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融入探析
2021-11-27周萌萌
周萌萌
(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音乐课程是构成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虽然并非考试科目,但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人士,都更加认可音乐课程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课程地位逐步提升,对于教学活动的研究也在深入。除了对教学理念和方法展开创新之外,将传统民间音乐引入课堂,也成为不少音乐教师研究的重点。传统民间音乐,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类型多样、形式繁杂,从中挖掘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能够对音乐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入传统民间音乐存在的问题
民间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来自劳动人民,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或劳动中获得灵感创作而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现阶段的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状况来看,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缺乏重视
就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来看,依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传统民间音乐的教学运用重视不足,没有注意到音乐教学的创新构建和转型发展。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自身对传统民间音乐有较深认识,但是却没有重视其对教学的作用,这导致音乐教学还是处在以往的模式当中。
(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很多音乐教师的理解存在局限,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实际教学运用形式较为单一,往往局限于几种固定的形式和方法之中,未能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厌倦感,学习兴趣下滑。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均衡
还存在很多教师对于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的把握不到位,出现理论与实践不均衡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理论讲解过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很少,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并未形成真正的体验。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民间音乐的融入策略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材建设
为了使民族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承,首先,我们应高度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在职业院校各专业、各学科中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其次,加强统一的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并逐渐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再次,注重教材内容的“经典性”和“文献性”。在编写民族音乐教材时,不仅要选编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作品,还要注重内容的健康向上,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审美能力。在编研民族音乐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提前做好研读、做好充分备课,把握其中涉及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将民族音乐的校本教材充分地利用起来,为民族音乐作品赏析、文化传承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增加课堂实践,保持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中小学音乐教学对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的融入,除了从理论层面的结合之外,还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在课堂上以传统民间音乐为载体,创设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保持平衡,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首先,创设音乐游戏。可以结合民间音乐歌曲,在课堂上构建“音乐传声筒”的游戏,也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排成一列,利用悄悄话的形式来传递民歌歌词,从头到尾依次向后传递,并由最后一名学生演唱出来,看传递是否正确。其次,创设多媒体欣赏活动。传统民间音乐,往往有具体的场景,并不单单是以音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相关的视频,将画面和音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领悟民间音乐的魅力。
(三)参与表现,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之“魅”
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作品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参与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多层次、多方位的体验,丰富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感受。以戏曲教学为例,戏曲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也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在生活中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戏曲,即使通过课堂学习,也会因为语言、曲调等原因难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京剧、越剧等剧种的历史文化背景、风格特征、唱腔特点、基本身段和手势等。
如《西湖美》是一首以越剧为基本曲调进行填词的戏歌,也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唯一一首越剧戏曲。歌曲曲调婉转,歌词优美,教师可以“体会形式美—体验旋律美—感悟歌词美”为审美主线,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中体会越剧的魅力,即在歌曲教学之前,教师请学生欣赏越剧唱段,让学生直观体验越剧唱腔和身段的婉转柔和之美;在学生熟唱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越剧身段手势,并鼓励学生展开表演,感受越剧曲调与身段融合的形式美。其中,唱准曲调旋律、唱出戏曲特点是旋律教学的难点,更是体验越剧曲调韵味的前提。学唱该曲的最后一句旋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先放慢速度带唱,边唱边将旋律音高板书在黑板上,再画出旋律线,让学生结合图形谱,连贯地唱出最后一句的旋律。
(四)构建多种教学形式,深化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应用
中小学音乐教学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融入应用,还应该注重应用形式的多元化构建,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在传统民间音乐和中小学音乐课程之间构建起有效连接。具体来说,首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的形式引入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可以立足具体的民间音乐素材,构建起相应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到情境中对民间音乐展开学习。其次,设置案例分析,引入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可以基于案例分析的形式,将民间音乐引入进来。在对一些传统乐器进行教学时,如笛子、二胡等乐器,便可以引入相关的民间音乐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民间音乐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音乐知识。最后,还可以构建民间音乐表演活动,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感受民间音乐的内涵。
三、传统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利于丰富课堂内容
就现阶段普遍使用的高中音乐教材来看,涉及到的民族民间音乐几乎是以点带面,不能完全涵盖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音乐,完全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音乐鉴赏课需求。中国有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其中音乐文化在每个民族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生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地方民族音乐,让学生从本民族音乐艺术中感受美、享受美。比如“沿河土家族山歌”,这是铜仁市沿河县土家族非常优秀的音乐文化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沿河县乃至整个铜仁市高中学生鉴赏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此内容作为民族音乐鉴赏板块教学的重点内容,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和深刻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再如黔南州目前音乐类国家级非遗有1 项:惠水县的布衣族民歌(好花红调);音乐类省级非遗有6 项:布依山歌十八调(贵定县)、绕家呃嘣(都匀市)、布依族吹打乐(惠水县)、姊妹箫(长顺县)、水族“夺咚”(都匀市)和布依族莫歌(独山县)。本土有这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项目,如果在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加入适量的地方民族音乐将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民族音乐是优秀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
民族音乐的音乐风格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是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生活影响而造成的。无论是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是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承,都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音乐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载体,民俗文化通过音乐的表演实现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中包含着很多民俗文化的信息,它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反映着民俗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现阶段很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即便是历经百年、千年,仍然口口相传,充分说明了其艺术价值。因此,通过收集、整理和鉴赏民族音乐作品,可以从中品位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在聆听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融入中学小音乐课堂,让本土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了解本民族历史,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曾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心境、四周的自然环境和习俗所造成一般条件所决定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生成土壤。因而让本土学生学习自己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了解本民族祖先通过世代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无疑是让学生对民族的历史更加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如今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入传统民间音乐存在的种种问题,音乐教师要有深入的认识,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然后围绕传统民间音乐所具备的教学作用,把握传统民间音乐和中小学音乐课程之间的契合点,运用合理的方式,将传统民间音乐融入课堂教学,推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进步发展。这就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增强课堂实践以及多元化教学,实现传统民间音乐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