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理视唱教学中音乐作品的旋律研究

2021-11-27吴职君昌吉学院

艺术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乐理音乐作品旋律

□吴职君 昌吉学院

乐理视唱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设立的基础性课程。教师要在教育、艺术、技术等维度综合分析乐理视唱教学的特点,并对教学目的、教学价值等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依托乐理视唱教学开展音乐作品的旋律研究工作,在结合实际开展乐理视唱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旋律分析为支撑,全方位解读音乐作品中的乐理知识与文化内涵,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音乐学科的学习意义与目的[1]。教师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不脱离现实地开展音乐教育,确保学生在音乐技能、知识素养、艺术修养等方面获得科学培养。

一、乐理视唱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性

乐理视唱教学虽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展现出显著的独特性,但同时兼具显著的教育作用。教师以既定的学科为载体,将专业知识、技术、文化等传授给学生。科学的乐理视唱教学在全面丰富学生乐理知识、提高视唱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将育人与育心进行科学融合,助力学生在音乐核心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2]。

(二)艺术性

乐理视唱教学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涉及与音乐相关的所有内容。音乐作为极具感染力与情感渗透力的艺术,可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良好的熏陶与积极的影响。在乐理视唱教学中,教师要展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3]。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融入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极具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无论从教育的目标来看,还是从教学形式上进行分析,乐理视唱教学都具有显著的艺术性特征。

(三)技术性

乐理视唱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中,视唱练耳的学习对学生演唱(演奏)技能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视唱练耳的学习,能够精准地唱出音乐的音高、节奏与旋律,并能有感情地进行演唱(演奏)。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作品思想的重要手段[4]。此外,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还能彰显音乐语言的运用效果,反映基本乐理要素。在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指导进行乐理教学探索时,教师应分析乐理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方式,总结音乐旋律的变化规律,为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乐理知识提供参考。因此,对旋律中乐理要素的剖析贯穿于整个乐理视唱教学,这些技能的训练都属于音乐技术教育的范畴。从这个层面可明显看出,乐理视唱教学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要求师生进行系统化、持续性的训练。

二、音乐作品旋律的形态类型与表现特征

旋律的形态类型和表现手法是各种乐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音与音之间的不同处理形成了各种旋律形态。因此,在乐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旋律分析中发现和归纳音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高、音色、速度等基本的乐理要素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5]。

(一)旋律的形态类型

旋律的形态基本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平型旋律:音程多是同音反复、级进等,常表现出庄严、严肃、宁静、平稳的情绪。

(2)上升型旋律:上行级进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常使音乐趋于渐强,情绪逐渐达到高涨。

(3)下降型旋律:常使旋律趋于渐弱,情绪逐渐缓和。

(4)混合型旋律:是指旋律中运用级进、小跳、大跳等音程,以不同方向进行的旋律线条,表现情绪的起伏和变化,是旋律创作中最重要的形式。

(二)旋律的表现特征

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能够为判断音乐风格提供参考。旋律形态是旋律分析的指标,即通过对旋律的分析来掌握音乐作品的结构特征。学生依托旋律形态分析内容,并结合乐理知识,即可掌握旋律形态在乐理要素中的应用。

完整的音乐作品中还应包含不同的旋律、节奏、音色等。通常情况下,不同的音乐要素深度融合,可形成主题分明的音乐作品,且主题旋律会被渗透与融入其中,更利于直观地表现既定主题。教师基于乐理视唱教学,对音乐作品旋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通过提炼旋律中的要素,将旋律、节奏、音高进行剥离、创新融合,使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创作建立新的认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不仅可丰富乐理视唱教学内容,还可拓展学生音乐思维,不局限于对音乐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能对音乐作品的旋律构成、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进行深入了解。

