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安小曲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特点

2021-11-27甘肃省秦安县文化馆

艺术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秦安梁山伯祝英台

□王 芳 甘肃省秦安县文化馆

一、秦安小曲戏《梁祝》简介

(一)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如《割韭菜》等曲牌;也经过了官宦、文人的加工,他们见多识广,欣赏过其他地方的曲艺,所以秦安小曲又有江南韵味、昆腔之美。明代嘉靖时期的翰林、山东巡抚胡缵宗、清代乾隆时期的翰林张位、张位之子翰林张思诚都参与过秦安小曲的创作,极大地提升了秦安小曲的文化品位。在民间艺人与文人的共同参与下,这种曲调悠扬婉转的小曲不断发展,流传至今。目前秦安县形成了以秦安县文化馆秦安小曲研究所为中心,以16家位于乡镇的秦安小曲传习所为节点,点、线面相结合的非遗传承传播体系[1]。

(二)移植改编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越剧《梁祝》通过电影的呈现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后来,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充分参考和借鉴了原有的戏曲音乐的曲调,保留精髓,推陈出新,成为独具东方韵味的一部曲子。

将一部戏曲改编为本是曲艺的剧目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曲艺主要以说唱为主,演奏者、演唱者站立或者端坐,秦安小曲也不例外,也有带着秧歌舞步进行曲伴舞的,如郭嘉镇胥堡村一带流行的小曲社火。另外,省级非遗秦安蜡花舞的伴奏音乐也是秦安小曲。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靠演员用“唱、念、做、打”和“手、眼、神、法、步”最基本的“四功”“五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再通过表演来感染观众。而观众则通过视觉和听觉来直接感受那“三五人便千军万马,一席地乃万水千山”的舞台效果[2]。

甘肃各地流行着“曲子戏”,表演时不拘场合,较为自由,是曲子在演出中的一种延展,是曲艺和戏曲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传统的秦安小曲中也有曲子戏,但数量不多。在《梁祝》之前,秦安县尚未编排过全本的秦安小曲大戏。

要想将一部家喻户晓的剧目移植改编为本地独有的剧种,既是挑战又是机遇。1979——1980年,经过秦安县秦剧团王鹏举等老师的努力,越剧《梁祝》最终被改编为秦安小曲戏,成功搬上了舞台。当时,主要演员每人都抄写了一本道白和唱词,而乐队则用油印的曲谱。到现在,手抄戏本、曲谱仍保存完好,有录音、录像资料,是珍贵的非遗档案[3]。

(三)秦安小曲戏《梁祝》的演出

本剧初演时的主要演职人员包括,剧本整理:刘国柱,作曲:王鹏举,演员扮演者:(祝英台)王芳、曹漪;(梁山伯)王凤玲、张玉梅。

此剧在当年得到了甘肃省文化厅、天水市文化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肯定,其作为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剧目,参加了天水地区调演,在天水市中心广场的红旗剧院(已拆)演出时,盛况空前,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专家的认可,还上了《甘肃日报》头版头条。甘肃省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录像录音,远播海内外,1985年以后,演出逐渐减少。近年来,由于原有的人员陆续调离、退休,该剧已不再演出,急需抢救式记录、整理,并重新搬上舞台。

二、唱词及曲牌的艺术特点

(一)唱词的文学性

全剧共有18幕,结构紧密。作为移植剧,改编者保留了部分越剧的戏词,又增添了一些秦腔常用的戏曲词汇及韵脚;在唱词中基本上除去了秦安的方言词汇;念白则采用秦腔的念白。在唱词中,该剧还采用了骈散结合、复沓、比兴等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这样就使本剧打破了地域局限性,能让更多的外地观众欣赏。

(二)曲牌的应用

创作者在移植改编的过程中选取了秦安小曲已有的曲牌,唱词内容与音调恰当贴切,使整部戏能够呈现出秦安的地方特色和秦安小曲的独特魅力。如第一场祝英台用的调式是《马头调》,马头调比较抒情、缓慢,主人翁在慢慢诉说着她的心事。

第三场祝英台女扮男妆后,幕后一句高亢响亮的,“从此不是笼中鸟”,用的调式叫《珍珠倒卷帘》。这个调子比较轻盈、欢快。此刻用这个调子反映了祝英台离开闺房,出外求学,脱离牢笼后的欢欣雀跃。

在《楼台会》一场中,当梁山伯兴冲冲来到祝英台家,要与朝思暮想的人相会。祝英台上场唱道:“听说山伯来到家下,好姻缘竟成了水月镜花,无奈何上前去含泪问话。”这个曲牌为《进兰方》,此曲调比较抒情、缓慢,它在高兴的情节可以表达欢快,在忧愁的情节中可以唱苦音,两种情节都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段唱,使用的曲牌叫《混江龙》。这个曲调一般是表现主人翁在对话或者生气时吵架的情形,有时候表现比较激昂、热烈的一种情节。“梁兄一旁喜欲狂,哪知我愁苦心内藏,欲将实言对他讲,只恐愁煞少年郎。”接下来,祝英台又唱了一个《琼竹调》。《琼竹调》和《马头调》有点类似,都比较抒情、缓慢,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三)音乐的特点

