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研究
2021-11-27王晓娟刘东芝
王晓娟 刘东芝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寻求来自学校之外的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家庭就是最有效的力量之一,因此家校合作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模式。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以交流为基础、相互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1]而数学是小学阶段最基本的科目之一,只有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其他学科上取得重大突破。但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小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显露很多问题,如:对数学缺乏热情、厌恶学习数学、数学有序思维能力低下、数感差等。笔者通过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
一、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技巧
就家长而言,他们对于小学数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内涵和重要性并不了解。大部分家长认为参加家校合作活动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工作。比如家长微信群的建立,这本应该是学校和家庭交流合作最有效的平台,但却演变成了老师的一言群,老师说,家长配合。真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合作是家长要参与到数学教学管理中。
就老师而言,在实际的家校合作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是不了解每个学生进行合作活动的实际情况的。老师和家长的家校合作活动不合拍,互相之间不懂如何交流和反馈,都反映出了家校合作模式下老师和家长缺乏有关数学教学的合作技巧。
(二)数学教学家校合作活动缺少可行性和针对性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段,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但现实情况却是孩子白天在学校上完一天的课,晚上还得继续完成数学作业,对于这种可做可不做的数学活动更是能逃则逃。因此老师设计的有趣的家校活动行动性不高。再加上家长对于数学合作活动内容了解不到位,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不够,这样的家校活动反而加重了孩子对数学的厌恶情绪。例如,老师布置活动要开发孩子对数学的奇思妙想,这就涉及了数学的结果唯一性和结果开发性的问题,但不同的家长对这个活动的理解会不同,如果家长解释不到位就会造成孩子的认识偏差。所以要在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基础之上增加活动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三)家校合作内容简单,形式单调
家校合作本应是多方位、多途径、立体交织、互相进步的合作形式,目前的家校合作存在内容上的简单和形式上的单调的问题。[2]家长和学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难得的家长会和学校开放日上,只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最后演变成了语、数、外等主科老师的试卷分析会。在家校合作数学教学中,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考了多少分,对于学生有关于数学学习细节方面毫不关心。比如,如何才能使学生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等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家长和老师真正应该认识到并且关注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让家校合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共同设计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老师和家长之间共同设计活动是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内化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推动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营造出舒适融洽的数学教学气氛。[3]对此,学校和老师可以共同设计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到校,老师可以在家长讨论会上向家长讲解如何进行有关数学思维的训练。家长也要参与到家校合作数学教学策略的制定中,这样能更全面地辅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教师要经常走出学校,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家访,了解学生在家进行数学活动的情况。
例如,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物游戏》中,学生要学习初步除法,获得平均数的概念。因为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学生需要生活里的经验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向家长讲解活动要使学生获得平均数的概念,积累平均分数的活动经验,家长各抒己见,家长和老师共同设计活动。教师在学习这节课前建议家长带孩子多进行分物活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平分活动,由此通过家校合作的活动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家校因材施教,巧获数学概念
数学家校活动的“因材施教”不仅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而且要考虑到教材的特性。这不仅需要教师走出学校,还要研究数学教材的知识点,数学是一门应用类学科,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因此家校合作要因材施教,家长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一些数学上较难理解的概念进行生活的解释。
例如,在《千米和吨》这一数学知识点中,小学生对于千米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其概念是模糊的,不能形成具体的知识点,感性认识不足。因为千米、吨等数量单位是抽象的,都是较大的数量单位,在教室里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所以,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忙。现在智能手机上有专门的App,不仅可以记录行走的步数,还可以通过手机定位记录所走的路线。家长不妨在饭后带着孩子一起走走一千米,让孩子量一量自己的步距,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步,学生来了学校可以相互讨论。
(三)通过家庭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根本。而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在家校合作模式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和活动,学生可以在参与数学生活实践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家长分担家务,锻炼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已有的经验一旦被激活,其创新的激情也随之喷发,他们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数学。
例如,在学习完“统计”的知识点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帮父母进行衣物的整理和折叠并进行分类的收纳整理,在家长的指导下,可以按家庭人员、季节性、室内室外等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在要求学生按这些类别进行统计。学生可以在学校互相讨论自己所制定的统计结果。这样学生就真切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对“统计”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不仅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问题,去构思社会现实,深切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4]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之后,不妨提出一些有趣的关于比的例子,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老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人体的比,还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寻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比的用处。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跟着得到了训练。
(四)结合实际操作和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就是小学生对于数的理解,其教育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小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家校合作就是把学校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老师要多创造一些数学活动,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生活中积蓄和感知数感。
“估算”在我们生活和数学的学习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让学生拥有好的数感。[5]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需要估算的问题,老师和家长就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问题,从而把估算内化为一种自主的意识。比如,家长带孩子去者超市时,就可以向孩子提问超市的货架可以摆放多少商品。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先数货架上一横排商品摆放了多少,摆放的规律。最后引导孩子用数学算式估算出超市货架上大概摆放了多少商品。像这样估算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和家长可以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身的数感。
在学习“认识钟表”这一课中,老师不妨让学生利用休闲时间和家长共同制作属于家庭自己的钟表。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讨论表面上有几个数字,有几个格子,怎样排列才能使钟表看起来工整漂亮。家长可以让学生独自思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孩子不确定的时候给予指导。这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获取的知识会更加牢固,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取得和培养数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不断完善下,家校合作已经成为提升我们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家校合作,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连贯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对小学数学的内容进行细细的发掘,尤其要注意到小学数学的概念和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那么,家校两个教育“主战场”要结合起来,一同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在教学细节中开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