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的文化艺术风格特征分析

2021-11-26姜文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苗乡风格特征先祖

姜文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黔东南苗族舞蹈因其有着独特的苗乡苗韵文化和艺术风格特征,使得其成为外界了解苗族舞蹈文化和感悟苗族舞蹈艺术风格与魅力的重要渠道。为加强对苗乡苗韵舞蹈文化艺术风格特征的理解,需要我们加强对其历史背景的理解,并结合其文化艺术风格特征,促进苗乡苗韵舞蹈的非遗活态传承与推广。

一、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在苗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概述

黔东南苗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使得苗族文化载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多苗族的文化艺术盛况都是建立在舞蹈和古歌以及音乐和服饰等为载体,用于对苗族文明发展进程的记录。舞蹈在黔东南苗乡是聚集苗族文化的综合体,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也是重要的记叙载体,所以在黔东南苗乡有着形式多元和形形色色的舞蹈形式。在包罗万象和种类多元的苗族舞蹈中,即便是无文字循序记录,但是同时较为完整和齐全,也为苗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财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苗族舞蹈的申遗成功,使得苗族舞蹈在与时俱进中见证苗乡人民的发展进程,更是苗族特有的民族符号和促进苗族文化了解的重要载体。

苗族文化作为苗族舞蹈起源的精髓所在,并从舞蹈内容和表现形式、审美风格三个方面强化苗族文化的渗透,因此,苗族舞蹈是承载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又颂古扬今的文化脉络,在促进苗族文化传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的苗族文化风格特点分析

(一)历史溯源

黔东南州的全称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首府位于凯里市,境内山峦叠嶂、怪石嶙峋,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盛夏无酷暑,严冬无酷寒,有着宜人的气候,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以苗族、侗族为最多,族源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的蚩尤,因为历代的统治阶级下发的大量征缴和税赋,使得苗族先民历经多次支系分化和融合与五次大迁徙,其中创造了十分绚烂的苗族文化。迁徙是贯穿苗族历史文化进程的沉重而又冗长的记忆载体,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在历经无数次家园重建又被摧毁的痛和战火纷飞年代被迫分散的苦的根源。好在苗族先民在其中表现出万众一心和众志成城的坚韧精神,也是苗族雄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个性的审美追求的重要基石,也是记录苗族人民成长的壮丽史诗。而正是漫长的迁徙之路成为苗族舞蹈叙事的题材来源,很多舞蹈情节中都有苗族先祖迁徙的背景。比如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木鼓舞,其中的五组动作套路依次是出门→亮刀→踩虫→播种→丰收,主要是根据进程顺序,对先祖南下至今的全程进行了生动记录,使得漫长迁徙之路不仅是苗族历史发展主线,而且还是苗族舞蹈的骨架和主干,同时更是苗乡苗韵舞蹈的独特风格、热烈奔放和勇敢善良的民族性格之源。

(二)现存生境

由于社会生境不同,对舞蹈的起源和源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不同,也会对舞蹈的动作形态和动势走向带来深刻的影响。社会生境是最为基本的生态场域,也是造就舞蹈源生的重要载体,对于民族舞蹈的风格走向和兴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黔东南苗族先民中,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和求生存,由于自我认识薄弱,开始追求信仰崇拜,从而出现了求雨、求神、拟兽的舞蹈,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舞蹈载体的内容随着人的经历和需求而变得丰富和完善,出现了用于狩猎、战争、祭祀、求偶等舞蹈,以及目前在黔东南境内赋存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关于劳作和节庆的舞蹈更是日益丰富。

苗族历史文化深厚悠长,由于苗族无文字,所以苗族舞蹈成为苗族人民追根溯源和同舟共济的重要精神意识支撑。苗族先祖一路南下建立家园,苗族人民生活至今的各种经历,使得苗族舞蹈呈现出蓬勃生机,但是由于生态场域的不断变化,也造就了多种不同舞蹈的形成。例如在拥有8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文化小镇”的丹寨锦鸡舞,就是黔东南苗族的代表性舞蹈。由于黔东南下辖16 个县市,有着十分广域的地域,造就了缤纷多样和异彩纷呈的苗族舞蹈,加上芦笙舞和鼓舞与其他舞种等交汇,形成了绚烂百态的舞蹈内容,其中,用于生产生活和信仰崇拜以及祭祀的舞蹈为常态化舞蹈,并随着社会生境的不断发展,黔东南旅游业的不断兴旺发达,使得黔东南苗族舞蹈的娱神娱人、育人传人的形态日益多元。

