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维度下六合农民画的民俗文化表征

2021-11-27钱锡仁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画谚语民俗文化

□钱锡仁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六合农民画家以自身经历、农村特有的场景、观念、情感构建了一个文化表征系统,以朴实的绘画语言符号来表述当地民俗文化。根据现代社会学观点,文化是指某一民族、社区、国家或社会集团的生活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文化取决于参与者用大致相似的方法对他们周围所发生的事做出富有意义的解释,并理解世界。思想和感情本身在我们精神生活中就是“表征系统”,而我们的概念、形象和情感就在这系统中,并表征着那些在世上的或“在世外”的事物。六合农民画以其形象的绘画符号语言塑造出不同的形象,表现出本土经验、精神、观念、场景和情感,具有农民自身的文化特质和非遗文化的意义。

一、六合农民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有关非遗定义,权威的说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年10 月17 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二)按上述第(一)项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六合农民画产生并发展于南京市六合县四合乡(行政改革后现归属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位于南京市的北部)。2012 年,六合农民画以四合民间画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6 年入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农民画之所以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来自时间流变、传承人的接力。四合地区是工匠辈出之地,例如江苏省非遗传承人农民画画家张国良,祖辈均为生活于四合地区的能工巧匠。他们从事木工、画工,擅长木工制作,巧于雕花、漆画、灶头画,而这些技艺世代相传至张国良,集祖传木作大成为一体。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农民画发展转型时期,张国良开始农民画的学习与创作,将个人丰富的经历与意识融入创作中,既有四合本地民俗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又有对现代民俗生活的延续发展。

另一方面,六合农民画成为非遗更在于它的活态的、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质与传承性。它有别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文化属性是非遗的非物质性有别于物质遗产的根本点。这种文化属性又以在地民俗文化为代表,因为这种民俗文化在当地社会生态环境下世代相传,获得在地群体认同感和持续感。这些亦成为六合农民画的特质。六合农民画家多为土生土长的四合乡民,亦有少数多年生活于四合地区的居民。他们的双脚浸润与实踩四合民俗文化之泥土,因而,对民俗文化的关怀与表征成为六合农民画家的追求,他们也由此构建了一个民俗文化的表征系统。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民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六合农民画民俗文化的表征系统

斯图尔特·霍尔认为,表征是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表征是某一文化的众成员间意义产生和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的、各种记号的及代表和表述事物的诸形象的使用。六合农民画家以其自身朴质的绘画语言符号,建立表征系统,表述当地文化特征,描述在地民俗文化事象。

民俗,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民间的风俗习惯”,有时也包括民众的生活、生产等情况。

文化作为一个分析性范畴,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使用,同时,其定义和研究视角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涵盖社会生活众多层面的词或概念,文化可以指称文学、艺术、音乐等人类借以表现审美价值和情感生活的诸多领域,也可以指价值观、行为规范、思维模式、社会制度等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一些学者(如雷蒙·威廉斯)把文化视为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观察、诠释和体验人生的观念体系;另一些学者(如吉尔茨)则把文化看成文本。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或可以理解为学者们对民间的风俗习惯所做的学术性的分析。

民俗“始终贯穿着各种象征演示手段、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广泛的民众趣味与情感表达,这些都与艺术审美活动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六合农民画自诞生以来,形象地表征了在地乡民的集体文化意识、生产方式和情感交流。六合农民画始于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回归乡村兴农的本源,21世纪之后寻找突破体系。每个时代的农民画家都力图用朴实绘画的符号语言来诠释当时的一种传统民俗与时代意义,其中的符号语言亦有着不同的语境表述,描绘了当时特定的事件、人、物和场景,有意义地表达了时代的特征,由此构建了生产与生活两大民俗文化叙事与情感交流表征体系。

(一)生产文化的表征

1.生产、生活谚语民俗文化的表征

谚语主要有农事生产谚语和日常生活谚语两大类。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历了多年的生产积累,人们总结出大量的顺口押韵、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来描述气象、动植物的形态表现、变化规律。例如,二十四节气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需要掌握当地的气候才能保证收成,所以农事季节的更迭和气候的变化就被古代劳动人民所重视。在气象谚语中就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从日、月、星观测天气的变化;从霞光、虹、晕观测天气;从云的变化观测天气;从动植物的种种迹象观测天气变化。

气象观云的谚语本身就是指,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根据气象云来决定农事生产与日常生活,而谚语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信息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是历史现实经验的总结。同时,这些谚语也是指气象等自然之物象,简化为各种可以认知的符号,便于人们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加以理解与记忆。南京四合地区就有这样一句气象观云谚语:“八月半,月亮在云彩里拱一拱,黄鳝泥鳅干脱种。”这句谚语指的是,如果在八月十五那天,月亮被云遮住,将发生干旱天气。四合农民画家用农民画记录下这些农事谚语,如张国良的《种植》就是取材于四合当地农事生产与气象节气的相关性,即“要想萝卜大,六月早种下,五月小瓜瓢葫芦吃不了,五月大瓜瓢葫芦不上架”。

