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2021-11-27展晓鸣吴志杰
展晓鸣 吴志杰
(1.国防大学 北京 100091;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0 引言
作为西学东渐的结果,档案记忆观形成于20世纪末,经过21世纪初以来的广泛讨论,其趋于成熟并成为档案学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1]档案记忆观主要围绕档案与记忆的关系、记忆与文化、记忆与权力、数字记忆等议题进行探讨,其理论基础包括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会记忆理论、档案后保管范式、文件连续体理论和档案范式理论等。[2]随着后保管思潮和档案范式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考虑档案的记忆功能,社群档案随即成为档案记忆观关注的重要内容。
社群档案(Community Archives)指“具有共同身份特征(如地域、种族、性别、性取向、兴趣爱好等)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3]。开发利用社群档案与档案记忆观的基本内涵一致,符合档案记忆观下档案工作由关注党政机关到关注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家庭等各种类型主体转变的要求,能够补充官方主流记录,满足社会各界对社群档案的利用需求。基于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具体策略,以实现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创新。
1 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
1.1 视角影响:档案范式理论为开发利用提供社会视角
档案范式理论中的档案记忆范式探讨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强调要在社会情景中理解和分析档案活动与档案文献。[4]因此,在社群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重社会活动的人际互动,探索社群档案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意义。其一是鼓励公众参与。公众通过参与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增强其经历体验,加深对社群档案的理解,而且也能帮助社群走出“边缘化”的桎梏,共建社会记忆。其二是注重社群档案社会价值的发掘。档案记忆观注重发掘档案记忆的社会价值。开发利用社群档案必须树立社会化理念,体现社群档案对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贡献力,以便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1.2 主体影响:档案记忆观促进后保管时代档案机构的转型
档案记忆观不仅强调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一种重要形态,而且强调档案机构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能动主体,对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具有天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是鼓励档案机构加强对边缘记忆的关注。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或“记忆宫殿”[5],其中集中保存着大量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形成的档案。然而,传统上档案馆的收集策略往往聚焦于官方主流、统治阶层或精英阶层事务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材料,缺少对基层民众、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生活情境的关照,由此导致这些群体失去了文件保管权和历史发声权。后保管时代下的社群档案开发利用要求构建完整和多元的社会记忆,使得档案部门“坚持多元化的叙述,而不是主流叙述,要关照整个社会和人类全体的历史经验而不只限于充当国家和公共文件的保管者”[6]。另一方面是要求档案机构转变叙事方式,与社群建立信任关系。后保管时代下社群档案开发利用能够推动档案机构“去中心化”,鼓励社群、鼓励草根参与,重新配置话语权,建立档案机构与社群间的信任关系。
1.3 内容影响:指导社群档案开发利用聚焦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个人或集体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归属感、认同感、身份感和安全感的过程,被视作一种出于政治或历史原因的社会文化建构,是档案记忆观的基本内涵。[7]社群是基于某种认同而形成、并由持续的交流互动维系的人类公共体[8],社群档案本身就具有增进认同的作用。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是通过建构、重构、强化集体记忆来实现其认同价值[9],是一种“易于感知的、显性的社会记忆建构”[10]。因而,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应聚焦身份认同。社群档案开发利用聚焦身份认同的意义有:第一,促进社群成员在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实践中产生身份认同。社群成员参与到社群档案开发利用中能够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实现自我承认和自我接纳,形成群体间的认同纽带。第二,增强社群记忆的细节描述,形成情感共同体。身份的标识来源于共同情感信仰,要建立身份认同,就要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通过加强对社群档案资源的过程和细节的刻画,能够延续记忆中的情感,唤醒社群的共同情感体验,重构社群记忆。
