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雕塑课程的教学探索
——以安徽省艺术专业高校为例

2021-11-27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雕塑思政思想

□刘 宁 钟 新 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思政教育与雕塑教学相融合,实现了对美的双重追求,能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和实践美。学生发现现实生活的意味和情趣,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能够形成更加乐观的态度,从而拥有艺术和思想上的双重“获得感”。

信息时代,思潮涌动的艺术专业高校学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如何实现良好的衔接和平衡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将以安徽省艺术专业学生为例,分享将思政教育融入雕塑课程的新型教学方法和经验。

一、高校雕塑教学现状

(一)注重艺术培养,轻视思政教育

高校的雕塑教学面对的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高考前的专业考试期间就已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和学习,大多是出于热爱才选择了学习艺术,所以其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和认识[1]。

(二)强调个体发展,忽视国家时政

艺术专业学生有着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也带有艺术专业学生的独特性。由于高考前很多学生忙于专业课学习,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其较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事要闻。他们普遍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而进行政治思想学习似乎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实际关系。

(三)强调个性张扬,集体意识薄弱

艺术需要强调个性表达,作为艺术工作者,学生需要具备思想前卫、接受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情感丰富的特质。在以往的雕塑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有意识地强调这种个性宣扬,甚至以艺术的个人风格为名来保护这种特点和个性,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特立独行、集体观念弱、组织性纪律性较差、缺乏责任感的问题。

二、雕塑教学与思政相结合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相结合,使大学生体会到思政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拥有艺术与思想的双重“获得感”。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高校雕塑教学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雕塑教学与思政相结合的具体尝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维工具,也是一种认识方法。在雕塑课程及其他艺术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不是强硬地要求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感受专业知识的内在属性,提升学习效果。专业课与思政课应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在雕塑专业课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艺术课程充满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他们择业和发展的途径。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政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多是为了完成修学分的任务,学生认为思政教育距离实际生活比较遥远,缺乏实际用途。因此,如何在专业课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雕塑是以形体和材质这一本体语言来表现思想和主题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优秀的雕塑作品一直是人们的思想凝结和精神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雷锋》《拓荒牛》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已经变成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的精神堡垒。而在雕塑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材质上的进步和手法上的创新的同时,可以在主题的表达上深入挖掘雕塑本身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内容,如历史文化名人、革命英雄先烈、时代新风貌等。思政教育和雕塑专业课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它们在思想层面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雕塑行业的从业规范、道德准则、行为要求等,在后期的实践中,雕塑专业的学生往往会直接接触实际的工程案例,这就要求其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道德准则。那么,如何建立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五点教学改革方法。

(一)服务人民——雕塑是人民的艺术,最终要服务于人民

在雕塑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探讨雕塑的受众群体问题,即我们学习雕塑专业到底是为谁服务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大型市政工程、广场上的大型纪念性雕塑,也有一部分学生更多的是追求个人感受,他们的理想是成为雕塑家,希望在展会和大型展览上展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雕塑作品。无论学生是做大型市政工程的设计还是成为个性鲜明的雕塑家,教师都应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扎根于民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例如,著名雕塑作品《收租院》泥塑群像,再现了四川大邑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农民的情景,用活生生的形象控诉了地主阶级把享乐腐化生活建筑在千万农民痛苦之上的罪恶,观者无不动容。这就是雕塑艺术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教育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学习雕塑乃至学习艺术的根本目的和直接作用。

(二)立足本地——研究发掘安徽地域文化,由爱家乡到爱祖国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安徽本省及家乡的特色进行调查和创作。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充满兴趣,他们有话可说,想要表达自己的体会。基于此,教师应立足本地,深入挖掘本省的地域文化,确定多种研究方向,进行分组调查,最后进行汇总交流。根据安徽的人文特色,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历史名城组、文化名人组、革命英雄组和珍贵物产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每个小组要进行资料搜集,翻阅历史文献,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汇总信息,再对资料进行消化分解,最后绘制方案草图,形成完整的雕塑作品。几个小组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合作分析。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深深地被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学生从热爱家乡做起,宣传家乡文化,进而延伸到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逐渐将思政教育推向高潮。

(三)实地考察——深入实地体验生活,饱含感情投入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要想使对雕塑课程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收获了文字和书本所不能体现的知识。这种来自直接经验的感受才能生成有真情实感的优秀雕塑作品。而实地考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综合考虑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效果,教师应选择相对固定的参观地点,如省内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区。在写生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对学生进行指导,带领学生从将军县金寨县革命老区六安开始进行实地考察。以安徽为中心逐渐发展到全国,如红安革命纪念教育基地、洪湖革命纪念教育基地、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在专业实践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既能了解各地人情风貌,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又可以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反映在今后的雕塑创作中。

(四)关心时政——我与国家共命运,关心时政重塑三观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不太关心时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如不具备端正的三观等,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平时状态较为松散,较少关心时政大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雕塑创作的主题上紧跟时事热点,将国家大事,乃至国际大事件作为主题融入学生的创作题材中,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主题的竞赛和展览。这样不但丰富了学习内容,而且能促使学生主动关注时事,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雕塑作品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雕塑作品展”“建国70周年美术作品大展”等。通过进行针对这种爱国主义主题的创作,学生收获良多,受教颇深。

(五)高尚人生——将思政纳入考核体系,使其成为长久的学习主题

高校应打破雕塑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育的壁垒,改变教学模式落后的现状,完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时代、适应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模式。

高校将思政学习纳入考核体系,可以对分数进行拆解,将相关主题的思政学习作为一项评分的标准。学生最初可能只是因为在乎分数而被动学习思政知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深入认识主题的内涵,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书籍和刊物等信息,不断挖掘主题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进而逐渐理解和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调动自身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思政内容的导入能使大学生远离社会不良风气,重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其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重视雕塑课程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思政学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将思政的主题放大,着眼于教育甚至是人生的全过程,将学生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雕塑思政思想
巨型雕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我的破烂雕塑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