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科研素养加国际视野培育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021-11-27张璐萍张乃丽石海杉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科滨州医学院

田 梗 张璐萍 张乃丽 胡 威 石海杉

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处 山东 烟台 264003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2]。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并提出了“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的理念[3]。“新医科”的概念是在2018年8月首次提出的,加强“新医科”建设主要是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新理念,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鼓励医工理文融通,积极发展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和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4-5]。医学研究生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医科”建设的提出是国家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探索,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最终目标,反映了新时代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借鉴。近年来,滨州医学院以“五注重、五提升”为主线,契合新时代、新医科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育,提升了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该校目前培养毕业的800多名各类医学及医学相关研究生已经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骨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研究生培养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1 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提高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我国提出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应注重有效沟通能力、适应与应对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管理能力等,是医学生从学生转变为医生,特别是优秀的医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2014年,我国实施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改革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制度,更加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和医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医学研究生医术医德双培养和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切实提高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生涯能力培养[6-7]。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定位的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新医科和医学创新发展的要求下,更应该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在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育,促进医科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使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8]。

滨州医学院从“仁心妙术”的校训出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扎实开展研究生“岗位胜任力”提升探索,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点。一是强化复试改革,突出能力考核,调整复试分数结构,加大实践操作比重,学术学位研究生突出“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实践技能、职业潜能”考核。二是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胜任力导向。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构建以“研究课题方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尽早确定研究方向,提前论文开题时间,围绕课题研究构建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确保完成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大幅度压缩课堂授课时间,加大网络教学和慕课教学比重,因材施教,为每位研究生量身制订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大纲等。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实现协同育人。实行跨一级学科以及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增加行业导师比例,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2 以科研素养和国际视野培育为两翼,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

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面临新时代的新挑战,研究生教育要求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要充分体现“大健康”的理念和新科技革命的内涵,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9-11]。因此,必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滨州医学院以科研素养和国际视野培育为两翼,通过加大引才引智,推动导师队伍建设,并修(制)订培养方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切实提升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

2.1 加大引才引智,推动导师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引路人作用和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指导各位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科学公正地参与培养各阶段工作,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格经费使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导师的率先垂范作用。目前,学校定期收集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典型案例,建立了滨州医学院“导学关系”心理案例库,分享导师育人经验,提升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能力,并制作了“导师手册”,有效地记录导师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导师培训体系。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建成了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全程化覆盖,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和团队层面的系统化覆盖,学科之间分类分层、导师之间突出个体的个性化体现和学校之间走出校门、国际之间走出国门的拓展化培训理念。目前,学校已完成的相关工作包括:已经建立了“滨州医学院-浙江大学”、“滨州医学院-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滨州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3个国内外的导师培训基地,“滨州医学院-清华大学”等多个导师培训项目;开发了导师培训专题网站,建设了导师线上、线下培训视频课程库3个;制定了导师全年度的培训日历,提升了精准和定向培训能力,实现了导师带教能力和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设立“BrainPub”和“导师大讲堂”,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每一期“BrainPub”设立主讲导师1名,由校内外导师或国内外科研大家担任,设立主讲研究生1名,由已经获得突出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担任,选取一个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自由畅谈、碰撞火花、开拓思路、寻找新的科研创新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大讲堂”则鼓励交叉融合、成果转化,为不同学科导师建立学术交流的新平台。同时,实行导师带教的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跨一级学科的双导师制,依托此计划,组建国内外协同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国外导师的资源优势,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2 修(制)订培养方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修(制)订培养方案,将新文科、新工科、新理科的培养理念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中,探索医理、医工、医文之间的融合创新,部分专业还可以探索开展个性化、订单式培养方案的制定。二是开展课程改革,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实施模块化、专题式、技能式、实验性教学,鼓励翻转课堂、研究生论坛、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增加自主实验设计课和高水平学术讲座比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加强案例教学库建设,把案例编写与案例研究紧密结合,吸收行业、企业等有关领域专家及研究生等共同参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三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创新考核方式。实施课程考试、课程论文、社会调研、作品设计等多种考核形式,全面检测和评价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通过制作“研究生手账”,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3 以国际访学支持计划和国际教育接轨计划为抓手,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目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重大医学科技发展日益加快,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12],而对于信息高度交流互动的新时代,国际交流合作是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13-14]。滨州医学院以国际访学支持计划和国际教育接轨计划为抓手,加强学术文化交流,搭建国际高水平学科创新基地,为创新性医学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实施国际访学支持计划 为了加大国际学术交流支持力度,学校出台了“研究生学术活动支持计划”和“导师支持计划”,鼓励研究生和导师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访学和交流。学校近5年先后组织研究生和导师参加了塞浦路斯第12届生命伦理学暨卫生法全球会议、德国第48届世界中医药学术大会、加拿大首届中加美药理学学术大会及合作洽谈会、第16届世界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等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我校3名研究生受邀出席第16届世界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并有1名研究生作为大陆唯一的在读研究生在大会上做口头汇报。同时,先后有24名研究生和96名研究生导师依托该计划出国开展了访学和交流,特别是2019年首次开展了研究生国际研学营,筛选了5名康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前往东芬兰大学开展为期1周的研学,开阔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与国际最新科技前沿的近距离接触。

3.2 实施国际教育接轨计划 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课程的建设。目前已经搭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课程交流平台,引进了10余门国际课程。其中,“生物医学前沿进展”为多学校专家交叉完成的模块式授课课程,邀请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专家接力授课,课程内容会提前公布,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进行学习。授课后的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同学们对这类课程的课程形式满意度为98.76%,课程内容满意度为99.24%,英文授课难易程度接受度为97.32%,学习进程和任务安排满意度为96.54%,非常契合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需求。二是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通过联合培养、学位互授联授等形式促进研究生双向交流,探索开展“2+1”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和“专业教育+国际教育”模式。同时,完善留学研究生的招生政策,优化培养结构,理顺管理体系,吸引优秀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学位,提升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共建国际合作平台,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培育。学校以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契机,先后与国际知名高校共建“滨州医学院-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国际创新基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精准医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耶鲁大学内分泌代谢疾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滨州医学院-卡累利阿应用科技大学康复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学校鼓励研究生在国际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站在“新医科”的新起点上,医学研究生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医学院校应当紧紧把握时机,既要瞄准世界前沿,争取有所突破,又要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继续发挥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既注重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医科滨州医学院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简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稿约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滨州天然气终端项目成套设备防爆电气管理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飞阅滨州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A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on Problems of Chinese Domestic Style Au Pair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