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示能性理论的移动端收纳类应用设计研究
2021-11-26周枰旭吴祐昕
周枰旭 吴祐昕
摘要:文章研究移动端收纳类应用软件的界面设计问题,旨在优化目标群体的使用体验。文章从示能性理论出发,以移动端的收纳类应用软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用户调研,探讨并提出基于示能性理论的收纳类应用软件界面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收纳;示能性;用户体验;认知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3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步入2.0时代,移动应用不再是新鲜事物,其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其中日常工具类移动应用数量达46.5万[1]。针对特定场景和功能服务的移动应用,同类型的竞品数不胜数,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较低,并且大多数工具类移动应用仅着重于功能层面的设计,较少涉及对用户体验的打磨,忽视了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独特性和使用情景,从而造成界面交互设计与用户认知模型存在一定差距,给用户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因此,工具类移动应用要想从竞品中突出重围,需要从用户体验入手,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文章以移动互联网为背景,从示能性理论切入,对用户行为和心理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家居物品收纳移动应用使用体验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1 示能性理论概述
示能性理论是生态心理学的概念,源于格式塔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描述的是环境或物体所拥有的一种被任何人或动物感知和使用的属性[2],即用户能够了解物体实际上有何种用途。如我们看到椅子便知道它可以坐,这就是椅子拥有示能性的体现。之后,示能性概念由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引入交互设计领域,他在《设计心理学:日常物品的设计》一书中认为,吉布森所论述的示能性属于真实示能性,是决定物品如何被使用的客观物理属性,而在交互设计领域,诺曼认为还存在感知示能性,它更强调用户认知、心理、精神等方面,认为不同的用户可能出现不一样的感知结果[3]。由此可知,基于示能性理论设计的界面和服务系统能有效辅助用户了解设计元素与功能之间的关联,引导用户实现其预期的行为或目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多年来,示能性理论经过多位学者的拓展,已经涵盖了大量的设计要素和设计准则,其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比较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者是雷克斯·哈特森,他将交互设计视角下的示能性分为四种互为补充的类型,即认知示能性、物理示能性、感官示能性和功能示能性[4],进一步完善了诺曼的示能性理论。文章以哈特森的理论为基础针对收纳移动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2 示能性理论对界面交互设计的重要性
在界面交互中,人机交互不畅的原因往往不是技术上的限制,而是设计师缺乏对用户的理解。从用户与界面发生交互的过程来分析,界面中的信息要素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和触感(如振动反馈),需要通过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传输进大脑进行加工。斯威勒将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信息总量称为“认知负荷”[5]。用户对界面的认知是有限的,认识和学习界面上的每个新元素和新交互行为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当前界面所提供的信息要素过多,就会造成认知负荷过载,从而降低用户的操作效率,用户体验也会随之下降。而人脑为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构建了图式辅助认知和学习。图式是人脑中的一种认知结构,各种信息和经验以图式的形式保存在人脑的长时记忆中[6]。具体来说,用户的个人经历、后天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都属于图式,并在用户的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大脑会抽取先前的图式对新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减少需要同时加工的信息量,从而有效降低认知负荷,提高认知效率[7]。在人机交互流程的最后,用户会根据信息加工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反应。在实际设计中,由于时代背景、年龄、生平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设计师与用户的主观认知常常有所差异,这会导致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美国学者库伯把认知判断导致的结果不确定现象称为“认知摩擦”[8]。因此,在界面设计中需要引入示能性理论,对产品存在的各类示能性进行合理设计,促使用户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有效的交互行为,以提升产品使用的愉悦感与用户体验。文章的研究对象为家居收纳移动应用,对于工具类型的移动应用而言,其易用性、可用性占据用户体验的主导地位,所以更需要借助示能性理论完善产品的功能体验。
