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一纸之隔的乡愁(组诗)
2021-11-27
小街人家
青石板路指向幽静
挽各门各户,墙不经晒
斑驳成老妪的面容
门环的铜声,亮得纯金一般
箕或箩,报各年龄段
远走他乡时别忘了
将门口的小溪披在肩胛上
为自己的心事而敞开
伸个懒腰,南花店
看见了我北移的指纹
被剪辑的薰衣草,虚掩着
因旭日生辉
黄梅雨掉进天井
砸疼苍苔,芭蕉叶
独撑着一片天空
这让我想起读信的父亲
从红薯藤上充血
一茬茬烛火,返璞归真
遮阳帽下的旅游者
醉恋古色古香,方言绕舌
指点着通泰的岁月
顺手偷走一颗枇杷心
独居
像爷爷的哮喘,屋檐
被风雨折磨了很多年
斑驳的是,墙和梁
而在我的心里
一个月光中取暖的家
永不褪色
异乡的日子太静了
邻里之间
门与脸一样陌生
狗撵鸭子呱呱叫的俚语
只在梦里奔跑过
醒来时,泪湿枕巾
想一次,痛一回
痛也大汗淋漓
再思念
黑天鹅梳理羽翅
苍穹就是这样垂下帷幕的
父亲在那头,适宜夜行
灯火阑珊,该放手的年轮
梦醒时又是一条山路
能够倾诉的草木,借
蟋蟀的触须细细探索
天上有耳,思念也是唯一
念着的亲恩还不冷
一面蹒跚一面歌唱
今天已在涟漪上歇息
夤夜拜访,我真想
再听一次宁波话的絮叨
归途
秋风三叠,推着我
成熟的层次感
应该归天空收藏
相信芦苇与我一样纠结
白玉兰灯由东向西,挑着亮
这也是太阳明天的抛物线
珠江桥神圣作证
上弦月在流浪途中
共同遥望前方,是你的
谁也抢不走。摇啊摇
下一站在口琴与手风琴之间
从冷飕飕的夜色开始
只求启明星发力
接得住攀援的缆绳
苦楝树
除了故乡,谁也不能奢谈
一棵树的伤病史
麻雀不知忧愁,蹦跳着
觅食、歇息、恋爱,开演唱会
年轮又倥偬了一回
我也不免青青默读
蝉声已渺,闺怨外
歌者放吟朴素的土地
方格子般的院落
最吸引劳累的月光
枕一束铜色的菊
相互取暖,悄悄问
可是去年的那一朵
谛听
芦苇白了头,旌湖
见惯不惯,鹭鸶躲进去
用最轻的红舌望秋
如果再加上我的皱褶呢
可否有物语调色节令
我不敢窥探风的走向
叠好记忆和鼾声
将憧憬举得谷穗一样金黄
想起四月的蛙鸣
所吐露的一畦农谚
成为我们必须感恩的尺寸
远的山
一窗之隔,面西而立
大都是雨后初晴
白纱巾的腰身娉婷
端坐于越洗越蓝的穹隆
素笺上秋风瑟瑟
早起的燕语,一遍遍
切割我式微的发际线
一壶去岁的老酒,还温着
莫问,莫问
炊烟已落在檐后
含着冰清玉洁,四姑娘山
住在行吟的深处
二十九楼高度,适合平视
谁都不吃亏。何须论证
跨境的青梅之约
编辑手记:
叶申仕的诗歌描述了他的成长和生存状态,通过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表现心理活动、思想、态度等抽象的概念,这也使他的诗歌呈现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如《台风遇海,或人间退潮》表面写一场风暴登陆的场景,但实际是表现诗人心理活动的过程。忧伤、狭隘等负面情绪的“退潮”,自我心境的不断提升,其实也是诗人自我勉励、自我暗示的过程。
闫建斌的诗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亲情,正如开篇诗题《朴素的一天》,朴素简单、率真自然、平易近人成为他诗歌一贯的风格。
素描的特点是颜色单一但重视结构和形式,虽然缺少丰富的色彩描摹,但在光影浓淡变化中诉说着人物的特点。正如夏旭志《父亲的素描》中的父亲形象:被孤独、苦难包围着,但在这片灰色中,那些表达着思想、情感、生活态度的线条塑造出父亲坚毅、善良、朴实的形象。诗人将父亲的生活历程、生存状态与物相联系,使抒情对象(父亲)与记忆中的特殊事物产生互动,将父亲比作一本书,或是以京胡、手掌、自行车等象征父爱,由物自然地引出人;同时也将物拟人化,沾染人的记忆和情感。
余文飞的《滇西行吟》是一组描写滇西风光的写景抒情诗,在具体场景中结合诗人情感和生活经验,使读者有临场感。《大理古城印象》诗人并不醉心于描绘城墙、楼宇的巍峨厚重,而是把冰冷的建筑、遥远的历史与行走在当下的人结合起来,使诗歌立意更有深度。《骑马登鸡足山》诗风恬适自然,结构纤巧轻妙,句式工整对仗。外形式的严整并未禁锢诗人自由、闲适的心境。一二三、四五六等数字是虚指但却增加了景物的实感,更具感染力和情趣。随数量的叠加,景物由近及远,变得更加疏朗、开阔,富有层次性。《登苍山》的写景具有整体感,注意意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抓住“绿”的特点,由上至下多层次地展开,将原本静态的景物写出流动感。
黄国英的诗描写了小镇生活的种种细节,随物候变化而引发诗人淡淡的心绪,思念亲人、思念过往。《再思念》写怀念逝去的父亲,“黑天鹅梳理羽翅/苍穹就是这样垂下帷幕的”,将夜幕低垂比作黑天鹅的落下的羽翅,语言柔美清丽,比喻精巧唯美。全诗抒情细腻,将思念之情转化为对絮叨的怀念,有具体的细节支撑而使抒情真实、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