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阈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初探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1-11-26曹文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理论课立德思政

曹文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历来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引领功能,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的时代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在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传播真理、铸魂育人,既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课程亲和力、时代感的现实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课程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做出过重要部署。”[1]从习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青年学子培养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一)在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传承中,加强政治引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苦难与辉煌的百年历史中构筑了中国精神的谱系,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立体地呈现出来。中国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成为支撑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中国精神教育和激励青年学子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远大理想,淬炼志存高远、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二)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加强思想引领。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战胜艰难坎坷的力量源泉。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丰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可以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作为人生坚定的信仰。

(三)在坚持正确舆情导向中,加强价值引领。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社会舆情层出不穷。从国际上看,意识形态斗争面临新形势,西方国家试图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价值观,以隐秘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国内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暗流涌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引导着不同的舆情走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引导教育对象对社会舆情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启发学生在社会舆情中明辨大是大非,坚守舆情引导的主阵地。只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激浊扬清,才能使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增强政治免疫力。

二、“概论”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策略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五门必修课程,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其路径会各有不同和侧重。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探讨教学策略。

(一)找准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讲好立德树人的中国故事。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这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启示。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伟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要铸牢理想信念之基,“概论”课教学要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通过介绍伟人的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引导学生认识到远大的志向、宽阔的胸襟、坚定的信仰塑造了伟大的品格,成就了伟大的理论。从而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思考,如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韶华,让青春绽放光彩,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在“概论”课的教学中,以故事讲思想,让学生深刻理解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内心深处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不难发现,自始至终渗透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例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4]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这既源于执政党高度的政治自觉,也是每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执政理念。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坚持人民立场,勇于舍小我为大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为人民利益的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加强课程建设,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苏联的解体早已为我们敲响了和平演变的警钟,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而激烈。目前,新媒体的发展在给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因其信息传播的无障碍特点而成为西方国家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载体,成为错误思潮、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的集散地,从而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概论”课教师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整合课程资源,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筑牢防火墙。例如,在讲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时,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比较中西方每当大事件出现时的政党表现,这些才是真正检视一个国家制度、一个社会民众向心力、凝聚力真实的战场。中国社会能够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是源于我们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三)丰富教学手段,探索立德树人新方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一是增强教学互动,在教学设计上,瞄准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挖掘身边充满正能量的感人故事,在课前10 分钟与同学分享,真切地感受身边榜样崇高的品质,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带动人。二是运用微视频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深刻感悟理论的魅力。教师可以把精彩的短视频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影像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可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让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更有意思。三是开展热点问题辨析,教师通过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分清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错误言论,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解疑释惑、铸魂育人的作用。

(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让“概论”课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传授知识和引领价值的最高境界。研读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他非常善于“用典故、讲故事、打比方、说金句”,其生动形象、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极易唤起共鸣。在教师授课中,把总书记这些“习式语言”总结、凝练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例如,对“90 后”、“00 后”的激励:“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大学生对风格鲜明、内涵深刻的习总书记“金句”兴趣浓厚、记忆深刻。这些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能否掌握真理一定程度上受教师语言艺术的影响,善于发掘和引导学生的感性体验,就会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被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自身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定的信仰,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才能给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因此,严把教师关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情怀深的师资队伍,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思政课程难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育人体系,用激励机制引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思政课程相呼应,共同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

(三)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学生为本,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立德树人的效果体现在学生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需求,突出人文关怀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理论课立德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