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校园视角下,职业生涯微课程开发与设计
——以“求职材料准备”章节为例

2021-11-27林树集罗紫薇通讯作者

山西青年 2021年11期
关键词:章节目标职业

林树集 罗紫薇(通讯作者)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一、智慧校园背景——信息时代来临

(一)信息时代到来,信息渠道拓宽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多样化,带来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传播速度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给社会生活各领域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德勤中国移动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在2018年就已超95%,高于全球平均普及率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拥有8.54亿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超60%。[1]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为信息传输提供授课对象,互联网不仅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我们正步入“互联网+”的时代,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二)网络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方式

互联网深度融合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网络学习,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界限,极大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视野和认识深度。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每天不能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在校大学生智能手机基本完全普及。通过手机终端再现网络课程,势必让学生想学就学,想看就看。

二、职业生涯微课——意义作用并重

(一)就业难,职业生涯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就业难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高校毕业生规模增大、就业信息不畅通、结构性矛盾等因素。主观上,就业期望不现实、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专业胜任力不足等因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个人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潜力,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职业匹配度。

(二)从“能就业”向“愿就业”发展

“能就业”是能找到谋生的工作,是个人为生存而迫不得已找的营生手段,与个人长期发展不相关。是一种不带或少感情投入的、低层次的、低质量的就业。“能就业”是个体基于一定职业生涯理论知识,科学规划个体职业生涯,而选择目标行业和岗位进行就业。与个人长期发展相关,是一种带有计划性、目的性、情感投入、职业认同感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就业。

借助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工具策略测量,能提高自我认知,发现职业兴趣,挖掘职业潜能,实现高质量就业。从高校角度讲,高质量就业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体现高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为高校竞争力的侧面体现。从社会层面看,高质量就业是社会安定的安全阀,是国家繁荣富强和强大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石。从个人层面讲,是提高个人就业质量,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三、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型ADDIE模型包括3方面内容(学什么、如何学、效果如何),及课程开发5个阶段: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开发)、Implement(实施)和Evaluate(评价),进一步细分19个步骤。

(一)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课程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包括目的性分析、授课对象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

目的性分析,回答的是“为什么开发微课程”的问题,即开发微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法定制式的大学必修课程,对于学生一般性发展具有奠基石作用。微课程打破传统时空界限,采用当下年轻人接触较多的媒介(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同时考虑到人体注意力长短问题,具有亲和性。

授课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年级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未经过专业见习和实习,对专业职业发展有基本认识和思考,对未来工作岗位有一定想象和构思。他们渴望得到相关知识,了解当下自己该做好哪些准备,对求职材料有片面了解。根据前期针对该群体的MBTI调查结果显示:ENFJ(14.2%)、ESFJ(12.1%)、ESTJ(10.8%)、INFJ(10.8%)四种类型的占比将近一半,表明学生群体参与性强、善于表达与分析、偏好于具体、明确的指令。

教学内容,依据大纲,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方式布置,穿插互动环节和拓展阅读。首先,把握教学重点,基本掌握章节主要内容。从4个维度分析:(1)事实:就业推荐表、个人简历、求职信、证书。教学目标:识别、作用、目的(记忆);获得渠道(获取渠道)。(2)概念:简历类型、简历内容、简历目的。教学目标:复述类型、了解内容(记忆);能归类、制作(技能)。(3)原理:制作原则。教学目标:复述原则(记忆);能在制作中体现(技能)。(4)技能:求职材料准备、个人简历制作、求职材料投递。教学目标:内容、技巧、掌握适用范围(记忆);分析情况、按要求准备(技能)。其次,推进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岗位,对简历进行针对性撰写和设计。

(二)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学生完成各章节学习之后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了解求职材料的构成内容、原则、类型,认识个人简历的结构和用途,能复述核心概念(知识);重视个人简历在求职过程中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并积极、主动、认真撰写个人简历(态度);掌握简历撰写原则、方法、技巧和评价技能,能够准备针对岗位的合适求职材料(技能)[2]。

思路设计,在需求分析、授课对象和教学目标分析基础上,对章节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梳理,借助Mind Manager制成思维导图,形成系统性思维,按照个性化思考方式和课程逻辑呈现内容。思维导图将章节内容清晰地进行条块层次分割,为课程演示文稿制作提供主线。

演示文稿由PPT制作,由封面、目标页、目录页、内容页、总结页和扩展结束页组成。封面:由课程标题、所属章节、讲授者姓名和讲授时间构成。目标页:阐述本章节重难点和学生学习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录页:章节主要内容索引,明确各级目录间逻辑关系。内容页:展示教学内容,把握字体字号、行间距及其他元素(如图片)使用。总结页:回顾章节内容,梳理知识脉络,把握重难点,推导结论。扩展结束页:提供课程辅助学习资料、课后拓展材料、课后作业、课后互动方式。每页PPT文字不超过30个字,图文结合,图文布局简洁美观,紧扣主题。

(三)顺序开发

首先,教学目标开发。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教学目标。1.培养对专业职业发展前景有良好认知能力;2.对个人专业能力与职业目标有正确定位;3.对目标职业岗位能够进行细分准确地规划,准备职业岗位相关事项,实现职业目标。

其次,教学工具开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基于授课对象心理特点和人口特征,选择开发工具Camtasia Studio,其作为专门录制屏幕软件,支持多种常见视频格式导出。能采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市面上微课制作软件数见不鲜,各有所长,按需选取即可。

最后,教学策略开发,从思政要素、教学手段和职业素养论述,思政要素是基于国家要求和教育内涵决定,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思政要素(职业事迹、岗位历史、求职案例、名人故事等),融合课程教学,以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专业为原则,引导学生将个人专业学习、职业规范发展,同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教学手段应适应时代特点,结合“互联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拓宽教育教学途径,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职业素养是本门课程的直接要求,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培养,是学生课程效果的直接需要。

(四)认真实施

课程实施是微课程从线下到线上的关键环节,从教学活动时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研读大纲,细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演讲文稿和微视频制作。确定录制环境安静,少杂音,备好脚本等相关资料。主讲人语速适中,吐字清晰。录制完成微课程视频给同行和学生观看,收集对课程PPT布局、课程逻辑、讲解内容、语速等方面反馈,反复修改,直至完成。课前将课前资料和指导文件发给学生预习。

课中,微视频上线。指引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并适当安排课堂互动,及时巩固课堂学习质量,抓住学生注意力。

课后,通过课堂作业、课后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质量,以增设学业分和表扬优质作业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五)多元评估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界对于课程评价分了较多流派,不同流派持不同观点。课程评价客观性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人员、学科专业和课程方面的专家学者、同行教师、参与课程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后期的维护和调整。[3]其次,评价指标多元化,以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效果四个指标,分别从达成度、可行性和针对性细分二级指标。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对课程本身进行准确评价。

四、结语

微课程是基于现有硬件技术水平和互联网平台基础上提出来的,让学习脱离传统时空限制,体现“碎片化学习”的理念。

微课程要与传统课程相结合,微课程以其时间短,以2-3个知识点为一节,具有碎片化、非系统化等特点,能在承担课程背景简述、核心概念剖析、课后内容巩固等方面起作用,现阶段可作为现实课堂的辅助手段。[4]

微课程应为使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而配套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提供或获得指导、同步或异步的解答或者讨论、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或拓展材料。课中与课后相配合,线上线下相促进,使得学习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

猜你喜欢

章节目标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烃》一章中的实验考点大扫描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