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1-11-26陈步伟郭燕谭亚军
陈步伟 郭燕 谭亚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合乎科技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系统回应了“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怎么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哪些保障”“科技创新由谁来领导”等重要问题,为我们明确科技创新地位、抓住科技创新机遇、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加强科技伦理建设等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体现了在科技创新中要立足国内与全球视野相统一,全面规划与重点突出相统一、宏观谋划与具体指导相统一。
[关键词]科技创新;基本观点;内容逻辑;根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11-0010-06
科技是强国之基,创新是民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围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阐发,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尤其是对其内容逻辑与根本特征进行系统阐释,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并将其更好地贯彻于实践之中。
一、以“科技创新必要论”系统回应了“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
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详细阐释,突显加强科技创新实践的合理性与紧迫性,是新时代构建科技创新理论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科技创新必要论”,并呈现出严谨的逻辑理路。以“功能论—地位论—价值论”为逻辑主线的“科技创新必要论”详细阐释了科技创新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加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和实践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对任何一种实践行为的必要性进行判定,首先要从普遍性方面入手,即从一般历史和科学理论角度对其所发挥重要功能加以阐释。作为人类的重要实践活动,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等重要内容,而其核心则是科技创新。如果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科技创新则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综观人类文明进程,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科技创新都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升,也不断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最终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只要抓住科技创新潮流,顺势而上,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反之,如果不能抓住科技创新机遇,将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16世纪以来,英国、日本、美国能够分别紧抓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迅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历史,以及清朝闭关锁国错失科技革命机遇以致落后挨打的事实,都是其最好证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加以审视,科技创新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实践及其功能的发挥。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1]602。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而且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2]351。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正是从历史和理论两个角度加以考量,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明确提出“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3]17等重要论断,为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二)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通过普遍性考察揭示实践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需要在深入实践的特殊性中加以审视,进而明晰实践的具体意蕴,以突显其特殊性。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从国际趋势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国际竞争也日益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都尽快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摆脱危机的泥潭。在各国努力下,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技术、低碳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孕育形成,一些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关键性技术交叉融合趋向日益明显,重大科技变革力量正在不断集聚。新一轮新科技革命必将会加速带动产业变革,也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竞争格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3]26。从国内发展看,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方面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庞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急需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虽然我国科技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向,但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依然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急需攻坚克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3]26。当前,我们比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发挥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在国际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任何实践行为都有着价值指向。因此,对实践行为必要性的判断,还需要从价值维度加以阐发,以充分体现实践行为的合目的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遵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孕育的重大科技突破,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人工智能的新突破,还是以合成生物学新变革,抑或是能源技术的新发展,无不拓展了人类生存和生产的疆域,使人们的生活向智能化、信息化、健康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4]7。因此,顺应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向以增进人民福祉,是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破解这个“总问题”,只能将科技创新力量运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领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4]12。
二、以“科技创新方式论”系统回应了“怎么进行科技创新”
确定合理的科技创新方式,是新时代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代构建科技创新理论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形成了“科技创新方式论”,并使之呈现严谨的内容逻辑。以“目标论—道路论—重点论”为逻辑主线的科技创新方式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和走向,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了系统蓝图。
(一)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对未来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和确认,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特有环节,也是实践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道路、谋划重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当今时代,科技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要想在科技创新时代使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强盛,更加需要科技实力的强大。换言之,实现世界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科技强国建设的“三步走”规划,即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为世界科技建设谋划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再次确证。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目标明确之后,选择何种道路以实现目标,就成为关键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以促进本国发展,以致高端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这种发展路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近期美国对中兴、华为等企业实行的技术封锁再次昭示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面对当前关系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窘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4]10。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3]48。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更是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再次确证。坚持自主创新道路,首先要明确基本方针。要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科技发展方针,使科技创新既能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又能支撑经济发展规划;既能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又能实现自主创新突破;既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又能支撑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力量。同时,坚持自主创新道路也要做好战略谋划,超前布局,下好先手棋。不仅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而且还要针对与国际差距较大的核心技术领域,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采用非常规策略尽速实现科技创新目标。诚然,宏观战略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落实:要改革相关机制体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完善相关设施,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要重视基础研究,强化源头供给;等等。
(三)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
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会有很多艰难险阻,明确主线所在,以统筹规划实现四两拨千斤,推进科技创新脚步,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提升创新能力,包括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能力,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中,明確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重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国家主导的重要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着国家最高科技水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助于提升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也是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枢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通融合,快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两者共同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三、以“科技创新保障论”系统回应了“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哪些保障”
构筑良好的科技创新保障条件,是确保新时代科技创新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理论应当予以考虑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进行详细阐发,形成了“科技创新保障论”,并呈现出系统的逻辑关系。以“人才论—体制论—国际论”为逻辑主线的科技创新保障论科学揭示了人才队伍、机制体制与国际平台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重要遵循。
