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与主题揭示
2021-11-27孟庆安
孟庆安
(中共北安市委党校,黑龙江 北安 164000)
钱钟书先生所创作的《围城》是一本洞悉了理性人生、具备较高文学价值的长篇小说,这部书围绕审美价值完成了多元化的价值系统构建,对多种不同的世态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各种社会现象展开了深度剖析。书中的文化反省极其深刻,且深入地揭示了人性。《围城》的精彩之处在于其运用了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精妙深刻的讽刺手法,实现了主题内涵的深化与揭示。
一、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描绘众生象、剖析社会现实
《围城》一书中运用大量幽默语言,采用嘲讽的方式对人性的丑露进行揭示,对社会的落后进行批判。钱钟书也独到的见解、立足独特的视角对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进行揭示,从而帮助人员了解彼时的社会现实,把握当时的世态境况。这些讽刺性的语言极其尖锐,但同时语言也十分幽默丰富,且可通过讽刺性的语言实现对人物形象、品性以及文字的精准描绘,既饱含真情,同时细节刻画也相当到位。
(一)以讽刺刻画人物形象
1.外在形象刻画
《围城》中关于主人公方鸿渐的描述,以其辗转于土木工程、社会学、哲学几个系科,最后因选修了相对简单的文学系方能毕业,嘲讽了其不具学习才华。又通过四年在欧洲三个不同国家换了多个大学暗讽其不学无术,以敦煌卷子、《永乐大典》、太平天国文献以及藏文、梵文嘲讽其未找对学习方向,并以其兴趣广泛、生活懒散刻画了一个学习不刻苦、生活无方向、生活态度消极的公子哥,只用简短的语句便使之形象生动地跃然于纸上。
2.思想刻画
描述主人公方鸿渐在父亲与妻子父亲劝解下同意购买假文凭一段时,将文凭喻为夏娃下身遮羞的树叶,用《理想国》中医生对病人的哄骗、士兵对敌人的欺骗,及孔子假借生病哄骗儒悲的行为对自己购买假文凭的欺骗行为进行开解,将购买假文凭当作满足父亲与丈人心愿的方式,授之以孝顺长辈之名。此种讽刺手法的应用,充分体现出了方鸿渐自欺欺人的思想。那一张轻薄的纸张,仿佛能将人见识的浅薄、思想的愚笨完全掩盖,将文凭喻为人的精神包袱。再与当今时代假文凭泛滥的情况进行印证,更能体会出当前钱钟书的讽刺之语是何等精辟。
(二)以讽刺展现人物品性及思想
1.品行的揭示
小说中的女博士苏文纨是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学者,在对其描述时运用了“孤芳自赏、落落难合”对其神情进行描述,以未嫁少女及宴席上无人敷衍宾客的神情展示了其孤傲自大的一面。同时,还以她在听到一向看不起的孙太太对其说出恭维话后,违心地说出她喜爱小孩子之语来揭示其虚伪的一面。通过苏文纨向方鸿渐表白遭拒后使出计策迫使方鸿渐与情人唐晓芙分手,及因当面奚落方鸿渐妻子而使双方吵架来展示其心胸之狭隘、人品之低劣,还通过描写其与曹元朗成姻后,往返于香港及重庆两地,为赚钱而倒运私货,来揭示其清高外表下掩藏的庸俗品性。
2.封建思想的揭示
钱钟书在描述方老先生以“丑儿”作为孙子小名时,还采用了引经据典的写作手法,以取贱名是为“长育”为理由,借司马相如小名为犬子、桓熙小名为石头、慕容农小名为恶奴等实例佐证取贱名的好处,将其孙儿与这些名人的名字相类比,从而展示此名字的体面性。运用这种嘲讽式的描述方法,对方老先生过于迂腐的思想以及陈旧的观念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三)以讽刺批判与揭露文字
1.假学者形象的讽刺
《围城》中除了利用讽刺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及品性思想之外,还以此手法进行人物文字的批判。如描述方鸿渐随众人来到三闾大学时,对高松年校长的语言描述,特意强调其是“老科学家”,这一老字的运用突显了其在科学家之中的难得,彰显了其地位,但实则是通过此文字对高松年胸无点墨却居于高位的高高在上的学者形象的讽刺。
