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符号视域下多元性别文化的emoji设计
2021-11-27蔡怡菲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蔡怡菲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视觉符号设计的社会功能
视觉符号是指一种能够代替事物或者事件含义的视觉信息。视觉符号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设计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生活符号进行整理和编排,而符号的本质则是通过对某个事物或者事件的各个要素进行归纳处理,让它成为承载信息的媒介和工具。视觉符号在社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传达功能
与其他符号相比,视觉符号的表达更为简单、精炼,信息传播更为直接、清晰。传统信息符号如文字符号,在短时间内很难将信息传递给阅读者,同时有调查数据表明,文字符号信息传达的效率相对低下。而视觉符号以非常直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多种层次的信息,并且能够即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1]。视觉符号在表达内容、传达信息方面的高效能力,使得平面设计在广告宣传上产生了最好的效果。
(二)交流功能
繁杂的交流文字信息的过程也可通过简单的视觉符号来表现,视觉符号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与效率远高于传统符号。比如,指路牌、景区标示图等通过一套完整的符号语言,使受众能迅速了解目前的道路状况,进而指导他们的行为。视觉符号最为重要的功能恰恰在于能将经验生动、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供人认识、理解和参照,从而互相交流[2]。视觉符号具备将人类情感形象化并直接表现出来的能力,并且可以即时地被人所理解。它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信息传播者与信息受众沟通的一座桥梁。
(三)联结功能
视觉符号的联结功能,是指人们可以通过视觉符号与抽象或信息要素之外的某一具象事物产生一种联想的联系。它具有客观反映事实的功能,即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结构符号或造型符号进行再提炼,对事实进行平面化二维处理。同时,视觉符号也具有联结表现的功能,即任一对象可以通过一个视觉符号的方式来表现,如企业品牌的IP 形象、LOGO 等。
二、多元性别文化的趋势
(一)从性别二元论到性别多元论
性别二元论(gender binary)简单来解释,就是性别的解释权由生理层面决定,即只有男女两种性别。而这种性别二元论在男性与女性的定义上更为直接简单,男性与女性的定性和他们所应具备的性格特点都是明确而又固定的。这种现象应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一直持续到20 世纪早期。在此阶段,任何出现的与主流性别观相悖的行为特征或现象都会被认为是有悖论理的、非正常的现象。从20 世纪早期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性别模糊的现象,即生理为男性但表征趋于女性化或生理为女性表征却趋于男性化的现象,但在这一时期性别二元论仍占据性别认知的主导地位。而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社会对性别文化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多元化逐渐显现的时期。性别多元化不仅指性别特征的模糊,还包含了性别之间的互相转化,如流动性别(genderfluid),即性别认同随时间流动而改变。
性别多元化不仅指在性别光谱上对性别的不同诠释,也是对“性别”不同判别方式的结果认定的总和。目前主流说法认定“性别”的模式共有六种,也就是说一个个体起码具备六种性别模式,只有当这六种性别模式都有统一的指向,才能确定个体是真正意义上的雄性或雌性。如果六种模式有指向偏差就会出现性别模糊或性别特征模糊的现象。这六种性别模式包括染色体性别、基因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性别多元论的判别依据通常是由生物个体生理层面与自我认知即心理层面结合生成的。
(二)性别多元论的社会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兴起及性别酷儿(gendergueer)的发展挑战着长期主导社会性别划分的二元论主义地位。酷儿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们直接拆解了性别本身,为性别表达的流动性与多元性开拓了新的空间。这些性别身份给了人们更广阔的性别表达自由,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社会二元论系统的有力挑战。
