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呼吸训练中肢体动作的辅助教学策略
2021-11-27赵亚男
赵亚男
声乐是一种抽象运动,它要求歌唱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身体机能来保持歌唱时所持有的平衡状态。当这些机能在演唱者身上得到发展并熟练应用时,歌者的演唱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而在所有的身体机能中,呼吸机能是歌唱的重要基础,歌唱者气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歌者的演唱水平。因此建立良好的呼吸方法和习惯是声乐学习者的重要一课。但是,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如果仅凭抽象的形容词来描述气息的感觉,如:“像闻花一样……”难免会造成某些初学者错误、片面的理解老师的要求,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漫长、复杂。近年来,声乐教育及研究者也曾不断推出各种声乐教学及学习方法,方法种类虽多,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些方法很难快速且有效地解决初学者的问题。那么,要用何种训练方法去解决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抽象的呼吸问题?下面笔者以声乐初学者在演唱中常见的呼吸问题为切入点,简要总结对应这些呼吸问题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对“症”下“药”。
一、歌唱呼吸训练中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为身体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头、颈、手、肘、臂、足等身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递思想或情感,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歌唱呼吸训练中的肢体语言亦源于生活,是针对歌唱中的呼吸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肢体动作的发现和提炼。其目的不似歌唱表演中的表情达意,而在于通过实际动作,让歌者在演唱中感受到气息的支持,我们把这类动作称之为声乐训练的肢体语言。其特点是浅显易懂、直观具象、便于掌握。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气息问题常采用启发想象式训练:比如:像闻花一样慢慢吸气、找一下气沉丹田的感觉……等等。不可否认,声乐学习需要循循善诱,启发式引导。但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他们尚未对声音和气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只局限于启发,难免造成有的学生不能快速找到正确的呼吸方法,甚至养成错误的呼吸习惯。笔者通过多年学习发现,现在一些国内外声乐专家在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辅助教学,即针对不同的呼吸问题,采用具体的肢体动作,比如:半蹲、划船、搬重物等,这样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气息的存在与变化,并可以在课后进行切实有效的巩固练习,进而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改善演唱中的呼吸问题,效果显著。
二、歌唱呼吸中的常见问题
呼吸是指人自然运用呼吸器官维持生命的一种生理反射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生理运动。一般来说,人的呼吸由两组肌肉群带动,一组是吸气肌肉群,一组是呼气肌肉群。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呼吸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相互交替运动,而歌唱时的呼吸既要建立在日常呼吸自然放松的基础上,又要区别于日常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运动。它需要两组肌肉群同时合作,即气息吸进来要保持住,歌唱时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这就是歌唱中“呼吸的支持”。呼吸的支持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对歌唱至关重要。
