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云深处象图村

2021-11-27

大理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麻线戏台白族

在大理州海拔高达4200多米的雪斑山南麓的山中,有条象图河。在河的中游象鼻山的山腰上,世居着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古老村落,叫象图。象图,原名叫核桃树。村因树得名,山上山下,周围的沟沟箐箐,以及房前屋后都长满了核桃树。象图虽远离剑川县城,相距130多公里,交通相对偏僻、闭塞,但因其春夏云雾缭绕,彩虹时现,温热多雨,适宜种植大麦、豌豆、玉米以及核桃、花椒等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秋冬天高云淡,田野里金黄的庄稼与山上的皑皑白雪交替出现,流光溢彩。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此次探访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象图村落。

来到象图村,原来这里北衔本乡江头村,南接本乡下登村罗落组,西枕怒江兰坪金顶镇凤凰山,东临象图河畔,是典型的背山面水之地。通过了解得知,村民由何、赵、杨、李四大姓组成。因为这里是山上白族聚居最多的地方,亦被人称作“云南省内山上白族第一村”。据有关文献记载,象图村落是由茶盐马古道上的驿站逐渐演变而成的,宋末明初已具规模。

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曾经的茶盐马古道早已沉寂,沿路的喧闹落下了帷幕。弥(弥沙)象(象图)公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穿山越岭开通,继后,云(云龙)剑(剑川)公路穿境而过2015年以来,又开凿了马(马登)象(象图)公路。这三条公路的贯通,犹如打通了象图与外界交流的“任督二脉”,极大地促进了象图人流、物流和交通流,茶盐马古道上的村落重新喧闹起来。让古老的村落焕发青春。

随贯通的公路开辟出来的象图集市,一些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一应俱全,当然,走进这里的集市发现这里也是象图原生态土特产品的集散地。而最具象图特色的自产小甑子大麦酒、手工麻布以及蜂蜜、木耳、竹笋等土特产更是比比皆是。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在象图开花结果,这些原生态的象图土特产品不仅可以在街上展销,而且各类现代化的商铺吸引了外地客商比肩接踵,蜂拥而至。

慢慢徜徉在象图村落里,不时发现,古老的巷道两旁,不断显露出掩映在核桃树里的、错落有致的木楞屋和白墙灰瓦的民居。民居少有围墙,可以随意走动。还不时会遇到迎面走来的村民,他们都会主动向我问好:您啥时回家了?到家里坐坐,吃个核桃、喝口酒吧。我原先还一愣,不知所措,认为村民认错了人。继而看到他们一脸真诚,我才恍然大悟——村民把我当成自己人回家了!这时,我仿佛置身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久违了的人间纯情涌上心头,好久才回过神来,可以说,在这里经历了一场久违的温暖。这就是象图村落里面的灵魂,由于他们从骨子里浸透出来的淳朴、善良、勤劳、包容。赋予了象图村落既古朴又现代,既传承又创新,永远充满着感人至深的活力!

从村尾东路口,沿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往西约走两百米左右,眼前就出现了一眼在围墙中的形似马蹄形的古水井。这口古水井,面积约15平方米,平时水深达1米左右。但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水以及水井的故事。通过在井边休息的白胡子老人了解得知,关于象图村落的古水井就有两个故事。一故事说,象图村落古水井的水源是由盐马古道上的一匹马发现的。于是,山民在开凿水井时,特地把井面打造成马蹄形,说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水井也因此叫马蹄井。另一故事是说,先民们在古水井上方采矿掘洞时,遇一过山龙。此地缺水,先民们抓住机会恳求过山龙留下来。结果,矿没打成,却成就了象图村水井。故事归故事,难辨真伪,留待来者探究。事实上,这是村里唯一的一口水井,几百年来,象图村500多户村民以及牲畜用水全靠井供给。这口井水源充盈,从不枯竭,轻轻舀起一瓢,用舌尖轻抿,水质清洌,甘醇可口。加上冬暖夏凉,宜于酿酒和饮茶,山民早就视为象图村的生命之“井”。

离开马蹄形古水井,继续往上走300米左右,有座古戏台。古戏台建于乾隆年间,坐东朝西,矗立在象图村东西走向通道中间显眼的地方,是象图乡保存得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古戏台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了节省用地,便于来往,台基中间为通道,西通村头、立碑处、本主庙、凌云寺以及观音寺和观音塔,东边是村尾古水井、东门和魁星阁。显然,从这里出发,可以把象图村所有景观和古建筑看个遍。古戏台两旁石墙撑住上层戏台和屋顶。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分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前部分是戏台,正对广场。古戏台多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1995年。每逢节日和每年的正月十五象图村本主节,戏台前广场挤满了四村八寨的村民,戏台上的滇戏、吹吹腔以及现代的歌舞融为一体,让人如痴如醉。因此,村民们给古戏台起了个很现代的名字——古代“电视机”。可见古戏台在村民心中的地位了。

