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抗“疫”场景融入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路径分析
——以高职院校《视听语言》课程为例

2021-11-26王金星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思政疫情

王金星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一、引言

高职视听语言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教授学生视听语言应用方法与规则,培养学生影视作品分析与创作能力,它在摄影摄像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专业教学语言课程思政实施中,专业教师虽能在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课程思政点,但对标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紧扣时代精神、理论联系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根据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条将抗“疫”场景融入高职视听语言课程线上教学的有效路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既是保证在线教学正常开展所要解答的必要问题,也为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探索有效路径。

二、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场景”理论来自于戏剧,最早是指为了体现戏剧的主题与时代特征,而为演员提供表演活动的场所。视听语言中的场景则是为了满足视觉效果和戏剧性的要求,对现实世界的提炼和概况。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将网络用户的个性化场景作为网络精准投放的关键要素。在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由人民到国家为阻断疫情传播付出斗争画面共同组成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抗“疫”场景。

(一)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的机遇

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贯彻“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客观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机遇。抗“疫”场景是视听语言教学中展现中国之治的时代窗口,是承载抗“疫”精神的鲜活教材,更是视听语言课程融入场景化教学的开展路径。

1.抗“疫”场景是展现中国之治的时代窗口

抗“疫”场景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当前共同面对的现实场景。依据教学的客观环境,将抗“疫”场景作为展示中国之治的时代窗口,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提供有力支撑。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①

抗“疫”现实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是基于专业知识内容,结合客观场景实际,在教学场景中立心铸魂的重要窗口。在视听语言的教学场景中,由于电影诞生于西方,视听语言理论都是建构于西方的知识理论体系。在理论讲解中,从电影起源、苏联蒙太奇学派到好莱坞剪辑,传统教材多使用国外案例讲解国外理论。以经典剪辑的高峰——好莱坞电影为例,如漫威改编的超级英雄系列,凭借英雄情结与暴力美学等优势,成为美国人民偶像。超级英雄通过“拯救世界”,成为美国普世价值观输出的文化武器,在中国影迷中同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事实证明,中国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框架下,中国英雄钟南山、中国疫苗、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在抗“疫”场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如果引导不当,甚至会出现负面情绪。在教学抗“疫”场景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之治下党和国家疫情防控要求,降低了疫情在校园聚集性传播的风险,学生和教师才能够健康的参与到线上教学中。由此引导学生感中国之治、立中国之志,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教学,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付诸实际行动。

2.抗“疫”场景是承载抗“疫”精神的鲜活教材

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疫”场景下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的概括和凝练。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②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的伟大抗“疫”精神。

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其根本目的是将理论、精神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育人目标。在传统课程思政教学中,抗“疫”精神的融入仅仅通过案例引述,课程思政缺乏生动性与深入性。

场景理论诞生之初,就具有体现戏剧的主题与时代特征的作用和功能。将抗“疫”精神通过抗“疫”场景有效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体现抗“疫”精神,而且能够将抗“疫”精神的崇高理念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鲜活教材,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抗“疫”精神、认同抗“疫”精神。贴合时代主题,运用视听语言知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抗“疫”精神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更要付诸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3.抗“疫”场景是实施场景教学的有效路径

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场景化教学,是基于抗“疫”场景下现实场景、网络场景、授课场景的多元化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激发学生视听语言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视听语言场景教学的有效路径。

在抗“疫”场景下开展视听语言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不仅实现了授课方式从“面授”搭建到“网授”,授课场景也打破了边际,由教室拓展到书房、客厅、卧室甚至户外。场景的多元化优势恰恰满足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个性化的需求。

“00 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场景作为抗“疫”场景下大学生关注疫情的主阵地,学生每日从官方新闻报道、网络自媒体、手机短视频等多渠道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态势。在信息爆炸时代下,网络场景中关于抗“疫”的视听资源角度多元,不断更新,为学生开展视听语言探索式学习拓展空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创造性。

通过线上教育平台搭建的“云课堂”作为授课场景,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将现实场景与网络场景进行连接和融合,为学生协作、展示与交流、教师点评提供平台和路径。

(二)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的挑战

1.现实场景中学生思想单一

现实场景中学生思想单一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自身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对象,在抗“疫”场景中,学生认为疫情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胜疫情要靠医疗专家、高精尖人才,作为一名在校生,只要做好自我防护,就是对抗击疫情做出的重大贡献。在担当作为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对课程认识不到位:视听语言作为一门理论课,学生认为只要背好理论知识,实践锻炼等待摄影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等后续课程解决。在理论联系实践上缺乏积极性;三是对职业发展不清晰: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谋生手法和谋财手段,对于新时代下文艺工作的任务和使命认识不清,在自身发展与新时代的任务使命联系上缺乏紧密型。