在歌唱呼吸的探索过程中,人们共总结了三种呼吸方法,包括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及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公认的最科学也是最符合演唱要求的声乐呼吸法,它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及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充分利用了人体的生理条件,全面调动呼吸器官的作用,强化了胸腹在呼吸中的功能。吸气时,两肋张开、横膈膜下降、胸腔扩大,增加肺部容量;呼气时,横膈膜则向上抬起,胸、肋、腹、腰都保吸气状态。
然而在声乐教学中,经常看到某些初学者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导致错误的歌唱状态。一般来说,常见的呼吸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气
呼吸中的“提气”问题是指有的学生在吸气时,将气息吸到胸部,依靠胸部的扩张来进行呼吸。外在表现为抬肩、鼓胸。这种呼吸方法仅依靠胸腔上部控制气息,气息少而浅。同时由于锁骨上抬,压迫了喉头、颈肌、下颚和舌根,影响了音域的扩大、声区的统一和声音色彩的变化,造成发声无力,无法支持高音,导致声音发抖、摇晃、或虚散。
(二)压气
歌唱呼吸中的“压气”是指吸气时将气息吸到胃里或者下腹部,整个胃部或腹部膨胀,在演唱时,腰部过于用力向外撑,将气息下压,造成肌肉紧张,身体僵硬,看似腰部扩张保持,实则气全部僵住,不能积极持续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造成声音苍白。
(三)漏气
“漏气”是指歌唱者在呼气时不能保持住吸气的状态,外部表现为胸腔、肋骨向内收缩。造成歌唱“漏气”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由于歌唱者在演唱时声带不闭合,造成漏气。二是由于演唱者在吸气时气息吸到上胸部,整个气息停留在肺的上半部分,得不到横膈膜的支持,当演唱时,没有呼吸支持,胸部、肋骨塌陷,导致声音虚散。
三、肢体语言在呼吸训练中的教学策略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直观简单的肢体动作训练方法可以辅助声乐初学者改善呼吸中的问题,教师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恰当的练声曲进行训练。
(一)改善“提气”问题
1、双腿半蹲法
演唱者双脚分开,比肩稍宽,双腿半蹲,马步扎稳。小臂抬起至腰部,与地面平行,掌心向下。歌唱时,随着音阶的下行,身体慢慢下蹲,双手顺势向下仿佛要按住气息。值得注意的是,歌者在半蹲时,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重心放在腰部,对于过于紧张的学生,可以将其注意力转移的手上,演唱时,注意手部向下的动作。
2、提水法
演唱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半蹲,双臂向两侧平伸,与肩持平,半握拳,想象手中提着两桶水(或真实的拎些许物品),吸气时,两臂向两侧平伸或向后拉开,两肋打开,后腰扩张,小腹微收。
3、弯腰法
演唱者身体放松,向前弯腰,两臂自然下垂,腰部略微拱起,避免塌腰翘臀。吸气时,感觉后腰及侧腰都要张开。这种方法会使气息自然吸到后腰上。演唱时,随着音阶的进行感觉两手指尖不断向地下延伸。如果学生的腰部依旧感知不到气息,可以双手扶住腰部,给予腰部一定的压力,在吸气时,将注意力放在双手上,慢慢的通过气息的扩张,将两手撑开。
4、单腿抱膝法
演唱者单腿站立,另一条腿上抬蜷起,双手抱膝,身体挺直。演唱时,气息落在后腰上,两肋张开。
如上四种训练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调整演唱者的姿势,将演唱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腰部,加深对腰部气息的感知。在吸气时,演唱者通过调整,气息会慢慢充盈到两肋及后腰。在练声时,教师尽可能选择简短且为下行旋律的练声曲,给演唱者营造一种气息下沉的意识,让气息在腰部形成对抗,使声音更加有支持。在练声母音的选择上,可以使用a 母音进行训练。
(二)改善“压气”问题
这里所说的“压气”是指在吸气时,有的学生片面地理解教师“气沉丹田”或者“两肋张开”的意思,将气息过多吸入,并在演唱时向下用力,从而造成气息及身体僵硬,与声音脱节,使歌声变得苍白、紧张。改善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将气息与身体放松,教师可辅助采用如下方法:
1、双臂上举法
演唱者双臂放松,向上举起,比肩稍宽,头略后仰,双脚分开,一脚在前,一脚在后,重心在前脚。双臂举起后,胸腔、肋骨会自然打开,小腹兜起。吸气时,双肋打开,小腹微收,发声时,随着双臂略微打开,双肋更加扩张,后脚尖蹬地,声音往远处传送。应注意的是每一句唱完之后,两臂仍保持上举状态,但两肩下沉,身体要充分放松。
2、划桨法
演唱者双脚分开,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身体、双臂像划桨一样匀速前后划动,胳膊划动的同时,带动了气息打开、流动。双臂向上张开划动时吸气,双臂向下划动,身体前倾时呼气。此种肢体教学策略可以根据练声曲节奏、速度的不同对动作进行快慢调整,学生根据旋律的律动进行适宜的动作。如,可将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呈划船状态,也可将双臂微屈向前如微风拂动呈左右摆动状态。
