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2021-11-27孙向郁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共同体命运

文/孙向郁(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军节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这是“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也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以来的一个新发展。同样,这一理念也给新时期的海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人才的要求上,因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是一项复杂且伟大的工程,是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多领域的人才共同努力推进的,不仅仅包括海洋管理人才和海洋科技人才等。“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向我们揭示了一点:想发展要先靠“人”,人才是在发展海洋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海洋来说,其自然环境本就是瞬息万变的,我们能控制的就是对海洋进行管理和研究的人,在不可控因素中找寻可控因素,加强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海洋人才的能力便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为落脚点,探究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快建设海洋军事、管理、科技、教育等高素质人才,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路径依托,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人才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海洋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需要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赋予人民海军新时期新的历史任务,跟随现代化的建设,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队伍。海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海上力量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对海军的能力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伴随“一带一路”的实施,海洋已经成为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所以需要重视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安全问题,以稳固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不难看出,海军的发展需要新时代的人才,而且是具备军事知识的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和外国的军队进行语言沟通和交涉,同时也能够制定相应的战略捍卫中国的权益,维护国家的海洋利益。因此,一流海军的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供给的,尤其是海洋与军事兼顾的高层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二)海洋人才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海洋成为中国经济“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伴随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海洋经济需要更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海洋经济更好地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这种海洋经济领域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合作同样也会提高海洋人才的要求,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参与其中,在掌握一定的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投资技巧的同时必须要兼具对于海洋的了解,将海洋与经济结合起来,糅合在一起来处理和看待问题,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对于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科技创新也成为建设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海洋人才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需要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是应用海洋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海洋资源的活动。主要包括海洋物资资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海洋能利用。按地域,分岸滩、海岸、近海和深海的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我国陆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已经到了瓶颈期,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初始时期,因此加大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陆地资源的压力,但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也是有“度”可循的,必须要把握平衡,而这个平衡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来进行把关,确保海洋的资源能够合理有效的运用,而不会形成恶性的资源循环,这样“资源-人-资本”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价值链,“人”在其中作为桥梁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使海洋资源更好的流通变为资本,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了对海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四)海洋人才是海洋文明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工业社会中,任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都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海洋也不例外。目前的海洋伴随着一系列的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匮乏、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引发的全球气候问题,都已经陆续开始让人们从以前的行为中幡然醒悟,反思自身的行为,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促进海洋文明转型升级的一个拐点。纵观历史,由于人类对于海洋的使用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开放利用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因此体现出了人类对于海洋利用阶段的多种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和传承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社会的文化生活内涵。对于海洋生态的保护,需要由接受过海洋环境领域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有一定的海洋环境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拥有管理、法律、经济知识,并能对海洋环境管理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突出贡献的个体。海洋遍布于地球的70%,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地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急需专业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来破除海洋在开放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海洋能够遵守“平衡”。

三、目前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人才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栋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人才的作用,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战略,与陆地上的城市发展相对应,对于海洋来说,同样需要引进有关海洋领域的人才,为海洋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海域维护等提供坚实的支持,但是自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来,一直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我国的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显示出了诸多的不足。

(一)海洋人才供给不足

对于专业海洋领域的人才供给是需要有专门的培养单位的,在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海洋人才的主要场所,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亲身实践来丰富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使其对海洋有全面且扎实的了解和掌握。据《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海洋人才资源总量发展目标为400万,但实际的完成数却低于预期的发展目标,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的涉海类高等院校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实力影响较大的涉海高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其他的沿海地区则没有专门的高等院校,这就导致了人才供给上呈现不均衡的状态,使得高等海洋教育强的地区其人才供应是充分的,教育匮乏的地区则人才紧张,形成了一种自然选择后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于海洋的教育设置不合理,侧重于基础学科和传统专业的培养,而忽视了科技在海洋上的重要性,造成了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局部性”,即在传统领域是佼佼者,放到了高新技术工作中则不能称其为“人才”,使得某些岗位的人才供给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人才过剩和人才短缺现象并存。

(二)存在地区性的失衡现象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不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也是以海洋为起点推进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因此对于海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加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实施更加明确了沿海省份作为海洋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沿海省份的合理产业布局,形成辐射内地、延伸至东盟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各沿海省份因地制宜的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发展情况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

但当前涉海人才的分布仍旧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福建、浙江和辽宁等城市,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这些省份几乎全都有与海洋教育有关的高等院校,相对比之下,非沿海省份由于海洋产业在其发展之中所占的比重不多,海洋产业的调整升级和沟通协调机制尚未成熟,产业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沿海省份对于海洋人才的重视程度,使得具有针对性的海洋人才战略规划迟迟不能进入政策议程,造成了目前海洋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地区性失衡的现象。

