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教学创新团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策略研究

2021-11-27戚余蓉王天禹

山西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学生

戚余蓉 王天禹 陶 然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推进多学科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1]。利用多学科各专业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十四五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2-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储备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前提条件下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形成自主的创新能力,并且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如何通过教学创新团队综合训练,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以实用科学技术为主的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多学科协调的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融合利于知识传承、科学基本等方面。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采取交叉组合的方式,组建创新团队进行相互连接,根据团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模块。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通过各个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公共参与项目训练的创新合作。

创新能力是由学习知识、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动手实践能力、领导协调、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结合一体的综合能力[4]。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自己所掌握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其技能,进行观察思考演练,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再次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方法、技能等方面的创新点,进行新的创造实践的能力。将感性的创新意识与理性的创新思维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螺旋式上升思维维度,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实操能力。

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教学理念陈旧传统影响培养学生内在创新能力

1.教学方法陈旧教条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独立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完备的专业学术性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通识型人才只能算作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1)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内容,一直主要以考点、考试得分点为标准的教学大纲内容为主,除此之外的内容很少涉猎。(2)日常生活,各种事务是父母、老师全程包办为主,重复着学校与家的二点一线的简单生活环境。(3)课外兴趣娱乐活动较少,主要是以各种考证、考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应试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少年时代一直延续到高考。所以当学生的生理年龄达到成年人标准时,心智理念、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方法等,却还停留在少年时代,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处理各种事情正确观念,对处理事情问题等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

2.考核机制单一古板

教学理念的固执与考核方式的单一,二者相互制约影响。现阶段创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以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为主,由没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给学生分析解读其他人的成功案例。考核采用几周一篇学习心得,期末以某一主题编写一套创新创业企划书的文稿进行成绩的评定。

(二)社会对接阻碍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发展

1.社会需求矛盾脱节

在“双创”背景下,国家及其全社会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2014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这种全国形势大环境下,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建立了各种类各级别的创新资源平台,营造了全民上下共同的创新氛围。但这种创新是需要切实可行的创新类实践,不能完全只依靠思想上的天马行空。而现实操作时,经常造成创新思维丰满、创新操作骨感的不匹配现象。

2.实践操作薄弱敷衍

无论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还是创新项目创业,只有真正在均衡满足社会、市场、行业三者要求下,大学生努力实现个人创新能力,才能与方方面面的需求相适配,否则可能无法坚持下去。在真正的创新转化中,思想理念是前提条件,但行之有效的执行力是能否顺利发展壮大的根本。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多数同学只知道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但至于出台了哪些具体的创新创业政策,给予了大学生与其他人不同的优惠和帮助,往往大多数大学生是不知道的,没有真正传达到校园。只有当有创新意愿,并且着手创新创业准备的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多方打听了解相关信息。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多学科新锐教学激发创新兴趣

1.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创新维度

创新能力是包含着意识、思维、技能、方式等多层含义。丰富的现代科学信息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操作等方面提供科学创新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实践、实验模拟。在实践中得出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数据记录,所以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科研拥有便利的物质条件[5]。

(1)利用科学信息技术,补充综合素质见识广度。在信息高速膨胀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前沿的各类科学知识前沿研究动态。创新案例的分析也都是具有经验丰富,或者就是亲身经历的导师来讲解。网络互动育提供经验储备,又能提供成功案例的交流、共享的经验。(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深度。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学生在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归纳、分析判断后,从实践数据中得到有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想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实践来进行验证,最终得到升华后新产生的事物。这是创新工作深入的一般性发展流程。

2.利用虚拟情境平台,提高实践模拟能力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课程为学生搭建虚拟真实场景平台,将课中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下生活中,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产生不同的自我个性化学习方式。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操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设真实的实践情境。在网络平台中,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根据学科的不同加深部分专业知识的深度。运用信息技术下虚拟仿真的功能,通过大数据、多媒介载体、计算机图形、人工智能互动等进行人机交互式体验学习。

(二)多方位评价体系扶持奖励创新

高等学校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1.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类相关创新竞赛

利用各门类各级学科竞赛为依托,如参加国家级、省级智能类各种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建筑系2018级学生李梓竹、刘闯、张静雯、康楠、魏高顺等同学跨学科组建智能创新“筑梦”兴趣小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服务平台的理念,结合城乡规划信息技术、建筑设计、计算机技术等跨专业组合,为城市中独居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数据监控的创新设计。由此获得了黑龙江省首届人工智能大赛中智能家居环境设计赛项的大学组一等奖。通过各种级别竞赛锻炼洗礼,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同时促使校际合作与竞争,利用参赛过程的师生学习与借鉴的经验成长,利用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使学生实践能力技能有所提高[6]。

2.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效的基本途径

校企合作是把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的能力构架中,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形成由学校、企业共同研讨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传统理论教学,建立以学校理论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相组合的二相性人才方案[6]。首先完善校内各类实训室建设,科学合理运作校内实践基地;整合校外合作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平台中,进行职业演练。学生的实践教学与未来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更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根据国家政策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重视,毕业设计同一线设计院合作,对黑龙江省兰西县历史文化名村——临江镇女儿城村庄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学生在设计院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带队下,进行现场调研、规划设计、汇报文件等一系列实际工作程序。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大胆创新的利用数字成像、数据统计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场景复原等人机交互设计。学生在实际工作项目中,在团结协作、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等人文精神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提升,方便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角色的转变,快速融入职场工作环境。学校与业合作,选择企业需要创新改革的实际项目,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创新实验实施,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的创新难题,又帮助了学生和企业的交流考察,使得学生向企业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帮助企业甄别人才能力。

四、抓住机遇、科技创新、促进发展、共筑五年宏伟蓝图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被列为未来五年十二项重要领域工作的首位,以“专章”进行部署。抓创新就是抓国家发展,谋创新就是谋祖国未来。坚持创新作为驱动,要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健全各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科研人才在事务性的工作上“松绑”,让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真正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对学生创新方向进行指引。加强学生内在动力因素,丰富外部环境因素。在教学制度、课程改革、教师经验、社会需求等方面,在创新整体结构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创新、勇于实践的创新能力,构筑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平台。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教学学生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