3 收纳类应用的特点与用户分析
3.1 收纳类应用的特点
如今,大多数家庭住宅是單层套房,可居住面积有限,因此对物品进行收纳和整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为。用户在收纳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寻找已收纳物品效率低下、缺少固定的物品信息记录设备等等。物品收纳应用便是用于解决此类需求的工具,它们主要为用户提供物品信息的记录与备份、物品位置的检索等功能。
目前市面上的收纳应用大多仅从功能层面出发,没有考虑具体的使用场景以及用户群体的认知能力,信息层级繁杂,大多以文字性记录为主,不够直观,用户认知成本高,所以优化用户体验是与同类产品拉开差距,建立产品护城河的重要途径。
3.2 收纳类应用用户分析
笔者使用“问卷星”应用,通过互联网进行问卷发放,总计收集到287份有效问卷,从问卷中得出,目前家庭中负责收纳的群体集中在30~50岁,以女性为主,她们是家庭中负责物品整理收纳的主要人士。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类中年用户群体使用移动端应用的数量和频率较低,手机操作方面的经验和使用深度不够,因此在界面交互上需要针对其认知程度和思维逻辑进行设计。
4 基于示能性理论的收纳类应用设计策略
根据前文所述的收纳类应用的特点以及用户画像,笔者从示能性理论出发,分别从认知示能性层面、物理示能性层面、感官示能性层面以及功能示能性层面阐述收纳类应用的界面优化策略和方法。
4.1 认知示能性层面
认知示能性设计中帮助用户认识、理解、思考及学习产品的设计属性,它需要指导初次使用产品的用户如何操作。认知示能性存在于用户—产品系统—场景之间,基本贯穿了用户交互的全流程。具体而言,认知示能性的设计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1 基于现实事物的映射,形成界面隐喻
界面隐喻以现实世界存在的事物为蓝本,对界面组织和交互方式进行比拟,通过合理的隐喻设计,让用户能更快地学习和操作产品。如界面中用户房间的家具布局可以采用图形化的形式呈现,用相应的插图模拟实际的空间,构成界面与现实世界的映射,这有利于提升物品搜寻效率。
4.1.2 基于用户的实际使用习惯
手机上的工具类应用实际上是将现实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流程进行虚拟化、流程化的整合,因此设计师需要了解用户进行物品收纳的完整过程,并进行一定的简化和规范化设计。例如,在用户使用应用软件进行物品收纳的场景中,用户的整个流程如下:给物品拍照—填写物品信息—收纳到柜子里—在软件内记录物品的存放位置,用户的操作涉及现实层面的行为以及在软件虚拟空间中的交互行为,所以需要将两者流畅地统一起来,保持现实行为与虚拟行为的一致。
4.1.3 基于已有的认知规则和观念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用户对界面上的各种交互元素有了深刻的认知,形成了一套既定的规则定式,许多交互控件的样式具有通用性含义,例如,“删除”按钮的样式用一个垃圾桶的线性图标表示,“首页”以房屋样式的图标呈现。因此采用通用的界面元素设计能够让用户做到触类旁通,快速上手。
4.1.4 基于用户的语义认知
文字作为界面中的重要元素,对用户认知产品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不同用户由于生活背景和移动应用的使用经验不同,有时不能准确地理解界面含义,甚至会对同一个图标产生不一样的解读,从而造成使用困扰,因此采用恰当、准确的文字提示可以最直观地将系统信息传达给用户,帮助他们理解界面信息和功能。如界面底部标签栏的切换图标需要搭配相应的文字,在搜索框中显示产品支持检索的信息类别等。
4.2 物理示能性层面
物理示能性是指能促进或辅助用户的肢体做出行动的设计属性。在界面交互中具体指的是页面元素的固有属性,这些元素能够为用户提供指示性作用,界面物理示能性上的设计是移动应用表现层中考量界面是否易用的标准之一。目前,收纳类移动应用的主要交互行为包括点击、拖拽和左右滑动等,如在添加新的收纳物品时需要点击“添加”按钮,在選择房间时需要手指来回滑动切换不同房间,这些交互操作均需要通过手机屏幕建立。根据菲茨定律可知,手指与目标的距离越长,手指移动的需要花费的时间越久,目标越大,手指移动的时间越短。所以在物理示能性层面,界面设计应该要做到凡是可以点击交互的控件,其尺寸需要有足够的大小,以便用户轻松选中,并且常用的功能需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缩短用户手指移动的距离。例如,“收哪儿”软件将“添加”按钮放置在页面底部标签栏的正中,该位置对于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持机用户来说,都属于拇指与屏幕之间的交互热区,是用户能够精准触发点击的区域。从移动端界面的操作模式上来说,用户主要通过手指进行触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针对手指设计产品,而不是为“点击”这个动作设计,应该避免用户需要费力伸长手指才能完成的操作。对于工具类型的应用来说,降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难度,让用户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就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体现。
4.3 感官示能性层面
感官示能性指让用户通过感觉器官与产品界面进行信息交互的设计属性,是针对用户本能层面的设计。对于收纳类移动应用来说,该属性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