早在2014 年,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 就联合著名研究组织GLAAD 对个人信息性别认证这一选项更新了高达56 种可选项,这56 种选项从第一个Agender(无性别)到最后一个Two-spirit(两魂人)对性别认证的生理层面与认知层面,甚至从时间变化对性别认知的影响上都做了详细的归纳,这是性别多元化理论面向世界范围的首次亮相。随后Google 等大型网络公司均在用户性别设置上做出增项,以顺应性别多样化的趋势。
三、多元性别文化的emoji设计
(一)性别形象的模糊
近年来,emoji 领域增添了许多人物形象,增设最多的就是性别的选择与组合。在性别选项中多了一种在外观上更为中性(X 性别)的形象。例如,Apple 公司2020 年更新的iOS14.2 中增加了一个穿灰色衣服、发型长至耳下、脸型更为流畅的人物角色。这个灰色衣服的人物角色参与复制了传统蓝衣服男性、紫色衣服女性的各种动作表达。同时,这个人物角色拥有丰富的角色场景,不仅包含传统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职业穿着,而且包含了新娘礼服或者新郎礼服等具有性别特征的场景。这个性别模糊的中性形象需求在emoji 领域内已经达成了一致,Google 公司的emoji 设计在Android11.0 系统更新下就增设了特征一致的中性形象,并将此纳入各个符号场景中。Samsung 公司在One UI 设计中也强调了这一形象,并且使其区别于以往设计中传统男女的形象。
(二)传统性别职业的颠覆
性别多元论不仅指生理上有更多的区分方式,还包含了性别心理认同这一方面。在emoji 领域内的更新设计中,也不仅仅是多了一个“X 性别”的区分。
数据显示,Apple 更新的iOS14.2 系统版本中,出现了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身穿婚纱的形象(Man with Veil),Google 也在Android11.0 版本中也更新了特征相似、功能相同的形象,WhatsApp2.20.206.24 中甚至强调了人物的胡子这一男性特征。这不同于“X 性别”人物的功能,如果说X 性别形象的出现符合生理性别的多元选择需求,对传统性别职业的颠覆就是心理性别多元化的表现。同时,外表同性的亲吻(Kiss)、情侣(Couple)、家庭(Family)等颠覆传统性别搭配的组合也相继出现。
(三)性别相关符号的出现
早在2016 年,各大社交、互联网平台的UI 系统中就出现了彩虹旗,其带有六种颜色的彩虹的标志,通常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LGBT 运动通常将其视为同性自豪旗,并用于相关活动活动中。而2020 年Apple 的emoji 体系中新增了跨性别旗帜(Transgender Flag),即一面旗帜,上面带有水平的淡蓝色和淡粉红色条纹,中间有一条白色条纹,作为“变性者”或“为变性者骄傲”的标志,通常会在相关活动中看到它。
视觉设计应根据概念化事物的具体形象化,进行整体提炼,抓住特征,注意动态与情景描述,利用符号语言的形状转换等形成其信息要素,并在社会文化意识中进行传播,发挥视觉符号潜移默化的传播教育功能。
设计的目的最终是满足人们信息传达的需要,因此视觉设计应把握住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对知识的需求、对美学的需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人的需要是遵循着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这样的顺序来发展的。从视觉设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已经从最初的色彩、造型、功能上的设计发展到人性化的设计。从发展的趋势上看,未来的设计中必然会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越来越多的情感化色彩。符号作为设计语言也不再是单纯的图案、形式的堆积。符号化情感在表达思想、传递有效信息上的功能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导向。
结语
有效传播信息是视觉符号的最终目标,为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视觉符号突破了文化交流中语言和地理的局限,各种文化得以高度交流与融合。霍尔曾经说:“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视觉信息交流。在传播抽象化群体概念的设计中,视觉符号的应用会让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转化为直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图形语言,更易于信息的传递。性别文化的不断发展要求其在设计中有所体现,而emoji 则像桥梁一样,既植根于符号的传统作用经验,又与即时的信息社会相联系,传达着新的思想和内容。视觉符号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及情感表达,并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传递文化信息,使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各种形式的视觉符号不仅是文化活动的体现方式,也是人本质的客观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