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翻译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11-27崔璨
崔 璨
( 亳州学院 外语系, 安徽 亳州 236800 )
文化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引领性作用正日益突出, 在树立国家形象以及增进国与国深层次理解与认同等方面的功效亦日渐凸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 不仅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而且是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载体[1]。 大力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建设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文化素养、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更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不仅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及《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而且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同时,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 “十四五” 规划和2035 年愿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也明确指出, 要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 而中医药文化的输出,离不开中医药的翻译, 因此, 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中医药的翻译工作, 不论是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是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输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 中医药翻译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性中医药翻译理论
近年来, 学术界对中医药翻译原则、 方法和策略等翻译技巧的相关研究较多, 但从整体层面而言, 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 缺乏系统性的中医药翻译理论[2]。 其一,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翻译研究观点各一, 缺乏广泛认同的主流理论。同时, 在中医药英语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思想方面的研究有待丰富, 尤其是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这也使得中医药翻译研究水平普遍不高, 学术增长点也存在不足[3]。 其二, 对中医药翻译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翻译的相关研究是借鉴翻译学理论与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技巧以及经验进行简单归纳与梳理, 研究成果大多是经验式的、 不系统的个人总结, 缺乏系统性的对中医药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 其三,由于翻译习惯、 理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者对基本中医药术语所持的术语标准各有不同, 这也就导致中医药英语的翻译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4]。
2.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不足
在文化强国视域下, 要想有效推进中医药翻译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输出, 不仅应当加强中医药翻译理论的构建, 而且更加需要培养大量的中医药翻译专业人才。 由于中医药翻译工作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翻译人员精通英语, 而且还要懂得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术, 才能确保所翻译的文本不脱离中医药传统文化。 目前仅有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英语专业课程, 并且每年所招收的中医英语专业或英语方向班的人数较少[5]。 同时, 近年来, 中医英语专业的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 远远不能够满足中医药翻译对人才的需求[6]。 另外, 目前中医院校所设置的中医英语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大部分学校采用的仍然是比较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模式以及教学模式, 没有结合当下中医药翻译的市场需求来制定中医药英语教学课程计划,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 对复合型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有所不利[7]。
3. 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规范性不足
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的规范化是保证中医药文本翻译质量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 中医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 基于中医药术语本身的规范化为基础的中医药术语翻译规范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8]。 在现已发行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标准中,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以及 《WHO 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是应用较为广泛, 也是最具影响力的, 在推动中医药翻译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 部分中医药术语的翻译标准还有待商榷, 例如, 中医中的 “脏腑” 一词在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中被翻译为 “zang-fu organs”, 可见该术语的翻译采用的是音意结合。这种音意结合的翻译方式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在 《WHO 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 “脏腑” 被翻译为 “viscera and bowels”, 其中, “脏” 翻译为 “viscera”, 来表示内脏是比较合适的, 这种翻译在中医典籍汉英双语语料库中也出现过, 如 “五脏” 翻译为 “five viscera”。然而, 将 “腑” 翻译为 “bowels(肠)”和中医学中的 “腑” 的本义就有所差别, 因为 “腑” 不仅包括大肠、 小肠而且还包括膀胱、 胃、 胆等。这种翻译标准的不统一还体现在英文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 例如, 中药方剂翻译主要采用 “药名拼音+剂型英文单词” 的方式, 其中, “藿香正气胶囊”翻译为“Huoxiang Zhengqi Capsule”, “金花清感颗粒”翻译为“Jinhua Qinggan Granule”, “热毒宁注射液” 翻译为 “Reduning Injection”。 但是, 在翻译诸如 “清肺排毒” 和“化湿败毒” 这样表示功效与作用的名字时, 从逻辑上而言, 可以采用意译或 “拼音+意义” 的方式, 但翻译中并没有这样处理。 除此之外,“苏合香丸” 和 “安宫牛黄丸” 都是中药丸剂,但是翻译处理方式却存在差别。 “苏合香” (Su He Xiang Wan)三个汉字独立拼写, 而 “安宫牛黄” (Angong Niuhuang Wan)却是汉字两两组合拼写。 “苏合香” 和 “安宫牛黄” 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中药材, 而后者是功效+中药材。 可见, 这种翻译标准还存在一定不规范之处[9]。
4. 中医药翻译中文化缺失突出