在古老的象图村落,仍然离不开古建筑。是的。在村中“立碑处”的西端约100米左右的一块平地上,有赵家大院,20多间砖木结构的房屋首尾相衔,连成一个长方形的院落。虽经过两百余年的时光消磨,但至今仍坚固如初,仍有人在里面居住,充分表现了白族匠人精湛的技艺。

还有李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造者在木结构外,把三面房墙一直筑到房檐,在明清技艺的基础上,加入白族部分工艺,用封火砖封住屋顶空隙部分,使木结构和房墙有机地融为一体,在防震和防火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仍屹立在村中古戏台下方约80米处。

此次来还了解到象图村的纺织。很早以前,象图村落里织麻布,是为了“织麻为布,制作衣裳”而出现的。这维系着生计的大事,主要是由女人完成。此次了解得知,原来传统的织麻布工艺很复杂,大概有15、6道工序。其中,捻麻线工序很重要,不仅费工费时,而且讲究线条的粗细匀称,关乎到后面麻布的成败,需要极大的勤苦和智慧,我走在象图村落,总能见到不是干农活、做家务,就是捻麻线的女人像蜜蜂一样辛勤地忙碌着。她们麻线捻够了,就开始制作麻布。这时,咔嚓咔嚓的织布声响整个村落。看到一匹匹麻布在她们灵巧的手中逐渐成型,我以为结束该歇口气了。但她们又开始捻麻线,重复以往的织麻布工序,除做衣裳外,还做孝布、大小口袋、披风、腰带、绑腿等日益越来越多的需求。并且村里待嫁的姑娘,也一定要先学会织麻布,这是她们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也是她们心灵手巧的具体表现之一。早日掌握,以便日后立足于家庭和社会。以上这些成了习惯,久了,成了自然,自然里出来了传统,传统里就出了精品。于是,象图村落里的麻布,精致细密,经久耐用的美名不断传出山外,也因为这,清乾隆年间的剑川县志里,就有象图村民“善织麻”的记载。现在,山外织麻布的传统工艺在象图村落中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虽然棉线、化工线等织物逐渐代替了麻线,但村落里织“麻布”的活动有增无减。

与织麻布传统工艺相媲美的还有象图村小甑子酒。眼前的小甑子酒,原来就是把一段高约1米,直径约70-80厘米的铁杉、榧木等坚实圆木材挖空后,做成甑子,从里面酿出来的酒。以前酿酒时用的是用木片箍成的甑子。这甑子不用时松动,用时常漏气,影响了出酒率和纯度,后来用圆木材做甑子酿酒的工艺便产生了。

我将酒倒了出来,香气已经充盈在空气之中,倒入杯子里,这琼浆玉液继续散发着夺人魂魄的芳香,轻轻用舌尖凑近这酒,有一种醇厚和清香直上口中,美酒缓缓入喉,酒香交织在口中久久回味。这酒怪不得是自用和待客的上好佳品。象图村落的小甑子酒被山外人称作了“剑川茅台”。象图村落里男女都会酿小甑子酒的传统工艺一直延伸至今。小甑子酒出自象图村的山清水秀、绿色食材以及山民勤劳、智慧、淳朴中,可以说,酒香在这高远的村庄也不怕巷子深啊。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到了村子西端的村落尽头,在一处名叫“天的天井”地方的下面,有几幢楼房,在海拔很高的山头仿佛直升云天。在大厦的两边分别有硕大的现代体操场和足球场。这就是象图乡的初级中学所在地。深入了解,就知道每年从这里走出来的近5、60名山里学子,分别被省、州、县高级中学或职业学校录取,继续他们的学业。

一声上课铃清脆入耳,又是一年的开学时间到了,看到学生在宽敞明亮的学校里愉快地度过学习时光,这座白云深处的村落蕴藏在群山怀抱里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编辑手记:

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一直以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旅游探访者的目光,《弥渡探幽》将弥渡多处的风情面貌跃然纸上。在洱海边生活,意味着我们要和它朝夕相处,熟悉它每一个海湾的形状,照顾它的身体,学习知晓它发出的信号。洱海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过尽千帆,依然自然动人。《洱海行吟》中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洱海的美景,与洱海共同生长,意味着我们需要去探讨,去学习如何平衡生态和生活的两种力量。巍山拥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徜徉南诏博物馆》中,通过与建筑、器物的近距离接触,用这样静默的对话方式展示着人类世界的广博、深度与美。《无为寺之行》里作者从寻路的一路收获再到无为寺中相对“唯我”的时刻,感受到了生命里富有力量的感悟,眼前所得,尽是难以言喻的静与美。象图村是位于剑川县的一个白族村落,《白云深处象图村》从传统和新的面貌中展示了一幅真实且丰富的象图农村影像。

猜你喜欢

麻线戏台白族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处注释异议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麻线鞋的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白族敬酒歌
山西古戏台掠影
56个民族56枝花 白族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