2.无真情文人的批判
在描写汪处厚时,着重强调了其本质上是文人的形象,以其热衷于死人,乐于为死去之人题写哀悼文章讽刺其无情。以棺材店及殡仪馆虽接死人生意,但维持时间较短,而文人则可在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内为故去之人做悼亡诗讽刺文人的无情。汪处厚之妻新丧,为其做悼亡诗时,以其未续弦、未生子,而无法以“眼前新妇新儿女,已是人生第二回”诗句作为悼亡诗而倍感遗憾来讽喻其对亡妻的虚情假意、毫无真情。
(四)以故事还原社会现实
三闾大学中各个故事的徐徐展现,是对社会现实情况的真实揭示,同时这所国立大学之中存在各种黑幕,让人闻之心生感叹,不仅学校环境十分恶劣,教师质量差强人意,并且在学校中教书育人的教师或校长们,也是假学者或伪君子,这些头上顶着教授、博士等头衔的专家学者们,被誉为导师的教书匠们,在学校中为了地位、声誉、利益相互排挤、相互倾轧,展露了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用其极,其内心之肮脏、行为之可恶,且这些已成为留在这所学校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以赵辛楣及方鸿渐的离去,暗指他们还未达到卑劣的境地,因尚不能与之同流合污来彰显其某方面技能的“欠缺”。这些描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并且讽刺内容及展现效果已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二、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揭示——深化围城内涵、提示人生困境
(一)以叙述引导读者了解主题意识
讽刺常以不被认同、应当被抛弃的事物或是丑陋的面貌或行为作为对象,因而讽刺文学要有明确的主体,方能展现出叙述的效用。《围城》所选取的叙述视角,现了作者与叙述者的统一,充分展现出了作家的作用,阅读小说之人,可感受到作者化身各处,并且无有其不了解之事。小说运用了叙述性描写写作手法,但在叙述的同时,也持续进行多次评价与讽刺。这与讽刺文学的特征高度契合,不仅能够使故事内容更具喜剧特性,也可通过讽刺性的语言运用,更加深入地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刻画与描述,从而将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展现出来,可实现心理讽刺的进一步升华。作者钱钟书立足全知的视角进行小说编创,其所运用的叙述语言十分尖锐,具有高敏锐性,同时,所运用的语句讽刺意味浓厚。通过如此叙述视角的逐步引领,读者可跟随作者视角逐渐领会小说的主题意识。
1.以烤山薯引申观点
小说中在描述方鸿渐与众人共同向三闾大学进发的过程中,曾闻到烤山薯的香气,“用喝水似的吸着”描述其用鼻子嗅闻烤山薯香气时的状态,以“肠胃加紧地抽”展示其肚子空空的饥饿之感。并将烤山薯喻为男女私情,认为偷不着更佳、闻味道胜过于品滋味,通过闻味就好、“吃到嘴也不过尔尔”来描述烤山薯得不到也没什么大小了。真正吃到嘴,烤山薯可能没有闻起来那么香甜诱人,也并非珍馐美味,也不是非吃不可。此处以烤山薯的不过尔尔来揭示作者认为其他事物得之后与实际可能存在落差的看法。
2.以男女私情联想揭示渴望逃出婚烟围城的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烤山薯逐渐过渡到男女私情的联想方面,基于人类共通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思想的揭示,通过烤山薯的香味远胜于其实际滋味,逐步联想到男女私情方面“偷着不如偷不着”这一思想,此种构思方式令人出其不意,拍案叫绝。同时,也与《围城》一书的主题意识——婚姻是座有人争着抢着进来,有人却又希望能够逃离的思想暗合。众多青年男女期望能够走进婚姻殿堂,而走进婚姻之后,便如进了围城,未能达到预期,会萌生出“不过尔尔”的思想,甚至会有部分人期望能够摆脱婚姻,逃离围城,展开全新的生活画卷。
