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思路
——以“养成教育”为例

2021-11-27

山西青年 2021年20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民办高校应用型

孙 强 陈 娜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民办本科院校虽极大改变了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但多年以来却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走公立院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培养社会急需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从这个问题引出来的,民办性质的高等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现代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当前我国伴随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多重类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尤其是对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渴求十分强烈,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上都要面向社会实际生产和生活。

(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具备“应用型”专攻特质

当前社会,在绝大多数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作为大批量应用型人才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仍是中流砥柱,是社会建设最广泛的力量。从民办高校生源自身特点来说,他们入学的分数较公立院校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专业基础薄弱,自律性不足,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同时他们也更加务实,能吃苦,渴望将实用性知识运用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强,抗压能力较强。

2.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社会所求,时代所需

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形态的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国家将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对于民办高校来讲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国民办高校普遍较为年轻,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很多尚处在办学方向的摸索阶段,这一时代趋势无疑可以让正在成长壮大中的民办高等教育力量有的放矢,“冲锋陷阵”。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过程效果堪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大,各高校人才培养虽然由传统型向应用型与创新型转变,但培养出的人才创新意识不强、管理思维欠缺、心理素质偏差等问题暴露明显。各高校对创新人才能力发挥重视程度不够,平台搭建不够完备,严重束缚了人才发展的思想与眼界,妨碍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实现。

2.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呈现供需失衡局面

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未在第二课堂“大展拳脚”甚至全面铺开,很多学校合作教育的深度不够、渠道没有铺开,与社会实际联系很少,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缓就业”“慢就业”乃至“不就业”。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1.“通才”与“专才”之辩

“通才”与“专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前沿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实用性科学技术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因为实用性较弱而被很多高校忽视。在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普遍重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办学的“服务”与“适应”,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在涵养与优秀品质如何培养重视不够。高校究竟是侧重培养“通才”的“专”还是侧重培养“专才”的“通”一直是不过时的热议话题。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主体产生一种觉醒,这种“觉醒”在于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成为一个西方谚语所谓的“会思想的芦苇”。

2.具备知、情、意、行的综合素质人才

人的思想道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和意是将知转化为行的催化剂。具备知情意行的复合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通过内外兼修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综合素养是社会发展中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养成教育的内在联系

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全面性,人的全面素质提升关注人的品行修养,注重人本身的生成过程,这就是一个社会人成为其自身的养成过程,亦即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就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言,最重要的是从人的素质的发生源头出发,赋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养成教育的丰富内涵。最终目标都是致力于树立青年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反思性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行,在主体意识和思维的内驱下,成为内外兼修、德行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即具备知情意行的综合核心素质人才。[1]

三、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概念

当前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七种不同的释义:一是养成习惯,二是基本同于教育自身,三是德育,四是思政教育,五是自我教育,六是价值启蒙,七是生态教育。[2]实际上,关于“养成教育”这个概念并没有权威的定义,它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应运而生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是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是社会人成为其自身的养成过程。

(二)养成教育的结构体系

1.认知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同学们对科学文化体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大学生成长要求等方面的认知,具备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清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事物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念。

2.情感体验。以养成教育载体为平台,以活动为形式,让同学们在载体和活动中体验养成教育内涵和精髓,在活动中产生感动,在感动中洗涤心灵,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成为自己命运的掌握者和受益者。

3.意志磨炼。在养成教育中,每位同学都选择若干个习惯,负责人要引导同学们选定项目后坚持实践,不轻易放弃,在此过程中培养意志和毅力。意志磨炼与情感体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培养较高的意志和毅力。

4.行为养成。在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的内在驱动下,通过磨炼意志品质,实现下意识的自觉历练与实践,形成反复记忆,长期记忆后,每天都会自觉完成认定项目,在点滴中养成多种好习惯。

(三)养成教育的原则

1.尊重选择的原则。养成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学校、老师尊重学生的习惯选择,养成教育小组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选择,违背主观意愿选择的养成教育并不能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改变,教育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

2.契约的原则。“契约精神”是西方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养成教育在自由、自主选择习惯的基础上,以平等守信的方式积极有效进行各项习惯的认领和实践,遵守养成教育各项好习惯的养成规律,从而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3.长期坚持的原则。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培养一项好习惯不仅需要十足的韧性,还需要反复刺激加以巩固和提升。要具备综合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各项潜质,就需要在习惯形成过程中长期坚持,不能松懈。

4.团队作用的原则。养成教育是培养个人成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在团队和集体中得以实现的。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有着巨大效应,个体只有在集体熏染的陶铸和团队榜样的无形引领之下,自我教育的效应才能显现为社会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养成教育的项目体系

养成教育的项目体系是指养成教育落实的具体措施。在22项好习惯中重点选择N(N≥3)个好习惯为项目,其余兼顾,实现重点与保底兼备。我们将养成教育划分为三大类:品德修养、性格气质和学业素养三方面,每一方面都设置若干习惯,例如品德修养的好习惯有诚信、感恩、助人为乐、尊重、自省、见贤思齐、文明和节俭;性格气质的好习惯有优化性格、乐观阳光、挫而不倒、调整心态自律和负责;学业素质的好习惯有勤奋、思考、表达、做事认真、自主学习、读书、记日记、体育锻炼。

(五)养成教育的实践清单

养成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设定各个习惯养成项目具体的释义,对每项习惯要在哪些方面哪些角度着手给予明确,同时列出各个项目的实践清单,使学生行有所遵,做有所循。鉴于养成教育的22项好习惯中,每一项都有十分明确的释义和实践清单,在这里单以诚信好习惯为例。

诚信习惯的释义: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无欺,讲求信用,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习惯的实践清单:

1.讲求信用,承诺的事一定兑现;与人交往中以诚相待,没有欺诈。

2.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文过饰非,勇于认识不足,肯于纠正错误。

3.诚信做作业,诚信考试。

4.集体活动按时到场,与人相约按时到位。

5.诚信就业;诚信还贷款。

6.以诚信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诚信的态度影响别人,坚持诚信做人。

(六)养成教育的总体要求

1.提高认识

学校要求全校学生充分认识养成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把参加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成人、做人、立德树人的好机会、好抓手,积极主动、诚心诚意地参加到养成教育中来。

2.制订计划

将养成教育不断细化和实化,每个同学都要制订自己的养成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在第一阶段,由学校指导,老师或辅导员牵头引领,在第二阶段,成立各养成教育学生组织,对照实践清单,设计各项活动,老师或辅导员全程监督和指挥,学校验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养成教育。

3.自觉践行

养成教育的成效一是要靠自觉,即保持自己内在的觉悟和动力。自身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自己。二是靠实践,实践就是要真正地做起来,亲身养成的习惯才会令自己受益始终。

4.自我监控

每个学生要在养成过程中进行详细记录和成长评价,有月小结、学期总结与年度总结,自省、自查、自律。善于反思和思考,以便及时改进,完善自我。

四、结语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精神长相。养成教育培养的人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思维与社会导向的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需要的人。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导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将更加清晰,模式更加成熟,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民办高校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