音乐作品中音调的不同运用,可赋予旋律不同的情感特征与表现力。比如,战斗性、号召性的音调通常以弱起上行四度的方式实现。大跳可表现情绪的起伏和变化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从旋律的创作到后期的各种音乐元素的合成等,最终目的都是有效表达情感与情绪。独具风格的音乐作品的音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决定了音乐作品的形象或性格。旋律中的重复、变奏、对比、模进、再现等手法,可赋予旋律不同的情感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分析音乐作品旋律时,要从多视角入手,研究旋律的手法、构成要素、形态基础,结合乐理知识,化繁为简,打造具体、生动的音乐教学课堂,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创作旋律以扎实的乐理知识为支撑。在乐理视唱教学中分析音乐作品旋律时,教师应对旋律中的音乐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了解乐理要素的应用技巧,并在不同的音乐作品旋律中提取关键要素。例如,教师要对乐理要素在旋律中的应用方法与艺术效果等进行深度分析,将唱、作、赏进行科学融合,使学生的演唱(奏)技能、鉴赏能力等获得全面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他们成为极具艺术素养与表现力的人。

三、音乐作品旋律分析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旋律可作为创作者与受众情感交流、观点碰撞的媒介与载体。教师借助蕴含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各具风格与表现力的旋律中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强化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使学生有情感地演唱(奏)、精准地表达音乐作品内涵。

(二)详细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

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可以旋律为判断标准。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教师应基于不同旋律的融合与编排。在乐理视唱教学中,教师分析音乐作品旋律,可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创作音乐的全过程,认识到旋律与各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详细了解复调、曲式、配器的要点,既懂得如何唱,又会利用丰富的乐理知识进行音乐创作。

四、乐理视唱教学中音乐作品旋律研究的关键点

(一)基于不同的音乐作品旋律提炼乐理知识

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到在乐理视唱教学中分析音乐作品旋律的价值与意义,有侧重、有目标地开展乐理视唱教学活动。教师可选择不同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从中分别提炼出重要的乐理知识,引导学生详细学习乐理知识。旋律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基本单位,创作者对其进行不同结构的设计与编排,会生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全面分析音乐作品旋律,可帮助学生科学、专业地辨别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即听到旋律后,能区分音乐作品的风格、类型、基本手法等。这在极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赋予了分析音乐作品旋律这一教学行为浓厚的文化性。教师可分析和讲解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如作品《二泉映月》,通过使用传统民族乐器二胡,塑造了独具韵味的音乐形象,产生了情感渲染效果,这不仅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还可让学生从富有个性的旋律中受到启发,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新的认识。

(二)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乐理视唱技能分析音乐旋律

分析音乐作品旋律,不是脱离乐理视唱教学独立的课程。教师分析音乐作品旋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视唱技能、乐理分析能力。教师应选择适合的音乐作品,将音乐技能的培养与审美教育进行科学融合。一方面,教师应利用音乐作品旋律分布的形态分解音乐,分段式讲解乐理知识,运用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行拓展与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运用已掌握的乐理知识分析音乐作品旋律,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从学生的想法中了解他们对音乐作品旋律的分析层次,从而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对音乐作品旋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进行及时反馈与针对性的指导。

(三)鼓励学生利用乐理知识分析音乐旋律的构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主动运用乐理知识分析音乐旋律的构成,且与乐理要素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以乐理要素为切入点,根据音乐要素的特性与发展方式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乐理知识形成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音乐作品的“骨架”是节奏,旋律是其灵魂,二者相辅相成。比如,长时值宽广节奏可使听众感到心情舒展;紧凑、短促的节奏可给听众以轻松之感;二拍子可营造热烈、欢庆、活泼的氛围;三拍子可使旋律具有流动、轻盈之感;四拍子能创设庄严、辽阔的情境。学生如果对乐理知识熟记于心,就可以根据节拍、节奏特征创作出对应的旋律。旋律不同,其所表达的情感、情绪等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民族歌曲、流行歌曲、歌剧等相关作品的旋律进行研究,以此了解构成旋律的音乐要素的作用,并通过长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艺术修养及音乐鉴赏能力。

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乐理视唱教学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的特征优势,利用该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教师应将音乐作品旋律分析渗透到乐理视唱教学中,引发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技术原理的深度思考,使学生从技术、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不仅会听、会唱、会做,还能培育良好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素养。

猜你喜欢

乐理音乐作品旋律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乐理教材编写出版研究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给你的信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