(一)坚持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如果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那么人才则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为积极、最为关键的要素。对于科技创新实践而言,强大的人才队伍则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资源和首要保障。从实质上看,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3]107。当前,虽然我国人才队伍规模较为庞大,但创新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前沿科技领域,缺少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影响着民族复兴大业的脚步。我国科技发展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要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能够真正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广纳人才、用好人才。这就要求,具有寻觅和识别人才的慧眼,不断完善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以及人才发现机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培育各级各类人才;要广开进贤之路,实施更为开放的人才政策;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真正实现集聚人才、人尽其才。同时,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使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科技创新智慧和力量充分释放出来。
(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要激发、凝聚强大的人才队伍的创新力量,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正如邓小平所说,“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333。科技创新要实现自立自强,不仅需要基础设施予以保障,而且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予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强调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机制体制障碍”[3]57。多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着许多顽疾难以破除,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和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尤为突出。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方面,始终存在着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没有“打通”的问题,使科研与经济长期处于“两张皮”状态,直接影响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成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且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3]57。因此,要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相通,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科技资源管理体制方面,始终存在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倾向,使科技资源难以形成创新合力。要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等相关措施,使资金、项目、机构、人才都活跃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尤其要通过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使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使政府能够在重大领域积极作为,在关涉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集中力量抢占科技制高点。除了改革两大领域之外,还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健全投入机制,健全科技伦理体系,等等。
(三)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的时代性与世界性的特征,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要具有世界眼光,决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入参与到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之中,为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国际平台和保障。科技是时代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科技创新不仅要紧跟时代前沿,也要具有全球视野。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环境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问题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又遭遇新冠疫情的冲击,迫切需要各国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便利与紧密,人类日益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運共同体中,共享科技发展成果,造福世界人民,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不应该被封闭起来,成为少数国家和个人谋利的工具。各国都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机遇,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以“科技创新领导论”系统回应了“科技创新由谁来领导”
越是复杂的实践,就越需要坚强的领导,以指明方向、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领导,才能敏锐觉察到科技创新对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性,才能统筹全局、做好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谋划合理方式,才能构筑科技创新的保障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对科技事业领导的重要性,形成了“科技创新领导论”,并呈现出独特的思想进路。以“地位论—能力论—信心论”为逻辑框架的科技创新领导论系统回应了“科技创新由谁领导”这个涉及科技工作大局的根本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一)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在组织动员体系和资源调配模式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攻克关键技术的强大合力;健全了各级党组织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能够将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落实好,将科技人员组织、管理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渐进转型,我国科技创新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各种创新资源,破除各种障碍,在重大项目、前沿科技、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进而实现世界科技强国。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4]24。
(二)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
作为科技力量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领导科技事业的能力和才干,才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科学素养,既当好领导,又成为专家”[4]24,在充分尊重科研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策和制度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通过细致的调研以及深入的学习思考,充分了解制约科技事业发展的阻滞所在,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予以解决,切实服务好科技创新。
(三)增强我国自主创新事业的信心
近几年,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无论是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领域或是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可喜成就。这些历史性突破的取得,不仅要归功于诸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更为重要的是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洞悉国内外科技发展大势,整体谋划科技创新布局,牢牢抓住科技事业的核心要素,才能全面谋划科技工作,不断推进科技事业不断发展。面对当前西方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恶意阻碍以及我国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的境遇,我们要坚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会取得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果,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6]6
五、以内容的严谨逻辑彰显思想的根本特征与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特征,彰显着独特魅力。
(一)立足国内与全球视野相统一
立足国内,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依据国内,即以国内发展情景为根据;二是为了国内,即强调服务国内发展的重要功能。这两方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表现得淋漓极致。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所处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肯定成绩基础上突显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重视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功能。他曾借用清朝学习许多科学技术束之高阁的典故,来说明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否则学得再多,也“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3]57。全球视野,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追踪时代发展前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与全球对比中寻找差距;二是积极融入全球发展浪潮,抓住发展机遇。这两方面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向与各国争抢前沿科技阵地的现实情况,强调要紧跟时代前沿,在与世界比较中寻找差距;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浪潮,争取科技创新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正是在立足国内与全球视野的双重审视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成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统一
全面规划,是指在全面考虑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设计,实现系统良性运转。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行谋划之时,从战略规划、实践方针、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突显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是指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以推动全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主线,将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任务予以谋划,彰显了突出重点。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为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中,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坚持系统观念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遵循。从哲学上看,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注重全局整体主导,同时协调各要素,并突出重点;就是要注重多项共同发力,同向同行;就是要统筹各要素共生共进共享。
(三)宏观谋划与具体指导相统一
宏观谋划,是指从大局出发,对某项任务进行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谋划,进而集中资源,尽快实现目标的方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道路选择、基本保障、领导力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布局,就是宏观谋划的重要体现。具体指导,是指从微观出发,对某一具体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并加以推进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不仅局限于宏观谋划上,而且也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指导上。例如,在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帽子等现象,并强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4]19,就是具体指导的范例。无论是宏观规划还是具体指导,都是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都是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指南。换言之,宏观规划与具体指导统一于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