(二)借人物之口深刻阐述主题内涵
《围城》之中,运用人物之口进行了主题思想的阐述,此种方法使主题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如描述慎明与苏小姐对话时,借慎明之口,通过其与Bertie就结婚离婚一事的谈话引出了婚姻为金漆鸟笼,笼外鸟想进、笼中鸟想逃的思想,以鸟笼喻为婚姻,以逃离暗指离婚。又借苏小姐之口,借法国古语,阐述了婚姻是座城堡,城外人想进、城里人想逃的事实。无论是鸟笼、还是围城,均与小说《围城》题目相合,与主旨相一致,并通过进与逃阐述了作者对于婚姻的看法。
1.借小人物之口、以主人公经历揭示围城之困
在苏小姐的“围城”之说提出前,方鸿渐并没有围城这一概念,但自此之后,其在遇到各种事物之时,却往往会出现关于围城的感慨。这说明,作者钱钟书的文章构思便是借苏文纨之口将“围城”的寓意指出,从而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平生经历,对其所处围城中的困境进行一一揭示。处于围城之中的方鸿渐,遭遇了旅途中的困顿,感受到了人世的险恶,历经磋磨也未成就一番事业,同时还经历了失败的婚姻,证实了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围城。若是文中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结局不同,二者共同迈入婚姻殿堂,在进入围城之后,经历了繁杂琐碎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再以二者婚姻破裂营造一个悲情的结尾,将可使婚姻恰似围城的含义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来,也可对主题内涵得到更深层次的阐释。
2.基于围城的描述展示处于围城下的无奈
小说中的围城,是幻想出来的,是理想型且永恒循环的,这与小说的主旨是相契合的。人人在奋斗之初都有美好的期愿,然而梦想成真、心愿达成之时,会感受到现实与理想并不相同,甚至偏离较远,此种落差的产生会使人产生难过、不满的情绪,因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具备强烈地想要逃离现实的思想。然而人生之路上处处都有“围城”的存在,处于城外之人畅想着城中的种种美好,暇想之下更是想倾其所有而跻身其中,然而城内之人在想法实现后,又怀念城外缤纷的世界、无羁的生活,却要时时承受着城中与之期望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主人公方鸿渐便已体会出围城处于其人生的各个阶段,这是其心理变化以及其人生遭遇的印证,通过阅读文章,可在方鸿渐人生境遇的发展过程中,引导读者逐步感受到立足围城之下时所产生的困顿感与无力感。
3.通过悲喜交融揭示人生悲剧
作为讽刺艺术作品的《围城》成就颇为显著,其中不乏大量幽默趣味性的嘲讽语言,小说是以喜剧之外形描述着一个悲剧的故事,实现了悲与喜的深层次融合。初次阅读《围城》之时人们尚可产生趣味之感,然而细致品读之下,却可体会中其中潜藏的无奈与悲情,可于欢笑声中实现对社会残忍现实的深刻揭示。通过主人公在各个围城之中的经历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丑、贪、虚伪、无奈等人性特征进行了揭示,围城之困的展示更与社会现实与人的生存现实相契合,通过围城的内涵展示,升华了文章主题。
结语:围城是一味蕴含丰富讽刺意味的文学作品,其是讽刺艺术的代表作,通过讽刺手法对文中从物的形象、品性思想以及文字进行了精确刻画,还借小人物之口阐述了主题内涵,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对主题内涵进行了深化,从而表达了作者要逃离围城的主题思想。这部具备讽刺艺术特色的作品能够为社会现实及人性思考给予启迪,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更为深入的思考与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