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刍议
——基于新课标的启示

2021-11-27成安妮刘东芝

山西青年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学段新课标

成安妮 刘东芝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重在实践,重在综合[1]。为了凸显新时代的课程理念,新课标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与“综合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小学各个学段的教材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数学知识体系。新课标重新编写这一领域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全面学习和实践“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统计和概率”等数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熟练程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学习经验。

一、内容呈现与教育价值

(一)内容呈现

小学各个学段的数学教材(以北师大版为例)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新编写了“综合与实践”领域,以“数学好玩”这一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册书设计2-3个主题活动,并将其他各个领域的数学知识渗透于这其中,体现了教材设置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段(1-3年级)淘气的校园、分扣子、班级旧物市场、我们一起去游园等主题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奥运中的数学、设计秋游方案、绘制校园平面图等主题活动。

(二)教育价值

根据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阶段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在1-3年级基础学段主要以引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更偏向于实践,而在非基础学段即4-6年级则以综合运用及反思为主[2]。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主动思考,协作交流,转变固有的学习模式,享受探索数学世界的过程等方面,彰显出了独特的教育价值。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

新课标强调,“综合与实践”更加注重实践性与灵活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学校对实践课程不重视,缺少创新性

目前学校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知识,轻实践,不少学校和教师唯分数主义,仅仅依靠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为了应付考试,学校要求教师只讲重点内容,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不是考试的重点,就“一笔带过”,甚至让学生自学,致使教学流于形式,重视不足,对学生数学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方面形成了不利因素,而且对课程内容、课堂组织、作业布置的设计缺少一定的创新,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二)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缺乏一定的掌控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2011年版课标新增加的领域,比以往课标中强调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更新,形式更多样,让数学这一学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但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没有透彻地解读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理解较浅,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教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缺乏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导致教学进展不顺利,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3]。

(三)教师对学生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愈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的直接讲授。现在,一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断地施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将学生视为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忽视了其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部分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只注重自己单一的教学评价,缺少生生交流,学生参与课堂不活跃,对“综合与实践”的学习不感兴趣,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产生了不利因素,同时也有悖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现在,“综合与实践”作为新课标中独特的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笔者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上述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教学策略的合理实施以及“综合与实践”的顺利开展,以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重视课程的开发,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将“综合与实践”设置为独立的知识领域,对其教学也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因此,学校注重开发“综合与实践”课程,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完全受书本的限制,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充分体现了这一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突出教学的多元化

1.突出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是以不同主题的活动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一种学习活动。新课标强调,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两个学段的侧重有所不同。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教学要更多地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教学要更多地侧重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并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突出“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实现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4]。

所谓综合性,指的是让学生全方位将数学理论带入实践,搭配不同的数学学科思维,站在宏观多样的学科角度,运用相应主题的数学行动解决相应的生活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不仅包括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衔接,还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等。

所谓实践性,是指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眼耳口脑的积极配合,并通过资料收集、合作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当一名引导者,激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散思维,树立学习信心。

2.突出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版本来说更加丰富,教学环节较为完整,“活动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反思——自我评价”,标题统一,任务明确[5]。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时,应清楚地了解教材的脉络结构,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用独特的数学思想主动参与问题的设计和思考,并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和反思等方式高效完成任务,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整个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是课堂中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所有对教师进行培训是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于很多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尤其是乡镇教师来说,缺少一定的岗前培训和岗后指导,专业水平止步不前,这就需要学校对实施“综合与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为大量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很多可供提升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关的理论讲座和公开课教研活动。同时,凭借自身的努力,借鉴成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教材内容,理清脉络结构,充分解读数学课标,应新课改的要求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始终站在教育的前端,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教会学生,教好学生。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立体化发展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过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体多为学生,而评价者多作为教师这一角色,学生的学习进行的总结与概括,学生大多数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利于自我反思。而新课改理念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更多地鼓励学生和家长的主动参与。所以,教师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民主评价学生的同时,应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话,积极思考,实现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提高实践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过程中,使家长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以往,大多数教师仅采用口头奖惩、物质激励、成绩评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不当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实施评价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个体内差异评价,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在“设计秋游方案”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在课前所收集的秋游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关注学生体验设计秋游方案的过程,并合理评价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对方案设计提出的不同意见,帮助他们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教师不仅对“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本身作出有效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程度、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关注。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推广的今天,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教学逐渐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深刻意识到这一领域教学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并给予广泛关注。但由于课程在数学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响应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教学改进策略,倡导学校、教师、家长都应参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作出相关建议,并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应用水平以及学科创新思维,真正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肆意挥洒童年智慧的乐园。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学段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