秦安小曲的音乐曲调悠扬婉转、温和细雅,含有元曲的音乐元素和风格,在表现爱情戏方面有独特的韵味。主创者遵循地方语言的特点,选取了秦安小曲已有的曲牌,采用了拉伸、紧缩、音色变化、润腔、归韵等手法,使整体节奏连贯、紧凑、回环,结构闭合,既保留了基本调式和韵味,又跳出了已有的窠臼,从而赋予曲牌新的生命。

三、人物塑造

《梁祝》的主角有两位,即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祝英台的戏份更多些。在《送别》中,梁山伯的形象是憨厚、木讷的,尽管祝英台多次暗示,可是他自始至终没有识破祝英台是女孩子这个秘密。

本剧表演者对祝英台人物性格的把握恰到好处,感人至深,令人难忘。中国古代戏曲塑造了许多女子形象,诸如归汉的蔡文姬、带枷的玉堂春、惊梦的杜十娘、葬花的林黛玉、挂帅的穆桂英、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在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祝英台是个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理,忠于爱情,为人称道;而展现在舞台上的祝英台形象栩栩如生,她粉面含春、光彩照人,她的美貌、忠贞、聪慧一次次感染了观众。

在第三场女扮男装的表演中,先是幕后一句高亢嘹亮的“从此不是笼中鸟”,只见演员背身上场后以扇半遮面而亮相,眼睛左右一看,意思是我像少年吗?这时,观众也会意地看到了一位俊秀儒雅的少年书生。接下来唱“展开双翅冲云霄”时,只见演员一提袍襟跑了个小圆场,手中的扇子上下舞动,眉飞色舞,使观众看到和感受到了一个英俊洒脱的少年,在脱离牢笼后,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情不自禁和喜悦之情。

《楼台会》表现的是祝英台那柔肠寸断的复杂情感,如泣如诉的哀婉唱腔,让人觉得凄凉、悲痛。梁祝同窗三载,情深意长。临别时,英台私下将家中“小九妹”许给山伯,并拜托师母做媒。她想,山伯知情后定会来她家赴约,他们也将永结同心。然而,回到家后,父亲却强逼她与纨绔子弟马文才成婚,祝英台真是万般无奈。恰恰这时,山伯得到师母告知后万分喜悦,兴冲冲来到了英台家相会。这时,祝英台上场,一身淡雅女装打扮,唱道:“听说山伯来到家下,好姻缘竟成了水月镜花,无奈何上前去含泪问话。”此时此刻,日夜思念的心上人来赴约,祝英台将如何面对?真是想见又怕见啊!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说:“戏剧身段是造型化,是经过艺术家提炼,再经过美学家过滤而创造出来的。”这时,只见演员用似乎是散架的身段、沉重的脚步、下拖的水袖、欲进又退的行动、凄楚缱绻的面部表情,来刻画满腹愁思的祝英台的形象。随着剧情渐入高潮,矛盾明朗化,演员表演更加张弛自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此时此刻的人物性格。

就《楼台会》这场戏开始的剧情而言,女方清醒,明知自己已许配他人;而男方则不知实情,还一腔热情,满心欢喜。正是这样一明一暗的戏剧冲突才造就了全场的吸引力与推动力。这时,女方则早知将劳燕分飞、一离永别。她此刻既与梁兄难以割舍,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她虽然内心伤痛,明知此事说破对梁兄是晴天霹雳,而又不得不说,这种矛盾重重的心理,使她欲罢不能,欲说不忍。她唱道:“梁兄一旁喜欲狂,哪知我愁苦心内藏,欲将实言对他讲,只恐愁煞少年郎。”儿女情深,万般无奈之下,英台只能表白心迹,唱道:“请兄原谅休见罪,保重身体莫伤悲,小妹我心如铁石情不背,梦魂之中也相随。”

当一对泪人互诉衷肠,绝望地表明心迹后,山伯悲伤离去。这时,英台的父亲叫丫鬟替小姐更衣,英台仿佛如梦初醒。当听到父亲再次催促女儿赶快梳妆,马家花轿将到时,只见演员没有说话,只用了一个水袖动作,将水袖抛出,随后双手又将水袖缠绕回来,再猛地打出去,打向她的父亲,转身离去。这一抛、一绕、一打、一转,诠释了一个弱女子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反抗。

结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渲染悲凉的气氛,同时,也与结尾化蝶相得益彰,升华了主题。本文从移植改编、唱词、曲牌、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剖析、总结了秦安小曲戏《梁祝》的艺术特点。笔者相信,秦安小曲这一在久远文明和丰厚文化积淀下形成的民间艺术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教化民众、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秦安梁山伯祝英台
我和另一个我
汉字加减等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星光落你眼底,有我沉醉的笑容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
寻找梁山伯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