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构建
2021-11-27李志伟
李志伟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多方位的过程,需要综合学校现有资源、市场发展动向等因素来进行培养,但是由于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健全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在就业配置支持上也缺乏其他条件等支持,所以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缺失,产生了就业难题。鉴于此展开对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构建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一、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构建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首先,如果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而且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综合当前社会现状,构建就业能力管理机制对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当前高校学生实践经验少,大都停留在理论知识阶段,对就业市场的理解存在认知偏差,所以出现了眼高手低、不务实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构建学生就业管理机制,对学生存在的不良心态进行调整和管理,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就业。再者当前社会岗位需求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人才需求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适合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对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机制,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学生终身成长,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1]。
二、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就业管理机制中对适应市场策略考虑欠缺
高校教育日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受教育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很多高校出现了招生热潮,没有从学校自身情况、市场人才需求发展情况来制定科学的招生计划,一味盲目性地扩大生源,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和市场人才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学生产生了就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在动态发展的情况下,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专业类型等人才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阶段性的变化,高校能够根据阶段性的变化来进行人才培养,设置适合人才市场发展的专业,培养符合人才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但是高校扩大招生,在就业管理机制中重视招生、轻视就业,没有根据市场变化来设置相匹配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也没有和市场相匹配的教育机制,出现了教材落后、实践性课程较少的现象,导致和当前人才需求标准存在偏差,所以产生了就业困难的问题[2]。第二,高校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行政性指导,是片面化的指导,无法根据当前市场形成变化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导致很多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信息和市场人才需求存在偏差,导致无法顺利地就业。
(二)高校学生就业配置管理存在问题
就业配置管理制度是保障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需要学校、社会等多方进行协调配合,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但是在具体的就业环境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学生就业无法保障,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没有完善的学生就业管理机制,从专业数量、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看,都没有形成本校的特色,和其他高校的专业雷同度较高,所以导致学生毕业后竞争压力大,无法具备特有的竞争优势,此外从高校学生就业管理中的就业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来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指导管理依托,导致高校学生就业配置不完善,无法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大学生就业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比如城市落户、跨地区就业等,而这些就业机制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高校学生就业管理人员组织管理欠缺
高校学生就业管理机制的构建需要专业的人才依托,一方面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察觉市场动态变化风向,正确地瞄准市场人才需求方向,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就业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能够担任起指导学生就业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就业等全方位的指导,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但是从高校目前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情况来看,就业管理人员准入门槛较低,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职业导师资格证,而且由于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任务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所以人员配备较少,挑选的是一些毕业年限较短的人员担任,这些就业指导员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考量,也没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加之就业心理知识匮乏,所以很难形成全面、针对性的指导[3]。
(四)高校学生就业管理中缺少企业、学校、政府、学生等多方的就业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人才出现了供需失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学生顺利的就业,凸显学生的就业优势,仅仅依靠学校、学生来完成是很难的事情。对于学校而言,具有资源整合的优势,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来为学生就业创建品牌,形成品牌化的影响效应,一些有专业特色、高等知名学府可以通过学校的影响力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塑造影响力除了从学校本身出发,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新教育,竞争力教育,打造市场稀缺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教育,构建电子信息管理机制,以此做到和社会、企业、政府等互通有无,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和丰富的就业渠道,为保障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就业管理中并未进行教育资源优势整合,也没有打造学校优势亮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养,因此很难在就业市场上形成良好的竞争优势,导致学生就业问题凸显。
三、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构建创新策略分析
(一)构建高效就业市场声誉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学生就业管理机制中缺乏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动态变化不匹配的现象,鉴于此学校方面应构建科学的市场人才需求培训机制,根据社会发展动向,企业人才需求来创建特色化专业,并构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并利用社会媒体、政府、学术等公共组织来打造学校知名度,以此形成特色化的学生就业管理市场声誉机制,为学生顺利地就业提供保障支持。在构建良性的学生就业管理机制的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也应不断地升级,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的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保障学生顺利地就业。
(二)构建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完善就业配置管理问题
当前就业环境复杂,因此应根据市场变化动向来构建健全的就业配置管理机制,首先从学校方面应对就业环境进行整体考量,根据学校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来构建适合市场人才发展需求的学生管理机制,比如创建多元化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其次构建校企合作体系,使学生的就业利益得到保障,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所以很难在就业中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容易陷入很多就业误区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题的问题,另一方面为避免学生利益受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入社会、积累经验的平台[4]。此外就业配置问题仅仅依靠学校力量是完全不够的,政府、社会以及相关部门要形成就业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保证学生顺利地进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优化高校学生就业组织管理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高校就业组织管理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就业,因此就业组织管理机制应具备专业性,首先就业指导人员应是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从就业专业、就业心理、市场人才需求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次当前高校学生内心浮躁,缺乏和就业市场、社会发展需求的接轨,所以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高校管理机制应重视学生心态的调整,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四)构建企业、学校、政府、学生等多方一体的就业服务管理机制
当前就业形势复杂,学生在就业中面对的不可抗因素较多,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应借助多方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形成就业合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和支持。鉴于此高校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化就业渠道,对学校的专业、学生数量、特色等情况建立信息化就业管理机制,使学校的就业信息能够得到共享,为形成就业合力创建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学生就业管理还要注重和多方部门进行线下沟通,借助政策、企业支持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就业管理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全方位就业服务机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全方位的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四、结语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机制需要面对的主要现实问题,当前高校就业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出现了对就业市场考虑欠缺、高校就业管理机制配置不完善、就业管理人员组织管理欠缺、多方位就业配置缺乏等问题,鉴于此应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就业配置,塑造市场声誉机制,以此来完善学生就业组织管理,构建多方位的服务管理机制,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