2.授课场景中教师缺乏创新

在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中,部分教师为避免出错,授课理念保守,对于新时代、新教材、新课堂、新教研缺乏探索,在视听语言教学模式中,仍旧采用知识讲授和影片分析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闭卷考试为考核的教学评价机制。在疫情场景下,网络教学场景为传统教学场景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一方面因为创新性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为疫情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与深入性带来提升空间。

三、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探索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路径,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化教学为背景,通过场景化教学、跨专业融合、项目引导不断拓展课堂形式,从感中国之治、搭抗“疫”场景、用专业本领三条路径,锻炼学生职业认知、独立思考、实践创作的综合能力,实现抗“疫”场景下视听语言课程立德树人目的。

(一)感中国之治 立中国之志

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要通过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场景中取得的有效成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④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认清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使命和任务,为学生知识应用、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在职业教育中,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往往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解答学生“怎么做”的问题,忽视了“做什么”的引导,即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缺乏学生的主体性思考。以视听语言课程为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与后续的摄影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影视包装课程紧密相关,共同教会学生怎么用影像表达,忽视了“学习摄影技术用来表达什么?”等职业任务与使命的引领。

2018 年8 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作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的重要指示,既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更是对艺术系学生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针对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的具体要求。

在视听语言课程实施中,结合现实场景,提出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们能做什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将微博自媒体中具有1500 万点击量的武汉封城系列短视频作为案例,运用视听语言知识分析作品取得成功的要素。最后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和使命,结合“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具体要求,作为新时代下优秀视听作品的标准。进而引导学生对照标准,找差距、补短板,树立学生运用视听语言为中华文化赋能,为时代发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为成为一名优秀文艺工作者而努力的担当。

(二)搭抗“疫”场景 辨疫情真相

在全面疫情防控的要求下,网络在线教学场景呈现多元化与单一性并存的局面。所谓多元化是指学生所处地区疫情风险不同,所谓单一性是指学生上课空间固定、有限。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教学,要通过搭建抗“疫”场景,传播抗“疫”精神,抢占抗“疫”舆论阵地,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视听语言作为影像表现手段,是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演化的“惯习规则”,手段的选取和使用不可或缺的带有创作主观性,这就导致同一故事原型在不同创作者手中呈现不同的影视作品。在视听语言运用中,构图、色彩、运动、声音、剪辑上都可以体现创作者的风格化特征,如不同色彩的情绪表现,库里肖夫实验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暗示等都证明了视听语言在影视创作运用中的主观性和风格化特征。

以叙事角度为例,叙事角度在视听语言中可以具体到摄影机的拍摄角度是从正面、侧面、背面、仰视俯视、顶视、鸟瞰,甚至可以拓展到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视角。从叙事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运用视听语言虽然无法还原真相,但必须尊重真相,要避免视听语言的错用误导受众。在抗“疫”场景搭建上,选取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的《武汉战“疫”纪》与英国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重返武汉》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学生从两部作品的构图、摄影机运动、色彩、剪辑角度进行分镜头拆解练习,通过比较视听语言运用所造成的叙事差异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返武汉》中低机位偷拍视角、晃动镜头、阴间滤镜⑤及其背后的用意。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辨别是非的职业能力,能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三)用专业本领 传抗“疫”精神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⑥视听语言虽然作为一门理论核心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考查中,基于OBE 成果导向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最终创作的视听语言作品作为考查依据。

在成果创作上,要求学生加强专业协作与融合,如通过搭建的抗“疫”场景、前期搜集的纪实视频资源,配以音乐、解说词、同期声等进行剪辑,在思政专业教师审定下,完成一部时长5 分钟、能够真实反映中国抗“疫”精神的视频短片。在视听练习作品中,不仅可以指出学生运用视听语言叙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主题选取、故事内容、叙事角度等多方面掌握学生抗“疫情”场景下的思想动态,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中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不足。作品修改后通过学院公众号进行发布,通过在线投票选出受众最喜欢的抗“疫”短片,经审核后,进行校内展播,使课程成果能够真正发挥传播效果。在课程考查上,将得票数作为学生作业成绩的考查依据,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实现宣传抗“疫”精神,产教融合发展的效果。

四、小结

新冠疫情爆发为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实施带来了物理条件和心理环境的挑战,同时抗“疫”场景作为现实场景、教学场景、网络场景为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了思政机遇与创新路径。课程实践表明,将抗“疫”场景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在学生正确认识抗“疫”场景、传播、践行抗“疫”精神,课程思政创新上取得明显成效。笔者希望借此为研究基础,不断践行、推广和探究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路径,充分发挥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思政疫情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