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用药分析

2021-11-27谷洪燕

医药前沿 2021年3期
关键词:药性风邪频数

谷洪燕

(滨州市中心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 山东 滨州 251700)

荨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其症状表现为患者皮肤出现瘙痒,并伴随着红色或则白色风团,属于中医里“风疹”的范畴[1]。该病易于诊断,且症状会在24 小时内褪去。但由于其发病的病因极其复杂,大多数患者难以究其发病根源,导致治疗方面有不小难度,患者有可能反复发作,由此发展为慢性病[2]。因此,慢性荨麻疹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西药法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方法,但部分方法有较大副作用。而中医治疗以防治风邪入体为主,强调阴阳平衡,采用内服、外用、针灸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患者的症状,且副作用较低[3]。本文查询和统计了近年来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通过分析其用药次数来探索出治疗荨麻疹的有效药物,以期为荨麻疹的中药复方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等权威数据库中发表的医学的会议、学术期刊论文等,检索其2010 年1 月—2020 年1 月年中涉及“慢性荨麻疹”“中医药”等关键词的文献,并扩展到这些文献的相关引用文献。

1.2 方法

首先是文献的筛选,本次共下载了符合初步关键词检索的相关文献共300 余篇,随后进行文献整理:排除了护理类和个案相关的文献,选取有效率70%以上以及临床案例30 例以上的论文,且不包括针灸治疗和小儿慢性荨麻疹复方治疗。最后通过人工选择来源清晰、辩证有理、药量准确、数据完整的文献作为资料,最终符合筛选标准的有205 篇。

利用Excel 表建立数据库,由于各个书籍对药物的药性、药味等有些许差距,所以对药物名称极其类别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中药大辞典》作为药物名称标准。随后对各个文献中涉及到的药物使用进行数据归类,对同一个药方中所用的药物归为一类,并统计其总数目。例如,将祛风、祛邪、御风、疏风等统一为祛风,将固卫、固表、益卫统一为固表[4]。

最后采用SPSS 软件对各类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由统计结果来分析和总结口服中药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

2.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总共有药物182 味,其用药次数为2805 次。

按照药物名称频数以及频率分析,本次列举使用次数和频率排名前十的药物名称:(1)甘草,频数为215次,频率为75.0%;(2)防风,频数为210 次,频率为73.9%;(3)当归,频数为173 次,频率为54.3%;(4)荆芥,频数为161 次,频率为49.8%;(5)黄芪,频数为121 次,频率为41.21%;(6)白芍,频数为115次,频率为38.9%;(7)蝉蜕,频数为106 次,频率为37.1%;(8)白术,频数为103 次,频率为36.8%;(9)生地,频数为102 次,频率为33.6%;(10)桂枝,频数为101 次,频率为29.6%。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药物的使用频次都在100 以上,排名靠后的药物的使用次数都明显偏低。

按照药物功效的分类频数分析,排名靠前的治疗荨麻疹的药效分类为:(1)发热风寒药,频数为650;(2)补气药,频数为635;(3)补血药,频数为378;(4)发热风热药,频数为280;(5)清热凉血药,频数为222;(6)清热燥湿药,频数为198;(7)平抑肝阳药,频数为102;(8)活血调经药,频数为98;(9)清热泻火药,频数为97;(10)利水消肿药,频数为96。综上所述,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药将补虚药、补血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药作为主要治疗药物。

按照药味频数分析,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的药味依次为甘、辛、苦、酸、咸、淡、涩。其中:(1)甘味药,频数为2013 次,频率为35%;(2)辛味药,频数为1688 次,频率为30.1%;(3)苦味药,频数为1360 次,频率为23%;(4)酸味药,频数为234 次,频率为4.1%;(5)咸味药,频数为121 次,频率为2.2%;(6)淡味药,频数为112 次,频率为2.6%;(7)涩味药,频数为101次,频率为1.8%。甘味、辛味、苦味的使用次数大大多于其他药味。

按照药性分析,治疗荨麻疹的主要药物的药性为:(1)温性药,频数为1720 次,频率为45.8%;(2)寒性药,频数为1312 次,占比频率为36.0%;(3)平性药,寒性药,频数为620 次,占比频率为17.2%。

