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进展
2021-11-27董燕
董 燕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前言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扩大规模逐渐转化为提高质量,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学生的行为受到社会及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报道层出不穷[1],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进行综述。
二、大学生不良行为现状
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定义尚未统一,有研究者将大学生不良行为定义为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等。也有研究者将大学生行为不良定义为不仅指学业不良,也包含学习之外的不良表现,如违反校规校纪或整体表现不符合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2]。
目前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课堂纪律散漫,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课堂上玩手机、吃东西、讲小话等。校园生活中,酗酒、打架斗殴、晚归、外宿、语言不文明、破坏公物、攀比、自私、功利心强,恋爱观扭曲,经常出入酒吧夜店,沉迷于网络,不良网贷等。甚至有的大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个人品质问题,如履历造假,论文抄袭等[1-2]。
三、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
造成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较多,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所谓的内部原因即来源于大学生个人,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
(一)内部原因
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包括大学生的个人思想方面、心理方面、认知方面。首先,大学生群体正值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还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思想波动大,对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思想道德信念容易被外界诱因干扰而动摇。心理特征处在幼稚性和成熟性之间,无法处理好学习生活中各类复杂关系,如:人际交往、能力之争等,出现虚荣心理、嫉妒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报复心理等[1]。并且大学生还存在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低等问题,稍微遇到不顺就会过分沮丧失望,自暴自弃,产生极端行为[3]。最后由于正值学习阶段,知识储备不足往往造成大学生认知分辨能力有限,产生认知错误,如认为大学生活远离父母的约束管教是悠闲自由的,因此放飞自我,逃课、厌学、沉迷网络[1]。又如法律知识欠缺,意识淡薄,常常做出违反学校和社会规定的行为,打架斗殴、盗窃、网贷、传销等。
(二)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长期的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性格特征等都将对孩子的思想、心理、意识、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家庭不当的养育观念、人才观念、学习观念、消费观念,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很多家庭的不当教育方式,如溺爱型、放任型、忽视型、粗暴型、矛盾型等都使得孩子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的心理和行为[4]。还有一部分出现不良行为的大学生来源于单亲家庭,犯罪家庭、父母身体或精神有缺陷的家庭,这类学生多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其情感上的缺失,变得敏感,脆弱或自卑,有的表现得任性妄为、盲目攀比、过分虚荣,有的则表现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或心胸狭窄。
2.学校原因
高校的教育思想理念出现偏差,教育实施过程中重科研轻德育,强调智育成绩,将思想道德作为低考量部分[3-4]。教学上追求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学习机械被动,或出现焦虑、厌学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为了高分、及格采取作弊的手法。很多高校开展了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对学生产生实质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思想道德观念淡薄,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高校存在对大学生的管理失范[3-4],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激增,生源层次复杂,而相应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却还未完善。首先很多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或是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却没有严格执行,如很多大学生在违反校纪校规后,按照学生管理办法应该接受警告及以上处分,最后都用检讨等方式处理[4],没有形成权威和约束力,导致大学生产生犯错成本低的想法,因此校园不良行为屡屡发生。
3.社会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时期[3],社会总免不了会呈现一些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这些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渐渐被卷入其中。另外社会上存在的弄虚作假、走后门等坏习气也会使大学生受到影响。
在新媒体的热潮中,大学生作为“网络大军”,每天都处在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中,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每天都将各种信息传送到大学生手中,有些人为了博眼球、涨粉丝,发布一些色情、暴力、庸俗、商业性低级趣味的内容,加上大学生善于模仿、好奇心强、思维简单、抵御诱惑能力差,思维和行动常常被影响[3]。
四、对策研究
(一)高校及家庭矫正机制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阵地,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入手,将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意识根源消除[4]。思想方面要包括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理论、制度建设的学习,让大学生能够知国爱国。加大先进和典型的宣传,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铭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要以本领回应时代的挑战。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学会关心、尊重他人,避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矛盾。另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开设大学生免费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进行个人心理辅导,尤其是一些经济困难、单亲家庭、父母或本人患有疾病的学生,学校应该细心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帮扶和心理疏导,让大学生能够学会正视问题、自我疏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除了开设基础法律课程,要定期举行相应的普法宣传活动,如辩论赛,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从了解法律知识到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能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做到知法守法[5]。
高校要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制度宣传和违反校纪校规打击力度,形成权威和约束力。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机制。良好的校园文化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4],如学风、班风建设,营造学习风气浓厚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对出现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合作教育,家长也应摒弃陈旧错误的教育观念,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度,进行有效沟通。尤其针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学校和家长、学生三方合作能更好达到矫正效果[4,6]。
(二)社会矫正机制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行为有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影响力,为大学生营造符合主旋律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击违法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要加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真正的道德自律。
良好的互联网风气熏陶能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益处。因此,首先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其次是加强网络的监管,包括对网络环境、网络信息内容、网络用户行为的监管等[7],尤其对一些诈骗、负面、消极、容易误导他人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最后,合理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课范围和内容扩大扩宽,利用新媒体加大对正面、先进、典型的宣传,让整个网络风气充满着正能量。
五、结语
新时代,90后、0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身上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家庭、高校、社会都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出现不良行为的大学生提供矫正和帮助,让每一株幼苗都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