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思考

2021-11-27杨立群

魅力中国 2021年44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权利党员干部

杨立群

(中共哈尔滨市巴彦县委党校,黑龙江 巴彦 151800)

引言:

法治思维能力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这种思维可以有效地帮助党员干部在遇到问题时,用具有法律标准和法律逻辑的思维去对问题进行综合性判断,最终得出结论或解决办法。它要求党员干部在办事和决策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规章和程序,同时要保护人民的利益,在接受法律监督的同时,更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要明确的是,培养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方合力,以促成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内涵

(一)思维要具备合法性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要具备合法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党员干部们在决策或者处理社会事务时,都应该坚持思维的合法性。其中包括目的的合法性,内容和手段的合法性,以及行为的权限和程序的合法性等。党员干部要尊重法律,并以法律为信仰,一切要按照法律的规章和制度办事,用法律和制度去管理一切,就体现了法治思维[1]。

(二)拥有权利和义务思维

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在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就产生了权利义务关系。不仅如此,社会主体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其中党员干部们所行使的权力即公权力,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党员干部们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不辱使命,尽好自己相应的义务,不玩忽职守。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法治思维能力的应用。党员干部们不能随意剥夺或者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主体的权利。否则就违背了法治思维,而采取了人治思维。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们要尊重并维护各种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只有如此,才算是运用了法治思维。

(三)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思维

法治思维也体现出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与精神,这同时也是法治思维的内在要求。在进行重大的决策时,当公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中去,那么这个决策就包含了公众的意见和群众的利益。如果忽视了群众意见和大众的利益,那么这个决策不仅没有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法治思维的践行。如果党员干部们长期在执法中采取有选择性或随意的执法方式,那么就会失信于民,很难保障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2]。

(四)明确责任后果的思维

法律不光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还包含触犯法律的后果和违反法律需要承担的责任。这就明确了行为人如果有行为后果,那么就要为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党员干部如果出现权利被侵犯的情况,应该受到相应的赔偿。同样,在其行使权力的时,也要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如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要给予相应的惩处。这就说明党员干们在行使自己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守法律的约束,做到失职问责,违法必究。

(五)具有治官治权的思维

法治思维的核心思维是制约和监督公权,加强党内的监督,使得人民的监督权可以有效地运行。权利的运行要公开并加以规范,要不断完善各个领域的办事公开制度与监督机制。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治官治权思维就是指权利会受到制约和监督的思维。所以党内干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实行权力时具备受约束受监督的思维模式,防止权力的滥用。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是维护宪法权威的内在要求

宪法是党和人民通过既科学又民主的方法,形成的集中意志。它对人们的行为做出了普遍而又基本的规定。为了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就必须坚持并拥护宪法的最高权威和地位。如果宪法都可以违背,那么就毫无法律意识可言,人们的行为也就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维护宪法权威是最基本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们要自觉遵守并捍卫宪法的最高权利,还要成为法治的拥护者,明确违法可耻的法治思想。

(二)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

为了全面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3]。这不仅关乎到我国的改革与发展,还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就需要在全党员干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努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党员干部作为群众的带领者,要起到依法治国的推动作用。党员干部还是该项治国方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但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建设法治社会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员干部在执政执法过程中,法治思维能力较弱,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并且受到了传统人治思维的影响,依旧习惯滥用权力,处理事务时以人情为首,而不是用法治思维来处理事务。遇到问题时,多习惯于向领导请示,而不是用法律作为依据去处理问题。另外,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对基本法律法条理解不到位,导致出现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等不良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才能帮助社会早日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们要严格执法,公平执法,以促进化解社会中的各类矛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己任,提高我国司法的公信力。

(三)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所在

公权党员干部所拥有的公权力是广大人民所授予的。通过公权力的合理运用,创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不仅对党员干部自身有一种实质性的保护,还能够为广大人民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环境,让群众们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与生活的幸福。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党员干部也不会因滥用公权力而误入歧途。

(四)是对党员干部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党员干部们是我国执政、执法理念的践行者,只有培养党员干部们的法治思维能力,才能使得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融入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多。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协调好社会法治与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国家以一种健康和谐的形式,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进。故此,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就要从培养法治思维能力的方面入手。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的形成,都是依靠学习而得的。这不仅需要党员干部们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学能力,还要依靠各种手段进行长期的学习与培训[4]。

首先,党员干部们要自觉的去学习法律知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达到对法制法规的熟练掌握,充分并深刻的了解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并且要努力明确,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固定程序和原则需要遵守,权利的范围有多少。还要知道如果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后果。

其次,还要不断地创新法律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要将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作为党员干部的培训内容。完善学习法律的相关制度,使党员干部们加强对法律权利和边界的认识。在行使权力时,能够充分把握住原则和程序,并且明确责任与后果。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党员干部逐渐形成法治思维,并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去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

最后,还要进行与相应的法律知识实践操作。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帮助党员干部逐渐形成法治思维,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具体的法治实践。要在处理各项社会事务时,合理运用法治思维,并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做到依法办事。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和法治思维的正确使用方法。以达到加强党员干部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在实践中转变法治观念

党员干部要把法治思维能力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法治责任与使命,还应该要把法治思维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方各面。

首先,要在思想上坚持法治信念。坚定对宪法和法律权威的绝对拥护并发自内心地认同宪法及法律法条。从而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

其次,要在行动上坚持以身作则。除了在决策与处理事务中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外,还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当地合理运用法治思维使得法治工作的开展有序、顺利,并形成一定的法治办事氛围。在当地各方都具备法治思维能力后,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风气。在这样的带动下,加快促成法治环境的建设。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考核机制

首先,作为党员干部的储备力量,要选拔一批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较好的人员。当参与选拔的人员通过一定的法律考核与评价,将思想和能力都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时,才能作为党员干部的储备人员。以此,作为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法治考核制度。考核评价能使得党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且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使服务工作有序地开展。对于一些自身法治意识观念较强且能够合理运用法治思维去解决事务的人员,要予以相应的提拔。只有如此,才能使党员干部整体的法治思维素质有所提高。

最后,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如果党员干部触犯了法律或是在处理事务时,没有使用法治思维,那么就一定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也要让党员干部们意识到,遵纪守法,不滥用权力,是必须要守好的原则与底线。如果一旦越过红线,那么法律法规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加强奖惩机制的制定,能够有效地促进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5]。

(四)建立并完善监督和问责制度

对党员干部实施监督措施并不是不信任,而是出于加强监督体系的实效性目的,使得监督体系能够有效运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6]。

首先,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且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得监督体系顺利运行。因为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走向歧途,故此,要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发,加强监督体系的顺利、有效运行。只有令监督体系正常运行,才能使得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意识。

其次,完善相关的问责制度,能够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如党员干部在相关重大决策上,出现了失误,或者出现了违法乱纪的现象,那么都必定会严格落实问责制度。除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还要予以相应的处分。以此,保证党内领导干部们之间的监督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总之,为了确保我党始终居于国家领导核心的位置,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教育和具体实践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深刻又广泛的改革。而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织者和实践者,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党员干部也要积极抓住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机会。只有做到完善自身,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开拓进取,才能切实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权利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我们的权利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权利套装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