3、仰卧法
演唱者身体放松平躺,犹如睡觉时平躺的姿态,一般来说,学生找不到气息的位置,可先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平躺、闭眼、放松之后,这时吸气,气息会吸到小腹,也可在小腹上放上一些重物,让演唱者直观感受物体随气息的“吸”与“呼”而上下起伏,目的是为了让小腹积极参与歌唱,让气息更加流动。
4、健身球法
健身球训练法是国外声乐教学常用的一种有趣的训练方法。训练方法是,学生身体放松坐于健身球上,依靠健身球的弹力,身体上下运动,在演唱时,臀部始终坐于健身球上,根据练声曲的韵律,学生边弹坐边唱,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了,身体放松了,气息、声音自然流动了。
众所周知,演唱者一旦“压气”,势必会导致气息僵硬,改善此种问题的根本原理就是让身体放松,不要为了“对抗”而使用蛮劲。双臂上举法会将歌者的注意力向上转移,后脚尖蹬地又会加强腰部的对抗,不至于气息上提;划浆法和仰卧法主要是通过放松肢体,缓解歌者的僵硬。教师在练声曲的选择上,可以配以节奏流动的练声曲,像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跳音的练习,训练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改善“漏气”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也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演唱时明明吸好了气,但是却找不到呼吸的支持,声气脱节,造成声音虚散,改善漏气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
1、呕吐法
良好的歌唱最重要的是寻找呼吸的对抗,即寻找横隔肌和小腹之间的对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歌唱的劲儿”。人在呕吐时恰恰运用到了这种对抗,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初学者模仿生活中干呕的样子,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呼吸对抗的位置。应注意的是,起音时,不要吸气,直接做呕吐的动作,找到对抗后,立即随着母音的演唱松开气息,两肋张开,小腹送气,有叹气之感。
2、咳刺法
同呕吐法一样的原理,想象喉咙中卡住鱼刺,往外咳刺的感觉。起音时,不要吸气,先咳刺,找到对抗后,立即随着母音的演唱松开气息,两肋张开,小腹送气。
3、喊山法
演唱者想象自己站在山顶,向远处招手,用高位置呼喊。可以对应a、e、i、o、u 五个母音,用生活用语,比如喊:叔叔、阿姨等词汇进行练习。学生在“喊山”的过程中,会逐渐忘记刻意保持的歌唱状态,慢慢地变得放松自然,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将呼吸对抗和腔体打开,会让歌唱也变得轻松自如。
改善初学者漏气的根本就是让他们感受到声带闭合时的状态,不论是呕吐法还是咳刺法,都是通过自然的生理反应让歌者保持声带闭合,教师在练声曲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如:fi、di、nie 等闭口音训练改善漏气。喊山法也是比较贴近自然的一种训练方法,类似于京剧中的“喊嗓”,在呼喊时,歌唱的呼吸肌肉声带都比较自然、协调,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呼喊时,要用带高位置的声音说话,可帮助初学者快速找到正确的演唱状态。如果位置太低,声音会干涩苍白,也容易造成声带损坏。
结 语
艺术源于生活,声乐呼吸训练中的肢体语言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简单易学,生动形象。它是声乐肢体语言学习领域中的一部分,是声音技术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中通过肢体的不同动作辅助练声曲来解决声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呼吸问题,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确实行之有效。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声乐肢体语言训练的理论课题并不多,本文的十种呼吸训练方法仅是从个人学习教学经验中提炼总结,势必会有些许不足。声乐教育者可以此为点,举一反三,进行不断深入研究及推广。总而言之,对于声乐这门抽象艺术,作为教育者必需具备将抽象艺术简单化、具象化的正确教学能力,才能使广大声乐爱好者更加坚定的踏上前行之路,不迷茫、不畏惧,这样中国的声乐教育才能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