按照药物归经分析,治疗荨麻疹的药物归经中:(1)肝经,频数为2001 次,占比频率为21.2%;(2)脾经,频数为1780 次,占比频率为19%;(3)肺经,频数为1201 次,占比频率为17.0%;(4)胃经,频数为1171 次,占比频率为11.0%;(5)心经,频数为990 次,占比频率为10.1%。

3.讨论

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面,由于其病因的繁杂多变,用药种类和次数也不尽相同[5]。当荨麻疹的病因多为外感风邪所致,其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从外邪论治、从血论治两方面:外邪论治方面主要表现为风热犯表;从血论治表现为血虚生风和血热生风两个方面。也有专家认为可以从脾胃失调方面进行脏腑论治[6]。本文所列举的药物的治疗方法主要以祛风、止痒、益气补血等为主,将慢性荨麻疹归结于“风疹”的范畴,首先要祛风止痒、减缓患者的症状,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益气活血,固本培元。这正好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慢性荨麻疹治疗规律。

据上述统计,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主要三大药物中,甘草、防风的使用频率在75%以上,当归占50%左右。甘草味甘,可归心、肺、脾、胃经,且药性平和,可以调和诸多药物,清热解毒,降低药物本身毒性,缓解患者症状[7]。从现代药理分析可得,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其成分可以有效调节体液免疫导致的荨麻疹瘙痒症状[8]。防风,味辛,性温,可归膀胱、肝、肺经,主治祛风解表,因此在治疗“风疹”类的荨麻疹中,可以通过治风方式来降低风邪所致的荨麻疹症状[9]。当归,味甘性温,可归心、肝、脾、肺经,提高换免疫力,起到镇痛抗炎的作用。

从药物功效分析:治疗药物多为解表清热药以及补虚药。这是秉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理,血虚就补血,气虚就补气,这正是和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由所切合,外风侵入患者体内,使得本体气血失去固护而不能固护营阴,才使得患者产生发热、恶寒、头痛、身痒等外感症状,故治疗荨麻疹多用解表药以解表散寒、发散风热、调和营卫;体内的正气不足时,就会导致皮肤等外部防线松懈,外部邪气就容易进入到人的体内。且稀缺的正气无法抵御邪气。

从药味分析:甘、辛、苦味是主要药性,甘味药可以健脾补气,可用于正气亏虚等,来保证人的脾胃健康;辛味药能发散、行血;苦味药能清热解毒、泻火。由于荨麻疹的的风邪特,甘、辛、苦味要能使得风邪入里化热。

从药性分析:慢性荨麻疹虽然起于风邪入体,但也时常伴随着寒邪和热邪,因此许多患者也有感染风寒的症状。因此,常用的药物的药性以温性和寒性为主,不过在用药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若患者的荨麻疹属于风寒入体时,使用药性温热的药,如:防风、荆芥等。如果患者的荨麻疹风团鲜红,遇热会加重其瘙痒症状,此时为风热侵体,则要使用寒凉之药,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从归经分析:肝能保证全身的脉络运行通畅,如果肝失调,将使得气运不畅,产生淤血,使得血虚生风,皮肤由此干燥瘙痒,护肝可以保证血液运行通畅。肺可以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如果脾肺出现问题,将使得体内平衡失调,导致皮肤水肿或则荨麻疹。脾胃是人转化气血的源头,运化水液,脾气健旺,运化水液正常,水精四布。《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站在中医的角度来看,皮肤的痛和痒等感觉都是由心主导,因此可以从心论治来解决慢性荨麻疹的皮肤瘙痒症状[10]。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是从患者的卫外不固和风邪侵袭肌表等病因入手,对症下药。以祛风、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使用甘、苦为主的甘草、防风、当归、黄芪等作为常用药物。并配以消风散、当归饮子互相补充,从而增强其疗效。上述方法虽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中药治疗在于辩证论治,还需要临床治疗时候灵活的运用,也需要更多的学者继续探讨和总结出提高慢性荨麻疹治疗效果的药物。

猜你喜欢

药性风邪频数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改进细菌群体趋药性算法在可用输电能力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