1.4 手段影响:社群数字记忆促进开发利用中的新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与铺陈开来使得数字记忆应运而生,数字记忆成为数字环境下记忆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同样,数字记忆的产生与发展也为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第一,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发社群数字记忆。社群档案是社群数字记忆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技术能够将社群档案文本转换为内容有趣、可供互动的开发利用成果,进而促进社群数字记忆的传播与展示。第二,新技术发展促进多方主体的合作开发。2012年针对数字遗产长期保存的PERSIST项目,国际档案理事会发布了指导方针,其中指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用户需求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文化遗产机构在数字资源共享、鉴定和保存方面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11]因此,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是档案工作的趋势和方向,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涉及多方主体,也应通过合作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以便提供优质服务。
2 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主要策略
2.1 理念层:采用多元理念创新开发利用方式
2.1.1 树立以社会贡献力为导向的价值理念
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社群档案开发利用重视社群档案的社会价值,强调发挥社群档案的社会贡献力,这种贡献力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在经济贡献方面,要积极开发创意产品,实现经济效用。如英国国家档案馆推出《我的家谱》系列丛书以记录不同消费者的家庭故事,为其后代保存家族记忆。[12]在文化建设方面,档案记录是一种“刻写记忆”,通过刻写实践模拟社会仪式,活态社群记忆,有利于增强社群认同,延续社群文化。如英国LGBTQ+项目根据国家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在社区和花园场地上重建了当时同性恋群体的约会地点——大篷车,还原了历史同性恋社群的日常生活细节。[13]在社会教育方面,要积极在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学校等地点设立社群档案展览和相关课程,帮助社会各界群体理解并利用社群档案,实现共同体的构建。如加州大学档案馆将十九世纪末移民的旁遮普人历史整合到加州大学的课程中,并通过与学校的其他项目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鼓励年轻人深入探寻历史以便得出自己的见解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14]
2.1.2 树立以新技术应用为手段的开发理念
第一,利用多种宣传利用渠道增加社群档案开发利用成果的宣传力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档案的数字化为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社群档案利用效率和利用效果,可以通过整合类、服务类和交互类宣传利用渠道进行社群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宣传。整合类利用渠道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在线百科全书等方式提供利用。服务类利用渠道是以数字档案馆、门户网站、在线展览为主要服务方式,以网站或网页形式提供利用。如英国的Find my past数字档案馆可在线查看1939-1945年英国军队伤亡名单,这些档案承载着共同经历群体的记忆,不仅有助于研究二战历史,还能通过还原场景提醒人们珍视和平。[15]交互类利用渠道主要利用网络直播、新媒体、手机应用和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提供利用。如2018年NARA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展出了关于奴隶和奴隶主的联邦文件、内战遗孀的养恤金档案等,同时为各级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关家庭历史研究的工具以及使用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方法和技巧。[16]
第二,运用VR、AR等技术构建情感归属场景,强化共同情感。社群档案中包含丰富的社群记忆,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对记忆中的日期、人物、事件进行具象化处理,能够唤醒隐藏的记忆,激发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形成情感共同体。如唐人街历史的口述历史项目通过建立虚拟徒步旅行街景,将Google地图与增强现实应用程序Layar相结合,以历史地图和互动网站为媒介重现记忆。[17]
第三,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层叙事,保存社群记忆。通过打造一套与线下纪念场所相呼应的虚拟空间,能够强化纪念社群中的民间声音,增强叙事效果。如南京大屠杀线上公祭空间汲取了大屠杀档案中的符号、意象和资源,从国家档案馆发布的“南京保卫战”档案、南京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的保卫战牺牲英烈名单中抽取出“纪念碑”“灰白色背景墙”和纪念馆外观等元素形成了关于国家公祭日的多层叙事模式,记录了民族的伤痛记忆。
2.2 视角层:运用多维视角把握开发利用内容的侧重点
2.2.1 从社会生活维度注重微观记忆的开发利用
范式理论为档案工作提供了一个观察、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维度,在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中,要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视角,更多关注微观社会、民间叙事与个体表达,挖掘社群实际生活的具体内容。如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举办了以“1918:a different life”为主题的网上档案展览,旨在关注战争环境中军人、平民群体的日常生活。该展览通过与众不同的视角讲述了澳大利亚重大历史事件中一些澳大利亚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展现了澳大利亚人民在战争期间发生的独特故事,使得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18]
2.2.2 从文化传承维度挖掘记忆符号
