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论研究方法
2021-11-27聂吉丽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聂吉丽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众所周知,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个主要项目,美术学科涵盖了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两大方面[1]。其中,美术理论是美术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教学意义。站在思维科学的立场进行分析,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各自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种交叉与互补的关系。美术实践通常依靠形象思维的过程来实现和完成,但其并不完全拒绝逻辑思维的方式与方法;美术理论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过程来实现和形成,同时其不排斥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方法的具体应用。近年来,结合现代美术专业研究与探索发现,许多理论性的美术研究经常以对客观事物的阐述为主,进而针对美术理论性文章展开相应的编写与研究,展现出的学术观点较为散乱且不集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无法真正深入探索和了解美术理论的意义与内涵[2]。鉴于此,如何采用逻辑思维与科学方法开展美术理论研究与探索,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大环境下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认真思考与仔细探究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
一、解析美术理论研究的模式化发展趋势
针对美术理论研究与探索的脚步在近几十年来从未停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颇具美术理论研究性与理论性的文章相继在我国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见诸报端。这类文章涵盖了一些概论性报告与学术性专著,虽然对美术理论展开了一定的分析与延伸,但未能在实质上针对美术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剖析与研讨[3]。与此同时,大多数西方文学领域的著作针对中国美术展开理论研究与指导时,也只是在词语运用及逻辑运用上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或者阐述,无法达到更深的层面。众所周知,美术理论的研究从自身展现出的实质情况而言,必然存在一定的烦琐性与复杂性,并且许多研究结果都具有一定深度甚至较难理解。然而过去许多研究结论与成果堪称故弄玄虚、子虚乌有,总是注重文章形式与资料文献参考,内容较为空泛,缺乏实质性问题探究与策略。通常而言,研究者往往会针对某一观点进行提前设定或者设计,接下来对所提出论点进行验证与推论。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仅仅能够对一些专业学术研究者(如硕士、博士)在论文写作或者相关文章发表过程中起到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从上述情况不难发现,美术理论研究的研究成果与具体影响力在推广与传播过程中仍受到诸多局限与困难的阻碍。由于近年来大多数美术作品往往结合图片、图像等形式的时间线与进行线,针对美术理论的具体研究必然也应拒绝枯燥、乏味且单调的词语进行描述与总结。研究者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各种容易理解、富有感情色彩与专业学术知识的词语进行阐述[4],尽量彰显出新时期美术理论研究学术作品的可读性与艺术性,并且让诸多理论能够鲜活化地得以展示和反映,让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活力十足,给予研究者和学习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与完美体验。
二、解读新时期高校美术理论教材的主要来源
步入21世纪,我国高校美术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并且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针对当前我国艺术界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较为流行且影响力较大的美术理论书籍和绘画理论通常是由作者与艺术家全情参与而完美展现的[5]。结合《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一书的相关信息记载,书中郭若虚、张彦远、石涛、赵孟頫、张璪和王原祁等都被称为著名的“圣徒”,这些优秀学者们的相关理论研究根源和成果都与自身作品有较大的联系。换个角度来讲,美术理论研究的具体形成与相应指导工作、美术创作经验密不可分,并且充分利用自身美术经验取代自身判断,加强探索与研究也成为中国美术理论研究成果逐渐形成的一种主体形式和重要方式,在当今依然拥有极强的影响力。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艺术类专业本科艺术生的理论教材,如《美术概论》《艺术概论》,通常是结合西方美术发展史及发展历程等各个角度和状况而编辑与撰写的,这两部教材已成为美术专业必修课的两大重点教材。高校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针对两大课程中的艺术创作、思想演变及政治制度能够进行一定的理解、研究、分析与讨论,但往往忽视或忽略了对相应艺术作品的评价与结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材中虽然做到创新意识与美学素养并重,但在艺术创作与学术能力的展现过程中还是“顾左右而言它”,并且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与可读性,较为乏味且枯燥。在相应的高校美术教材资源拓展与延伸上,如何让研究者和学习者充分挖掘各类艺术作品的精髓理念,以及展现科学化、合理化的逻辑思维研究方法,让人获得启发与灵感,成为新时期高校美术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新时期美术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展示方式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当代美术理论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主要是针对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较为理性化、科学化的认知与探究。在所谓理性认知过程中,研究者和学习者应当去除外在表象,结合相应的逻辑思维对各种事物本质、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行有效分析和把握。通过较为间接化、抽象化的思考方式,对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挖掘。客观而言,新时期美术理论的具体研究必然需要逻辑思维展示及理性化研究探索来实现和完成。结合较为理性的逻辑思维,研究者和学习者能较为客观、真实、精准地对各类美术理论产生一定的解读与认知,直接或者间接化地将一些美术概念与核心内涵完美展现出来。抽象性与直观性是美术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两个对立面,抽象的发展往往源自直观化的解读。因此,研究者应当将直观结果当作一种中介,进而展开对各类客观事物的深入思考与分析。此外,抽象性与理性化的逻辑思维都具有一定感性特征,直观性的形象思维却没有这一特征。鉴于此,逻辑思维无疑是一种创造思维与创新思想的过程;抽象思维则是研究者利用推断、判断,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化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逻辑思维认知应用的一种结果。人们在日常所具有的基本思维活动中往往涵盖两种形式——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具体来讲,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与理性化特征;非逻辑思维具有形象性与感性化特征,涵盖人类的意志、信念、情感与欲望。在新时期的美术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学习者主要采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研究展现出一定的客观性与实践性,并且能够对研究者的思想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充分展示美术理论知识的无穷魅力。
四、美术理论研究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辅相成
毫无疑问,在当代美术理论研究中,逻辑思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但非逻辑思维同样具有一定的地位与价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研究者与学习者尽管主要强调和彰显逻辑思维在现代美术理论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但并不排斥非逻辑思维的地位和应用价值。当前阶段,由于美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具备极强的实践特征,并且各种实践特征又具备和展现出极为清晰的非逻辑思维,因此,在美术理论研究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中,必然需要相应的非逻辑思维方法进行辅助与补充。与此同时,在针对美术研究对象的科学化、客观化认知过程中,研究者也需要有一定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策略,要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理论实际完美结合”的研究境界,进而形成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的美术理论研究模式与体系。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在美术理论研究过程中,并不需要每个研究者都是理论家、实践家。但针对美术视觉形式具体体验与感知,必然要成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与基本前提。倘若失去这一重要前提,一切“理论”和“方法”也只能是形而上学。当前的美术理论已成为一种先进化的学术形态,其具体研究特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在客观上决定了研究者与学习者无法忽视和忽略非逻辑思维方法。并且,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不难发现,人们在研究某一事物或者学科的具体思维方式的过程中,逻辑与非逻辑思维方式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通常只有在美术理论研究具体方式中才会出现主次差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美术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化实践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针对当代美术理论的具体研究与探索,研究者与学习者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且能够在具体的理论研究与归纳总结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反思,展开理性、逻辑性、非逻辑性及学术总结、判断与归纳,进而寻找到更科学化、合理化的美术理论研究途径和方式,让美术理论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