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音乐史相关要素对比剖析及教学实践思考

2021-11-27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文化

沈 魁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奎屯 833200)

中西方音乐关系是近年来中国音乐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自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而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之下,中国音乐应如何发展,进而引发了音乐学人对实践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不乏有对中西方比较视野下的西方音乐史在中国如何讲述的问题的探讨。[1]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学界便对中国文化视阈下如何讲述西方音乐文化有着一系列的论述,从政策调整、发展规律与时代选择等方面,音乐学界提出了“去粗取精”的指导思想,对音乐史教育点明了方向。然而,从近些年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反馈来看,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诸多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于此,在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下对西方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具体实施进行剖析则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西方音乐史概述

西方音乐史是相对于中国音乐史而言的,是指西方音乐的思想来源、发展历程、表现方式,其地域主要指的是欧洲、中东、非洲、亚洲等地,其中没有美洲,由于美洲的音乐发展发生在20世纪。按时代划分的话,西方音乐史则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等。从近代文明发起的起点来看,不得不承认,近代科学文化是从欧洲开始发展的,在音乐方面,西方的音乐史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巴赫到德彪西的作品在今天的世界各地仍随处可见。

二、中西方音乐史的对比

(一)中西方音乐思想对比

源于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音乐思想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音乐在西方人眼中是“大自然的禀赋”,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德莫克利特在论证音乐起源时提出:“一切音乐源于自然”,在他看来,音乐艺术是哲学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拟,是一种模仿性极强的声音艺术。而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更加强调音乐是“物动心感”之物,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模拟的声音艺术,更是心灵的表达。[2]早在先秦时期的音乐理论作品《乐记》中便对音乐的起源有过清晰的论述,《乐记》中记载:“音乐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对事物的感动,而事物则是音乐的基础。”从二者的源头上来看,均属于唯物论,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中国音乐注重“心”的体验与西方音乐注重“物”的模拟则发展出中西有别的两种不同的路径。

(二)中西方经典著作对比剖析

在中西方经典著作之中,西方的《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可谓是中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对中西方音乐史的探讨,则离不开这两部经典著作的对比。众所周知,《荷马史诗》在西方音乐史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一度为西方音乐学界奉为鼻祖,它是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对《荷马史诗》进行剖析不难发现,《荷马史诗》其实是对荷马谱写的诗歌进行的汇总,只是在汇总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艺术的加工与升华。从作品的整体上来看,其中《奥德赛》与《伊利亚特》有关歌手与歌曲的记载较多,而在其他内容上则侧重记述了早期西方历史、音乐以及文化相关的内容。《诗经》则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时间上来看,其成书远早于《荷马史诗》。[3]在《诗经》中最为精华的是“风”这一章节。该书整体上记载了我国西周到春秋这段时期的艺术作品,并呈现出这一时期的写作手法与艺术风格。两部经典著作对比而言,主要体现为表现方式、思想内涵、社会观念、影响作用以及精神外延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音乐曲目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产生非常典型的戏曲文化,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下,产生了西方歌剧形式。单一从表现形式上来,中华戏曲与西方歌剧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华戏曲在进行创作表演的时候,则会加入武术、杂技与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并且,在演出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人物扮演与舞台表演的方式。[4]而西方歌剧则是音乐、舞蹈与美术等元素的融合,在这一点上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但在创作的逻辑起点上二者则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歌剧一般在创作之初便有明确的作者,并且对演出的地点、时间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中国戏曲则不同,在创作者、时间与地点的规定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二者在审美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歌剧的审美非常注重音乐与舞蹈技艺上的考察,而中国戏曲的审美则注重思想与内涵上的探究。

三、中西方比较视阈下西方音乐史教育的实施

(一)以区别的视角对中西方音乐史进行教学

在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有类比与参照在场时,人们认识事物则更为清晰。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单纯地教授西方音乐史的具体教学内容时,学生们往往会陷入难以全面认识的境地,对知识的理解则会受到限制,[5]而且,其自身的视野也会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区别的视角下进行音乐教学则是极为必要的。当然,在以比较视角教学之前,准确了解中西方音乐史的特征则是极为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准确了解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对于学生知识结构扩展与认知的加深有着积极的作用。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西方音乐思想、表达方式与内涵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差异,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对其共性的特征与差异均做以区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西方音乐史为主线,以东方音乐文化的横向对比为辅助,一方面介绍西方音乐文化,一方面穿插中国音乐发展的内容,这样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们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同时,也对中国音乐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建立更为深刻的印象,获得更为深入的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中西方音乐史的兴趣。

(二)以专业发展需求的视角来吸纳讲述西方音乐史

从学科发展上来看,西方音乐史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倘若教学人员一味地全部照搬教材的内容,而对西方音乐史的可借鉴与反思之处不进行梳理的话,则会使得教学内容呆板无趣。毕竟,从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的角度来看,对西方音乐史的内容的选择上要侧重于对中国音乐发展有启示性与借鉴性的教学内容,结合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突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特点,借助西方音乐史的对比学习,促进学生们音乐素养的整体性提高。换言之,在进行西方音乐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则需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育理念,而转换为“研”的角色,要尝试着以“他者”的视角来分析西方音乐史的内涵,[6]以及中国音乐学人的需要,进而,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根据个体发展的专业需求,来确定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从其发展体系上来看,西方音乐史是一个系统性相对较强的课程,涉及到西方音乐的每一个时期与流派,其课程本身信息量庞大,知识结构复杂,因此,注重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分析西方音乐史的不同知识与内容,为学科教学所用则是极为必要的。

(三)将讲解、赏析西方音乐史以及讨论结合在一起

从其发展特点上来看,西方音乐史更加侧重于“大自然”的模拟,更加关注音乐与舞蹈的审美配合。因此,在西方音乐史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讲解的话,势必会出现语言文字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的情况。尤其是从乐谱的讲解到音乐知识的讲解,以及分析音乐家的创造技术,都只能够停留在表面。在这个时候,穿插相关作品的欣赏,带领学生分析就显得不那么死板,难于理解了。从中国个体的音乐素养来看,大多数学生本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作品都没有听说过。然而,作品欣赏已经成为西方音乐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欣赏也不能够仅仅是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就结束了,而是需要将其和音乐知识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对音乐的旋律和主题进行分析,全面地认识作品的思想以及音乐的整体风格。[7]此时应更重视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对于音乐作品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加深记忆。与此同时,小组合作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面多角度地进行音乐作品分析,另外,讨论也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

四、结语

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均是当下教育推进所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我国的音乐教育正处于“术业有专攻”阶段,然而,对“他者”教育则尚存在诸多的认知性不足,尤其是对西方音乐史的细微梳理,尚有较大的可深入挖掘的空间。对中西方音乐史教育的异同进行总结与梳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从更加远大的方向上进行音乐史教学的创新与调整。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构建西方音乐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读杨和平《浙江音乐史》有感
音乐
加强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