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并与之形成的交互环境中,势必有人自身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势必包含地形地貌、生物、气候和土壤等外部因素,而这些外部因素又与舞蹈自身、舞蹈服饰和民族风俗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在同一时空中将多元文化呈现的综合体,也是具有地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民族符号,

黔东南苗族聚集地区不仅有着奇特的地貌,而且还沟壑纵横,世世代代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正是山地的地域特点,使得黔东南苗族舞蹈呈现出身体前倾和半蹲身的形态特点,而顿步和跨步又是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的主要动作。例如雷山掌拗村铜鼓舞,其腿部动作丰富而又夸张,其总共11 组动作套路均与生产生活有关,加上当地的山地环境因素,就动势分析其动作成因不难发现,舞蹈语汇受顿步下山和跨步登山的生活形态影响较大,加上跌宕起伏的地势,使得苗乡人民经常都是着宽松便捷装,男士马甲长裤,女士长衣宽裙,这样的着装习惯能在跳舞时减少地势对其的影响,男士以矫健的舞步,女士则裙摆翩翩起舞,从而使得苗族舞蹈动作具有奔放而又张扬的特点。而正是由于当地的地域特色,使得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承载了深厚的妙韵文化和淳朴而又自然的苗乡风情。

(三)文化线索

苗族舞蹈文化在发展中,其文化线索较多,但是最为重要的文化线索就是信仰崇拜,苗族文化的起源与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及生殖崇拜而带来的影响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同时也对苗族民间舞蹈的原始初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苗族舞蹈特征和动作风格有着宏观的引导作用。

三、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的苗族艺术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风格是在不同的文化生境下衍生的,不同的舞蹈风格,又蕴含了民族个性和审美取向以及风俗习惯,为了更好地对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的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分析,以下选取木鼓舞为例,从中窥探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对其蕴含苗族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如下分析。

(一)木鼓舞的五组动作演绎的文化内涵

目前,木鼓舞主要是在黔东南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流行,“反排”在苗语中的意思就是住在山上的人家,该村为全国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具有苗乡苗韵的古村落,木鼓舞更是具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木鼓舞为祭祀性舞蹈,主要是在12年一轮的鼓藏节中表演,用于祭祀先灵和祈福顺遂。木鼓舞的五组动作套路是对先祖南下迁徙过程的再现,在表演时,第一组动作“出门”,演绎了苗族先祖在互相吆喝声中南下寻找家园的场景;第二组动作“亮刀”,演绎了先祖在迁徙过程中披荆斩棘、开辟前路和对抗敌人的过程;第三组动作“踩虫”,演绎了苗族先民在建立胶原后,苗族先祖逝世,而由于缺乏安葬条件而将其先祖逝体在宽阔房间中停放,当遇到尸虫侵害逝体时,族人相聚,通过跳踩虫舞而达到清理尸虫的目的,保证先祖逝体干净而又整洁。第四组动作“播种”,演绎了先民在日子逐渐安稳和富足,在完好安葬先祖逝体之后,拿起锄头下地干活。第五组动作“丰收”,演绎了秋收时节收获农作物的劳作场景。

(二)木鼓舞演绎的艺术形式

反排的木鼓舞是由一人击鼓而众人闻声而舞的一种表现形式,舞的队形是形成一个圆圈,主要彰显了苗族人民团结齐心的精神和坚毅的向心力,在顺边退踏步的过程中带动扯身,并采取上甩手的动作,将先祖在狭窄而又蜿蜒的崎岖山道上埋头前进的过程刻画出来,采用的舞蹈节奏具有快慢交织的特点,而鼓点则具有起承分明的特点,以激进而又热烈的舞蹈风格和热情而又激昂的表演情绪,反排村的村民在世代传袭而来的木鼓舞,是对先祖百折不挠的精神的赞颂,从中感知了先祖的嘱咐,也有传人和育人的功能,因此成为目标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中保存叙事情节最完整的舞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反排木鼓舞为例,对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的文化艺术风格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发现黔东南苗乡苗韵舞蹈在苗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历史溯源、现存生境和文化线索的引导下,窥探其中蕴含的文化艺术风格特征,感受其蕴含的苗乡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苗乡风格特征先祖
幸福苗乡万年长
大河村奇遇记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