感受民族舞蹈文化,继而自发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宣传者。而通过旅游行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舞蹈保护传承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辅助,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五、结语
总之,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需要从加强政府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的角度完善保护工作;要从强化社会宣传、开设民间舞蹈培训基地和创设地区舞蹈文化品牌的角度完善传承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效保护好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