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情感分析
2021-11-27关涛
关 涛
山西民歌艺术风格特征就是地域性和人文性的巧妙相容,人文性的表现艺术手法与规整发音的张力倍受到民族声乐歌者和地域歌曲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喜爱。近年来很多优秀的山西民歌作品成为专业院校中声乐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料,《走西口》就是这样一首非常适合演唱学习且具有很强的民族音乐艺术性的作品,下文将对作品做以深入解读。
一、《走西口》的历史背景
山西民歌《走西口》是由当时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成的,主要反应的是他们的生活情景和表现他们真实愿望的民间音乐,这首歌曲即兴性较强,主要的传承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即便是同一个人演唱,也可能会因为时间、地点、情绪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因此,很难统一成一种标准的谱子。歌曲《走西口》这首山西民歌的发源地是河曲、左权,民歌音域宽广,歌曲旋律流畅富于抒情,歌词的情感真挚、朴实,作品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凉,但又充满希望的哥特式悲伤之美。《走西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了全国的人民大众,从上世纪50 年代起作品开始被许多老艺术家重新进行了二度创作,后整理排版收纳于众多声乐艺术歌曲教材之中,并开始以更加完善,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来作为时代产物,以一种歌唱艺术的形式来被众多声乐道路上的追随者所运用接收。
山西河曲,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上民歌文化的一个标志,河曲民歌不仅沾染了山西民歌高亢辽远的曲风,同样也保持着曲调凄美的地区音乐特点,是山西众多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讲述这样的故事:一对新婚夫妇由于生活所迫,丈夫不得不到口外谋生时妻子和丈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故事。作品《走西口》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具一格的河曲民歌地域特色,歌词中处处表现着情人间不想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含蓄相思情感。歌词用写实的手法,朴素的语言更凸显出故事的浪漫性与真实性,同时也显现浪漫的故事色彩与山西民歌的情调。“走西口精神”的发展与传承,我们可以根据当年“为何走西口,如何走西口”来深入分析。从山西、陕西到达“西口”地区,要穿沟翻山,交通条件及其复杂艰苦,人民大都是用双脚“走”西口。由于当时土地贫瘠人口众多,而且人地矛盾频繁等众多原因促使很多的山西陕西人民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西口”谋生。
走西口精神传承至今,则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中的坚韧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还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之中,可以从歌词所勾勒的画面看出,太春玉莲与自己新婚爱人惜别,仅可以共享同一片蓝天,共度同样的时光,却只能够是灵魂上的相拥,思恋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望向远方的明月,让月光捎去思念,路途中陪伴的只能是潺潺小溪,黄土高原沟壑遍地的山岭,用文字勾勒的画面,所表现得是炽热的情感,言语不足以表达的相思,加上凄美荒凉的歌声,使得作品的情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给听者一种有力的听觉冲击和内心的情感冲击。
情感上的精神支柱的缺失,内心思恋爱人的寂寞无法释放及无人可以诉说的思念与情感压抑到处都表现着相爱不能相见的无奈和无能为力,同样运用鲜明的对比:优美的旋律与空间之远。在歌曲的副歌部分和歌曲的结尾部分表达的歌词也可以让听众明白,通过思念歌声的传达后,情感得到了释然,心里的那份思绪也得到了宽慰。“玉莲我一十八岁整,刚和太春配成婚,好比是蜜蜂见了一朵花”在这里用花来表现的主人公的美好,以上歌词在字面上,结合了古诗词的归韵手法,运用了叙述为主体的写实手法,并与实际演唱结合明了而又确切地体现出了声乐语言的特色与声乐表演的魅力。