乡村生活谚语或采用反映论的方法,或采用模仿的手段,或采用结构主义的手法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综合提炼,形成概念,供人们记忆。四合地区流行这样一些生活方式谚语,“舍不得,衣裳放在箱子里,老鼠啃个洞,看你划算不划算”“鸡子生来就命穷,给它米它捡稻,给它稻子它捡虫”。这些谚语将客观物象、人生哲理、情感综合为表征意义,体现在农民生活行为方式中。历代的农民“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自幼生活在四合的农民画家张国良以《舍得舍不得》《鸡命》诠释出这些谚语的精髓。《舍得舍不得》描绘出乡村妇女的节俭行为,即她们在平日里舍不得穿衣,将其藏在箱中,反招到鼠啃之害。《鸡命》表述鸡子“生来命穷”的特点。

2.生产方式的表现

生产方式是中国农民生存的方式,受到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是一部生产方式不断改进的历史,即农业生产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的产生,再到当下的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中,人们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使农民从繁重艰辛的农作中解放出来。

在反映生产民俗方式的农民画中,农民画家用简朴的方式表现了新的生产方式给他们带来的喜悦,用符号对比的方法,塑造了过去和现在的农业生产的不同现象,以此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张国良则将这种情感反映在《过去和现在》这幅作品中。画中描绘了两组人物,一组是传统生产方式,另一组是手拿遥控器的现代农民。画家用画中人物的表情、人物行为、生产工具、背景材料呈现了现代化农业给农民带来的意义,同时也表述出农民获得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生活文化的表征

传统的六合农民画家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具有在地身份,对文化有认同感,因而画家们更容易以农民画为媒介表征在地文化。生活文化主要体现在风俗生活的表征,而风俗亦是民众范畴的概念,与学术范畴的民俗相辅相成。

“风俗”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下,人们所形成的文化和生活行为方式。六合农民画家们以各种形式符号,描绘当地人们所形成的文化和生活行为方式。例如,对育儿风俗,各地亦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带孩子》这幅作品中,妈妈和几个孩子的不同行为表现是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风俗生活方式,还表现在生活中的小窍门。来自四合当地的一句谚语“洋辣辣,茅草刮”,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在夏季被洋辣子蜇了后,要用肥皂水清洗,用胶带来粘。更有一个所谓“绝妙疗法”,就是立刻找到这只幼虫,将它消灭,并挤压出黄绿色体液涂在患处,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同时也消灭了一个害虫。这反映了当地农民的医学生活经验。不同于这些解决方式,《中草药》这幅作品描述了四合地区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利用自然草药的治疗方法,用农村随处可见的茅草在被蜇处刮一刮,而原理就是利用普通茅草的倒刺,慢慢将刺刮除。

(三)精神文化情感交流的表征

1.观念文化层面的表征

(1)精神生活观念

常年的生活经历使农民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美德。这些美德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提倡的。来自四合民间谚语“摞糊洌子(面糊)省,擀面费”表达了人们巧用面食的经验,即人们用一碗面糊和一碗水就能做一锅面食,而要用其来擀面,就很浪费。《勤俭节约》这幅作品描绘了这一场景。张国良的另一幅画作《除草》,描绘了当地俗语“早怕露水,中怕热,晚怕蚊虫早早歇”。这个谚语道出种田人不畏艰辛的品德,如果是怕苦怕累草将长得很高。

(2)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的表征

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问: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也是每个家庭所要处理的一个大问题。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家庭与家庭的关系、家人与外人、村庄社区之间的关系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一体系由各种关系元素构成以和谐、共生为主导的关系。

诸如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应该被大力颂扬的。现实农村的人际关系也是这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选择社会关系交往,但一旦有悖于传统美德都将受到谴责,由此农民也能够更好地维系和传播优秀的传统美德文化。六合农民画家们以农民画作为媒介传播,表征中华传统美德文化意义,从固有的农民身份,并用不同方式的身份构建,将“文化和身份认同彼此不停地互动”构成蕴含丰富情感的场景。

农民画家丁广华的作品《播种》表征传统尊老的美德情景。在这幅作品中,丁广华以婆婆为模特,描绘出她们艰难的生活经历,并歌颂了婆婆的良好美德。自丁广华结婚以来,吃苦耐劳的婆婆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自述“我是用眼泪和血汗画出来的《播种》”“这幅画画的就是我勤劳的老婆婆”。美好的画面蕴含着画家对长辈的敬仰之情。

2.美好祈望的精神意义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而美好的愿望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支柱。无论是遇到困难还是身处险境,面对生与死都有着美好的祈望,这种祈望在民间艺术作品中尤为突出。四合农民画也不例外,农民画家们以客观实物、人等构筑精神意义,以表其希望。例如,四合农民画家王金凤创作的《副业一支歌》,采用传统民俗文化的隐喻手法,以猪意指“富”,是为农民朴实的借物寓意的美好祝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合农民画描绘了六合尤其是四合在地民俗文化现象。六合农民画家们以其个人意识构建了集体无意识的民俗文化体系。

猜你喜欢

农民画谚语民俗文化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