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教学现状与对策

2021-11-26王庭军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密度技能

王庭军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贵州 遵义 564100)

在现代教育和阳光体育的共同作用下,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渐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得以提升。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体育课堂教学选择不再单一化,传统学而精的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程度改观。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仅仅凭借教师去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师生共同付出获取更好的教学成效。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不注重现代体能训练的融合

开展高中体育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使学生敢于面对失败、困难。但是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不够重视现代体能训练,加上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以至于体育教学流于表面,未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导致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提升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缺少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并未投入足够的资金,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展现,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

(二)个性教学和集体教学难以平衡

虽然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我国大部分高中内开展已有一段时间,但其还存在些许问题,如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教学和集体教学难以平衡。一般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时,教师通常需要面对十几个到几十个学生,课堂训练大多以学生集体为主,集体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率,但难以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个别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模块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使现代体能训练得到有效的运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积极地融入体能训练中,并且热爱体能训练。一些学生不爱上体育课,以及不喜欢交流,因此,教师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明白这些学生的想法,结合不同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表扬与鼓励,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课堂互动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体能训练,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体能发展,落实选项教学

整体而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滑趋势,选项教学过程中体能培养方式的合理性需要教师重点关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表述,体能纳入在必选必修模块之中,身体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丰富教学方式与手段,改变传统乏味的体能训练局面。体育选项教学中,教师应高效地融合技术培养与体能发展,同时借助单一化技术训练多次开展体能素质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在篮球课堂上进行跳投打训练,学生多次训练增强自身弹跳技能与核心力量,小组成员之间持续接力训练,树立学生团队合作思想,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也会制约学生体能发展,所以教师要格外研究学生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协调好两者之间关系,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彰显选项教学理念的有效性与时效性。

(三)运动密度与情景教学有机融合

2017 版课程标准为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开展技能和体能的学练注入了强心剂。要想使每节课的运动密度达到75%,练习密度达到50%,运动强度达140~160b/min,并确保每节课有10 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时间,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容量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尽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进行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教学时,要想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教师就应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上下功夫。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了,练习密度也就上去了。例如,在篮球运动项目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情境,多采用比赛法教学情境,将比赛贯穿整个教学单元。在比赛情境中,学生结合运球过人、传切配合等技能,在学练某个单一动作后,逐渐进入2 人之间的1 对1 比赛,随着掌握多个技术动作,逐渐增加技术组合、对抗人数,学生始终在情境中掌握技能,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

结束语: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和足球技巧训练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可以丰富高中生的在校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高中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密度技能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大尺寸高相对密度钨管的制备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劳动技能up up!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拼技能,享丰收
“密度”练习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