这首作品中的歌词词意便于理解、旋律较为简单,与其他作品中的歌词相对而言更便于理解其故事背景,品味其表达的情感,更值得回味与理解的地方是音乐旋律的抒情含蓄之美,歌曲乐段结合歌词的对仗,以及乐段旋律在歌词中所配合出来的现实主义的歌曲艺术创作风格,歌曲《走西口》高度不只是停留在其作品的属性,就是其歌词旋律,而且还在音乐节奏与复调、音乐结构等方面也是达到了很高的契合度在音乐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
二、歌曲内容的分析与细节的刻画处理
《走西口》的歌词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遐想,仿佛让我们置身歌中,简约的言语描绘出丰盈的画面,很巧妙的将依依不舍和相思体现出来,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勾画出分别后生活中的炎凉百态,其中满含的剧情也给予听众无限的联想。作品完整的故事性表达的情感,也为之后的演绎做出了足够多的铺垫。记录了山陕地区走西口迁徙活动的同时,也表达了向往爱情渴望幸福是多么单纯而美好愿望。
歌曲《走西口》的音乐结构,在抒情的基础上整体上透露着积极的情感视角,作者也用委婉的音乐语言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细致的描绘出作品的形象与思想内涵。
歌曲《走西口》主要构成是由仅仅五个简单乐句和精炼的音乐素材,整首歌曲风格完全是东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体现,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音乐特点。整首作品运用了羽调式的创作基调其中角音和羽音相互变换。因为作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所以作品使用创作手法是小调,从主旋律和和弦走向的配合中可以体现,首尾呼应的小调主音以及主副三和弦的交替行进也是作品的别具风格所在。歌曲《走西口》旋律形式主要以稳定级进为主进行,个别之处以灵巧含蓄的唱腔出现,使得声乐表演者从平缓抒情的唱歌状态逐步推向作品的副歌部分。钢琴伴奏织体的小调色彩浓郁而突出,主要运用6-1-3,2-4-6 和3-5-7 来交替行进。伴奏音乐沉稳恬淡,与声乐部分相互辉映。对于歌曲《走西口》想要更高层级的二度创作和理解,其要求是演唱者对河曲民歌更多元化的了解,对地域文化和人文背景更深入的了解,了解这首歌是伴随者人口迁徙和外出谋生为灵感所创作的,后期还需要演唱者对演唱技巧的揣摩与解读。伴随着的还有对演唱部分曲谱的认真斟酌,最后再加以自己的理解以及所学习到的知识把整首歌曲完美的表现给观众。
例如作品伊始:“家住在太原”,从其中的“原”字就能品鉴出歌唱者的气息掌控能力,此乐句在歌唱时注意字正腔圆,还需注意力度,最重要的是情绪,是歌曲的开头,是诉说故事的开始,作为一个诉说者,歌唱时语气中要透露着几分感伤与惆怅。具体的演唱技巧应用涉及到呼吸、咬字吐字、共鸣、音色控制等几个方面:气息在民族声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气息在歌曲中拿捏到位,作品演绎则掌控度很高,优秀的气息流动对于演绎作品的音色和完成度也是特别有帮助的,所以山西民歌作品《走西口》就必须要求歌者对气息和作品掌控力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节奏平缓的乐句是对气息问题和处理作品技术的强大考量。对于中国作品来讲重要的是字正腔圆,熟悉的掌握十三辙的发音,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更有感染力,才能更好的讲好歌曲中的故事。特别是这首作品《走西口》曲谱有众多地方需要娴熟的文字归韵处理,只有咬字轻盈归韵合理,作品才能更加具有感染力。音色上下统一,声音强弱分明正确掌握关闭共鸣技术也是新时代民族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歌者在演绎时,需要同时运用头腔胸腔的共鸣腔体,使传送出的声音结实而集中,使得声音在作品的首尾连成一条线,用具有共鸣的腔体来演唱作品。作品的表现过程中,使听众印象深刻,分辨度高的因素是歌者的音色,它也是呈现歌者特点的标识,演唱者的音色明亮清爽,会让听众心旷神怡,大饱耳福。轻盈通透的音色有利于呈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演唱者来讲,尊重个人嗓音的自然条件,加之科学的训练方法,还有认真的二度创作,就能体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歌者的个人特点,所以好的音色加之作品情感处理,山西民歌《走西口》的画面感将会淋漓精致的展现出来。
