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性解读与建设思路

2021-11-26林瑞玲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服务文化

林瑞玲

(梅州市文化馆,广东 梅州 514000)

引言

现代性公共文化体系主要指的是服务机制现代化、文化功能设置现代化、服务途径现代化等,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时,已经取得长久的发展,但是仍存在服务效能提升困难、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困难、主流价值引导困难等多种问题,所以必须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进行改革,突出其开放性特点,并且彰显其回归性,这样才能保证尽快建设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

一、公共文化体系现代化的体现内容

(一)功能设置现代化

首先保障文化具备公平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根本性功能就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具备公平、公正性。曾有学者提出:对于公共文化进行重视,其本质就是尊重公民所享有的文化平等权,其中包括公共文化需求、基本文化权利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时期,重点侧重于动员社会群众,并且主要目的就是对于群众的意识形态进行灌输。文化服务价值取向并不是公平的,而是直接为政治提供对应的服务。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相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现,能够对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同时也能保证公共文化具备公正、公平性,所以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公共文化体系,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使命。

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工作,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帮助社会更好的运作而建设的,将公共服务模式作为框架,使得社会生活更加规范,使群众行为得到引导。公共文化作为以群众为主导的文化体系,其中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会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且在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协调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确保社会更加稳定,保证社会更好发展。所以通过文化治理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治理,这也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最主要的意义。

(二)机制体制现代化

我国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封闭阶段,二是开放阶段,三是从单一到多元发展阶段。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下,政府所作出的一系列举动,直接垄断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生产,因此影响了社会的参与情况。从2003 年开始,全国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并且文化事业单位逐渐将相关的工作转移给企业,并且与公益文化单位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工作。2005 年开始,在16 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应当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其中,努力建设出将生产供给、人才技术保障、网络设施运行等作为基本框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且使其覆盖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就说明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开放的情况逐步扩大,能够有效地改变原本的单一行政主导与文化单位单一管理的格局,通过打造文化单位、市场、群众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新框架,最终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三)服务方式现代化

公共文化需求能够有效地反映各时代社会群体的相关意识,因此各个时期群众提出的公共文化需求也是截然不同的,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需要理清对象需求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变化,对于服务途径效果评估方法做好调整,有效地提高文化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一是对于公共文化需求确定方式进行转变,公共文化需求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大环境发生的变化,促使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复杂,公民也提出多元化的需求,这就为后期确定公共文化需求带来更多困难。所以要求文化部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生产与需求作为中心,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做到精准定位,确保文化需求得以更好地转变。二是主动打破垄断,将竞争引入其中。有学者曾经提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长期受到市场准入壁垒、部门垄断、公共福利损减等问题影响,因此可以采用市场商业型供给、文化部门权威型供给、第三部门志愿型供给等全新模式,这样才能形成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同时也需要在服务和生产过程中,将竞争引入其中,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服务更好的转型。

二、我国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难以引领主流价值观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最主要的载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由专业文艺队伍、体制内文化单位等,共同担任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工作,也就是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精英文化”,该文化长期以来具有较高的统治力与威慑力。但是随着群众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更多体制外、非专业人士开始成为文化产品当中的生产者和宣传者,这就被人们统称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精英文化所具备的社会统招力受到削弱。通常我们认为,主流价值观常常来自于政府所主导的“公共文化领域”,大众文化则倡导张扬个性、发表意见,对于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缺乏自觉性和责任心。这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建设时,面对更加严峻的问题。

(二)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实现平衡发展

目前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其中包括在上述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到中西部、城乡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距,文化设备与设施,因为措施落实不到位、资金不够等多种情况,这就导致很多项目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也缺乏较高的质量;二是老少边穷地区与农村基层地区有着较为落后的文化设施,并且乡镇文化站“三无”(无人员、无编制、无经费)问题更为严重。二是体现在不同人群文化服务缺乏平衡性,特别是特殊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及时地享受对应的文化服务;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比如将农村书屋为例,国家就下达了村村设有图书馆这一要求,并且图书配给册数、内容等进行划分,希望保证每个区域都有着相同的文化供给情况。但是因为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范围不均、人口数量不相等,所以人均拥有量存在极大的差距[1]。