中医药不仅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及诊疗手段, 还包含了非常浓厚的以道、 儒、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 中医药术语包含中医理念, 并且涉及诸多文化方面的内容。 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医药术语时, 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翻译, 就将造成所翻译的中医药术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 这也就难以凸显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10]。 另外, 近年来, 中医药翻译存在音译扩大化的现象, 但音译的滥用会影响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如Sanjiao(三焦)、 Sanyinjiao(三阴交)、 Shangshi Zhitong Gao(伤湿止痛膏)等翻译, 完全与中医药的语义和文化背景相脱离, 即使这些译名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国际认可, 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说明以及解释, 也会增加受众的理解以及接受难度, 难以传播中医药独特文化。
二、 推动中医药翻译发展的建议
1. 完善中医药翻译理论体系
中医药翻译是以语言学、 翻译学、 中医学、跨文化传播学等的基本理论、 方法作为研究工具的。 目前我国中医药翻译理论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相关学科的专家以及教学研究人员进行共同研究。 我国中医药翻译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翻译实践探索, 在理论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而在文化强国视域下, 要想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 就必须加强中医药翻译理论建设, 进而能够为中医药翻译实践工作提供更加系统性的科学指导, 共同推进该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 通过加强中医药翻译理论体系的研究, 撰写一套系统性的完善的中医药翻译著作, 并且建立起完整的系统性的中医药翻译理论体系, 进而为中医药翻译的发展引领方向, 推动中医药翻译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11]。
2. 加强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才能够更好满足我国对中医药翻译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首先, 要健全我国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 考核认证以及轮训制度, 大力支持领军人物的培养以及引进, 适当提高中医药翻译人才的薪酬水平, 并且为中医药翻译工作者投入中医药翻译领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2]。其次,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要充分整合现有的各项资源, 加强中医药英语师资力量的建设, 尤其是补充具有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师, 为培养复合型的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再次, 以中医英语重点学科以及中医英语精品课为载体, 注重对中医英语翻译领军型人才的引进, 尤其是积极引进知名中医药翻译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翻译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翻译理论以及实践的认识。 同时, 还要从招生环节切入, 鼓励中医药院校适当扩招中医药翻译人才, 为建设复合型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队伍奠定重要的基础。 此外, 还应当进一步加强中医药英语专业课程的优化。 中医药院校在培养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过程中, 课程设置发挥关键性作用, 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在设置中医药英语课程时, 要明确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学基础与英语语言能力、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中医药翻译应用型人才。
3. 规范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
中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能简单将汉英两种语言对等, 在中医药术语翻译过程中, 比如, 对于一些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术语, 可以采取音译法进行翻译,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说明, 这样不仅可以保留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分歧。同时, 要加快中医药术语翻译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 特别是有效推动中医药、 术语学、 翻译学等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逐步建立起适合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中医药术语翻译理论体系, 进而达到对中医药术语的翻译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的目的。 另外, 还要有效推进国内外中医药翻译研究间的合作, 特别是与国外翻译专家合作编著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外文对应词, 在必要时还要详细说明某些词语或语法的特征, 要保证释义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 这对于推广中医药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挖掘中医药翻译中的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翻译工作者应当更加深入研究中国以及中医传统文化, 使中医药翻译不仅能够准确传播医学信息, 而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独特传统文化。 同时, 在翻译过程中, 要采用与西医有所区别的且强调中医药特色的翻译传播原则, 例如要体现中医学中的 “阴阳平衡” “天人合一”等中医文化特色, 最大程度再现中医药原文信息, 大大提高中医药翻译质量, 有效传达中医学所蕴含的医药文化与哲学思想[13]。 另外, 要全面梳理、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和文化内涵, 进而才能更加准确恰当地进行翻译。 翻译者如果不注重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内涵, 就会降低翻译的质量。 例如, 有译者把“阳明” 翻译为 “the Sunlight”, 实际上是忽略了阴阳系统即病理命名间的关系, 这不仅会影响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率, 而且还会造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失真。 因此,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中医药翻译过程中, 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 结语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而中医的许多理论都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 道家的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佛家的 “和合”, 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 等。 近年来, 我国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也出台了诸多政策。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 想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输出, 就必须解决 “翻译” 这个拦路虎。 要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化与主导权, 就要尽快找出中医药国际化中切实可行的译语规范以及译名形式, 进而才能更好地把中国传统医学采用适切的翻译活动融入世界医学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