从文化传承维度来看,文化记忆的构建和传承需要借助外部媒介,社群档案是“保护过去、记录现在和联系未来”的重要媒介,因此在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中,需将各种社会记忆形态中的物质载体和心理意识符号化,以文化符号为主题开发文化集体中的记忆元素,从而构建、保存和传承社群文化记忆。如潮阳档案馆凭借潮阳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名胜古迹、名人字画等文化环境,挖掘整理民间艺术档案,以“民间传统文艺”为文化符号,利用摄影、摄像、录音、出版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档案,保护和传统民间文艺的意识精神和艺术作品。[19]
2.2.3 从历史耦合维度注重内容的真实性
档案记忆观提出档案作为记忆的载体是受到选择和控制的,这种记忆带有阶层色彩,社群档案在形成和保存过程中体现社群的意志,是社群历史的记录和见证。开发利用社群档案中要突出与历史的耦合性,即利用社群档案要最大程度贴近社群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增强集体记忆的真实性,唤醒社群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为社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依据,建立群体成员之间彼此认可和凝聚的情感纽带。[20]美国国家档案馆“铭记珍珠港事件”主题的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他们利用馆藏退伍军人的历史资料还原珍珠港遭受的袭击的真实场景,重现军队的历史和战斗经历,从而增强了参与过战争的军人内部的认同感、凝聚力和自豪感。[21]
2.3 模式层:建立档案馆与社群、公众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之间的多方主体合作开发模式
2.3.1 社群档案的“档案馆—社群”信任开发模式
档案馆具有先进的理念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的技能优势,能够为社群档案开发利用提供理念指导、资源支持和方法保障。因此,档案馆要主动与社群进行合作,积极开展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在“档案馆—社群”合作开发模式中,档案馆应实现由“管理者”到“积极干预者”的角色转变,给予社群充分的话语权,在相互信任平等的合作机制上合作开发,力求避免该模式下可能存在的主观性过大的问题。如水族的特殊象形文字开发中档案馆不仅构建了水书先生及其他水族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平等合作机制,而且还通过激发水族成员及整个水族社群的“文化自觉”,使更多的水族成员积极参与到水书档案的保护及传承中,将处于危机中的水族记忆转变为可保存的文化记忆。[22]由此可见,“档案馆—社群”的信任开发模式能够将社群成员的观点融入档案工作者工作理念中,有助于描述社群档案的语境意义,从而构建更具参与性和民主性的合作关系。
2.3.2 社群档案的“档案馆—公众”参与开发模式
公众参与一直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话题,早在2010年美国国家档案馆就开始实施“Citizen Archivist(公民档案保管员)”项目,以便激发公众参与档案的开发利用。公众参与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公众参与能够为社群档案开发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第二,对于公众而言,通过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实践,他们能够与社群进行接触交流并产生共感,在无形中促进社群档案的再利用。如2017年梅州口述侨批保护项目举办了“百姓述说侨批故事”的活动,该活动以百姓视角讲述了“亲人记忆”“水客与侨汇”等故事,描绘了华侨群体奋斗的时代背景和锐意开拓的精神品质,再现了特定时期的文化传统与时代风貌,使华侨群体的特殊记忆得到理解和深化。[23]可见,“档案馆—公众”的参与开发模式使公众理解、探讨社群档案内容,从记录的手段与记录内容中唤醒相关记忆,与当事者产生情感共鸣,能更好地保护和有效发挥社群档案的价值。
2.3.3 社群档案的G L A M合作开发模式
GLAM是美术馆(Gallery)、图书馆(Library)、档案馆(Archives)和博物馆(Museum)四馆的简称,四馆同为文化遗产机构,馆藏中均有各具特色的社群档案相关内容。从资源建设角度来看,四者不仅可以单独与社群合作开发社群档案,还可以基于协作关系共同参与到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中。考虑到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社群档案开发利用中,GLAM无需各自为政,更应该基于一定的条件与范围,主动联合共建,共同推动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如2010年10月,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与留存同性恋社群档案的ONE National Gay& Lesbian档案馆达成合作意向,由南加州大学图书馆提供相应的资金与业务指导,对其馆藏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保管和开发利用。[24]无独有偶,美国国家档案馆借助“妇女历史月”的活动时机,与WVCI建立伙伴关系,将自身馆藏中关于女性、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档案予以开发并提供利用。在为WVCI提供丰富而有力的历史资料的同时,美国国家档案馆极大地提升了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和曝光度,促进了社群档案社会价值的发挥。[25]
3 结语
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对于实现社群成员的身份认同、推动社会公平与信任、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档案记忆观能够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为社群档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同时,更需要认识到档案记忆观的研究仍不甚完备、我国社群档案建设实践也亦有待提升。因而,未来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社群档案开发利用仍然需要解决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着力重点以及主要内容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