(三)海洋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目前各高等院校开设的学科对于海洋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传统的自然科学,专业科目设置的较多,而对于人文科学则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海洋经济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学等相关专业。专业结构的分配不合理就导致了人才培养上的不均衡,自然科学的设置会使得人才出现过剩的现象,而且学科门类相对密集容易出现人才知识交叉的问题,相反对于海洋人文科学的培养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种学科专业结构分配的不合理也与院校的历史有关,一是我国的综合类的海洋院校数量较少,对于海洋人才的培养不能做到大范围的涵盖,二是我国现有的海洋院校大多是“水产院校”的前身,因此对于水产学科的重视要比其他学科多,而且有关的教师从业人数也多,所以导致了现有的专业出现了有所偏重这一现象。

(四)缺乏高层次的人才

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以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为依托,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海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海洋人才。但目前在我国的海洋学科前沿领域,仍旧缺乏高层次人才,与国外相比,呈现高层次海洋人才不足的局面。出于对人才的重视,我国颁布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有关人才引进政策,但海洋人才的占比却十分的低。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海洋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虽多,居于世界第二,但是在论文的引用上占比率却相当的小,这说明我们对于海洋研究的数量虽多然而在质量上却得不到学界的认可,缺乏学术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高技术领域,如调查、开发、勘探等相关领域都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洋发展的一大瓶颈,严重影响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四、完善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涉海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

1.着力培养海洋高科技人才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沿海地区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更能加快本行政区域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大对于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如今,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定的海洋技术,所以要想发展得更快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在掌握相同技术的条件下,谁的利用效率高谁的资源就能得到最大化的使用,而这则完全需要依赖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将海洋资源的利用技术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国家实力。高科技海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整合利用高校和产业园区这两个主要平台。首先,高校作为教育的孵化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具体专业领域的人才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专业知识培训,从而提高海洋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海洋的发展提供储备人才。其次,产业园区则是通过货真价实的实践能力来提高人才的科技应用水平,通过具体的操作提升科学技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

2.努力开展海洋人文社科专业建设

囿于传统思维的束缚,我国在海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面大多以技术性产业为主,尤其是水产养殖、船舶技术等,但是新时期的现代海洋依靠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在重视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人文社科类领域的较量也已经成为在海洋中一分高下的主要环节之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要求我们在海洋发展中培养经济、科技、管理和执法的综合性指标人才。因此,在相应的高校中应该增设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学、海洋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培养具有综合性思维的管理人才,使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各得其所、互相搭配,更好地发挥出各自的作用,避免出现某一领域专业人才过剩,而另一领域却人才匮乏的现象,使对海洋人才的培养能够做到尽可能的细化。

(二)注重并加强与其他行业领域的协作交流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并且需要各国共同协作努力。而海洋人才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与各国的合作,通过海洋合作论坛与各国的海洋人才进行知识和技术上的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海洋技术和管理方式,取长补短,优化我国的人才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政府等陆上部门的合作,海洋和陆地虽然形态结构不同,但两者在根本上还是存在大同小异,陆地上成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可以直接为海洋领域所借鉴和利用的,在学习利用的工作中寻找合理的平衡点,让每一方都能价值最大化,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使整体层次得到提升。海洋人才的培养要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一脉相承,在合作中共赢,在合作中发展,贯彻这一理念,加强与各方的交流协作,从而促进海洋领域的兴盛。

(三)加强公民的海洋意识

人才的培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思想到位。人们只有在自我感觉到海洋引起了国家的足够重视时,才能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海洋事业当中。这就要求国家在海洋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海洋人才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公民意识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海洋人才的重要性,制定有关专门的海洋人才发展战略、海洋人才就业指导等,为海洋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让公民自觉地认识到学习和了解海洋的重要性,拉近人们与海洋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一想到“海洋人才”就能够本能的与“公务员”相挂钩,让人们知道海洋人才的优势。

(四)与国际为伍,打造国际化的“海洋人才高地”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说就是为了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因此,必须要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来看待海洋的问题,海洋产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随着各国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国际格局仍旧呈现复杂的态势,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敞开胸怀”,拓展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目前,我国在人才引进上一直实施的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调“引进来”与“留得下”并重,对于城市发展的人才更是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并创办了人才孵化基地,同样的,对于海洋人才来说也需要建立“海洋人才高地”,与国际为伍,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做到培养本土化的高层次人才与引进海洋优秀人才并重。

五、结语

人是万事万物的主角,海洋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人的作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样也需要海洋人才的努力。海洋人才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海洋资源利用的需要,也是提高海洋科技的需要。因此,海洋人才的发展规划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海洋人才在海洋发展中的地位,为海洋的发展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人员层面的保障,确保海洋事业不存在某一方面的短板。同时,与国际层面接轨一方面能够为我们引进优秀的海洋人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增强我国的海洋话语权,面对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现有问题,应该及时查缺补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一支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前沿高科技技术、数量多且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才队伍,以确保“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由《海洋法公约》浅谈海洋资源共同开发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