我们从作品的线条上看,曲谱的上下起伏较大,上行旋律下行旋律相互交错,这不仅考验了歌唱者对演唱技术的熟练掌握,还有旋律交错,细节技巧的强弱控制,更高标准的刻画作品主角情绪波动起伏的人物形象。
《走西口》的演唱情感分析与处理问题,首先来看作品的艺术性与综合呈现,除了技术技巧层面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情感处理。《走西口》歌词表达情感的彰显力和音乐张力较大,这就要求演绎者应当迅速转换角色在歌唱的状态中拿捏,在进入角色后应当在实际演唱中把握人物的情感角度,太春玉莲分别在即,利用旁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的情绪表达直接将人物内心世界所呈现,表现在演唱过程中,流露出真挚的感情,使作品真实感人。整曲玉莲的内心在对白,在演唱语气中呈现的应更加鲜明,在我看来,不管是歌唱还是表演,最终的目的都是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去给予观众美妙的视听体验,去感染以及感动观众。在作品中处理好强弱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的情感,必要的时候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更完整的表达作品,尽力把作品的真挚感情通过具体的旋律和乐句传递给观众。《走西口》所传递的歌词与意境是思念与诉说,所以演唱者要对这些层面的内容做足充分的功课和准备。
《走西口》的情感表达与作品旋律应充分结合在一起,作品旋律特点鲜明而突出,创作个性化是歌曲创作的重要价值凸显点。作品的声乐演唱与伴奏行进的音阶部分,单看声乐旋律线条结构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进行,且整体由上而下进行。伴奏部分的音乐分析可见,音高呈现出的和分解和弦,同时频繁使用了级进与跳进音型,随后即以音阶级进为主要构成。曲谱中羽调式的主和弦分解形式进行跳进,随后呈现出上下交错行进的音阶行进形式。作者在伴奏部分虽有旋律体现,但用了分解和弦的手法和音阶级进的铺垫,营造出新婚刚过太春就要走西口远行,抒情的气氛浓重,把歌曲的情感表达做好预设和铺垫,并对后期作品的演绎做准备。
三、不同演唱者对于“走西口”的情感处理
不同歌唱家所演绎的《走西口》版本也有所不同。例如:冯志莲的演绎处理人物塑造的规范端庄,太春玉莲的思念尽显,令人听来回味无穷。刘文涛的版本则显得相对空谷回转飘渺悠扬,歌曲很多乐句快速灵巧的处理,使整个歌曲以激进、爆发的歌唱状态推向作品高潮的色彩,呈现出哥哥妹妹的细腻情感。再有单秀荣的版本,则显得俏皮轻松,让人感到思念的弦外之音,是两位新人在面对分别时的不舍与无奈,单秀荣的演唱极其注意吐字的力度,每个字都用舒展有力并清晰而又准确的连贯发出,使演唱者运用饱满的歌唱情绪来完美的表现这首歌曲。
不同版本的演绎都需要我们去琢磨采纳,最重要的一点是注重歌曲处理时的拖腔、润腔、滑音、方言等方面的使用处理,另外专注伴奏特有音乐的风格,在诠释作品时要结合伴奏音乐的形式。伴奏音乐中大多采用的是柱式和弦,功能为属七和弦。声乐演唱则运用了的跳进音程,音乐结构表达有一定难度,在音乐的审美范畴内,它是声乐气息技巧难度的体现,还是民族音乐特有用意的创作目的和安排。通过此般音乐设置和写作,歌声和配器二者结合、相填补、相辅相成,真实诠释了大春玉莲的二人想念之情。歌曲演唱中,应当揣摩语言中映射出的真是感情,最终是走西口将新结夫妻分别的故事叙述的抒情意境展现出来,让作品的主题形象突显出来。
结 语
歌曲《走西口》不仅是山西民歌中的经典作品,还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更是声乐教材曲目中的经典作品,很多歌者在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演唱的民歌作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捉襟见肘的用爱人分别的情景记录了走西口历史的社会性。作品的情感把握和处理是演唱作品的核心,无论是作品的拖腔、润腔、滑音、方言等技术技巧,还是节奏音准发音吐字,除了这技术技巧层面外,作品整体的情感把握与处理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对作品做出以上不成熟的总结,讲述了作品的具体处理与演唱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与方法。最后以上内容包含了自身实地采风和自身演唱的经历和见解,希望能够为这首作品的学习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以便帮助声乐爱好者或是同行更好的把握和演唱《走西口》这首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