三、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创新工作

当前来看,可以将公共文化服务划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共品,比如企业所提供的文化互动、文化服务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宣传企业形象,从客观角度来看,也具备了公益性质以及共享性。二是完全意义的公共文化产品,也就是由文化主管部门出资购买、提供的,能够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比如公共图书馆、街头雕像等,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进行创新,需要将相对公共品逐渐纳入到研究范围当中来,这样才能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得以拓展[2]。

(二)突出开放性,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速度

一是做到主体开放,西方已经探索出公司合作伙伴制这一全新的文化治理模式。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操作主体面向社会进行开放,由此诞生了私人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主体政府与国家,通过公私招标、公私合作、公私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私人主体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当中来。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因为存在单一的主体性,其弊端已在上文有所论述,所以必须对公共文化建设模式进行改革,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由社会一些具有公信力的组织,担任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负责购买、配备对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重视第二主体的作用,其主要负责提供文化服务,负责生产文化产品等。将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在利益上相互剥离,避免出现利益纠葛,由此才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采购具备公正性。二是做好服务方式开放工作。服务开放工作的本质,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朝着州社会治理方向进行开放,改变原有的直线方式,转变成文化+社区、文化+管理、文化+城管、文化+体育、文化+交通、文化+旅游等全新的方式,由此才能保证文化服务与社会治理更好地融合[3]。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

一是回归服务本质。服务主要是为他人提供服务,并且使他人从中受益,这作为一种有偿或者无偿的活动,想要保证他人从中受益,那么就必须将良好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加入其中,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问题主要在于教化功能、公共文化功能、为政治功能提供服务。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将服务放于一个优先的地位,将意识形态逐渐引入到服务当中来,将公共文化服务逐渐转变成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确保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并且使群众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二是回归以人为本目的,文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将人作为主体,能够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应当确定人所占有的主体地位,并且开发出具有教育性、培训性、功能性等多个文化服务,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功能得以提升。比如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就选择了一个良好的方法,该地区会利用中小学周末放假闲置出来的教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特色辅导、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公民发展能力,促使公民更好成长。

(四)倡导社会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新格局

一是供给社会化,首先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使得服务与产品的生产者更加的多元化;其次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同时弘扬志愿精神,将志愿服务不断融入到公民意识中,成为公民基本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自觉。二是评价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作为当前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却缺乏权威的研究成果。目前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效果依靠当地文化部门绩效评估,其作为公共文化节建设者,更是接受考核的对象,在评估过程中,必然会对于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带来影响。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因此需要将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入其中,并且面向社会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测评工作,不仅能够保证了解服务主体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消费品是否能够与受众满意度相吻合,同时也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部门等服务主体的责任,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服务体系的建设当中来。三是决策化。公共服务所提到的核心理念,就是不断的强调在当前所开展的公共管理工作中,应当将参与式管理加入其中,采用最大限度的方式,确保群众的权益得以维护。公共服务决策作为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因公共人群存在集合缺乏确定性、文化需求多样化与复杂化等问题,使得公共文化政策在树立目标过程中,面对极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应当将需求作为导向,使得传统决策方式得以改变,并且为广大的文化服务购买者、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意见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主动吸收他人意见,采用众筹方法,保证我国在公共文化决策时,更加的专业化、科学化、民主化。在这时,一些地区与国家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思考。首先可以成立委员会,比如澳大利亚在这一方面,所有的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工作,都是由社会自发组织的社会组织来推行;其次可以采用公民直接参与的方式。比如香港西九龙综合文艺娱乐区开发问题,曾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各地文化机构也需要主动开辟多样化的渠道,为公民提供更多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与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探讨与分析公共文化体系的现代特征,并且有效的梳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分析如何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希望能够为日后工作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服务文化
服务侨企创新业 创先争优展作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