4.3.1 视觉方面
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上发生的变化会向用户传递不同的情绪,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认知。例如,高纯度的红色会让人联想到危险、热闹,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安全、专业以及可靠。以市面上的收纳软件举例分析,“收哪儿”“我的物品”这两款产品界面主色分别为绿色和黄色,绿色能凸显产品的高效有序,高明度低纯度的黄色则具有家庭的温馨感。收纳类应用的目标用户主要为中青年人,不宜采用太花哨的色彩,整体色调应该成熟稳重,并且要能体现家居生活的氛围,做到与用户对产品的预期相一致。同时,界面风格需要具有统一性与对比性,可在保持既定主色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辅助色的变化,以形成元素之间的对比。
在界面信息呈现上,根据页面的功能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布局形式。如物品清单页采用多面板式布局、物品详情页采用卡片式设计等,通过层级清晰的信息布置,便于用户有重点有逻辑地阅读。另外,目前收纳类移动应用的物品信息记录方式以文字性记录为主,对于用户来说不够直观,应尽可能使用图表替代纯文字内容,提升用户接收信息的效率。如“收哪儿”的家具组件都附带相应的矢量图,用户一眼便知这是什么家具。
4.3.2 听觉方面
在界面设计中,音效是提示用户感知操作结果的必要手段。不同的音效能反映不同的功能结果,音效与操作并行能提升用户在任务流程中的沉浸感,因此,音效需要与产品属性和功能描述一致,如苹果电脑系统中的“废纸篓”功能,点击“清倒”按钮后,会将“废纸篓”中的文件全部删除,同时会出现垃圾入筐的音效。
4.3.3 触觉方面
目前智能手机设备都有内置振动马达,通过振动向用户传递某些重要信息。在移动设备不断更新迭代的现在,出于对设备的美观以及防水防尘等因素的考量,有实体按键的手机屈指可数,振动反馈已经成为模拟实体按键触感、辅助用户进行操作感知的重要手段。在收纳类移动应用中,应用需要通过振动对用户采取的一些操作行为进行反馈,以告知用户当前操作是有效的。例如,点击页面底部的标签栏图标触发相应的振动触感,提示用户页面已发生跳转;长按物品列表页的某一项物品信息,触发振动反馈,提示用户手指长按屏幕存在某些快捷操作(如批量选择、弹出次级功能菜单等)。
4.4 功能示能性层面
功能示能性指在界面设计中交互系统所提供的内部功能,它可以帮助用户在交互过程中完成目标[9]。例如,用户使用手机地图进行导航时,如果导航的位置、路线的选择都非常准确、及时,同时该导航的使用简单便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定位和路线规划的功能,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导航设计具有很好的功能示能性。对于收纳类移动应用而言,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快捷地进行物品收纳以及物品信息的查询,因此需要减少页面的跳转次数,简化操作步骤,让相似的功能在同一个页面完成,保持操作和视觉上的连贯性,如可以提供物品的智能识别,节省用户手动输入物品名称的时间。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主流产品的交互手势,提供一些快捷的操作,如长按可以批量选择、左右滑动可以切换信息卡片等等。
5 结语
提供符合用户认知的界面交互设计是构建良好用户体验的方式之一,文章从示能性理论视角下的认知层、物理层、感官层和功能层着手,得出以用户认知为中心的收纳类应用界面设计方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这一结论。希望文章总结出的设计策略和方法能为日后收纳类移动应用的设计实践提供思路,为今后示能性理论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參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8-27.
[2] 詹姆斯·杰罗姆·吉布森.视知觉生态论[M].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79:127-143.
[3]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日常物品的设计[M].纽约:基础读物出版社,2003:19-21.
[4] 雷克斯·哈特森.交互设计中的认知、物理、感觉和功能示能性[J].行为与信息技术,2003(5):315-338.
[5] 约翰·斯威勒.问题解决中的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J].认知科学,1988,12(2):257-285.
[6] 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80-182.
[7] 贺孝梅,李剑钰.人机交互中认知负荷的成因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0):24-30.
[8] 艾伦·库珀.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7.
[9] 刘冠博,王璐,汪晓春.基于可供性理论的产品交互界面适老化设计研究[J].湖南包装,2019,34(4):83-87.
作者简介:周枰旭(1995—),男,广西桂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吴祐昕(1973—),女,江苏无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信息交互与体验设计、品牌数字化创新、网络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